第十九章: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學無憂。
譯文:杜絕所謂的圣賢和智慧,人民可獲利百倍。
杜絕所謂的仁義,人民自然會回復到孝慈的天性。
杜絕機巧功利,自然沒有盜賊。
圣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其實都是巧飾,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讓人民的思想有所歸屬。
那就是回歸純潔淳樸的本性,減少私心雜念。
拋棄所謂的“圣賢仁義智慧”之學,就沒有憂患了。
老子這一章說的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非是要我們去做一個毫無底線,肆意妄為的惡人。而是說在這些看似所謂的圣賢,智慧,仁義,義氣下面其實是藏著更深的東西。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我們人,只有經歷了更多的災難,更多的磨練,我們才可以在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深,更通透。
Whatever does not kill them makes them stronger.——Friedrich Nietzsche
打不倒他們的,只會使他們更強大。——尼采
電影界至高無上的獎項是金棕櫚獎。成立已經有70幾年了,然而在70幾年的歷史里,我們中國只拿過半次金棕櫚。那半次是由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拿到的,除此之外,我們再也沒有一次拿到過金棕櫚獎,甚至連入圍都變得很艱難。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應該是最近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蟲》,他也獲得了金棕櫚獎的影片。他們把人性描繪的更加完整,更加真實。其實國內的很多電影,絕大部分的電影都止步于人性的光芒,和透過奮斗之后,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但其實比較殘忍的是,我們人生的終點并不在我們登上了人生巔峰,擁有了足夠的財富,足夠高的地位。擁有了很圓滿的家庭。這樣并不是結束,這僅僅是另一個開始罷了。
中國的很多影片幾乎是沒有能力去描繪,來到這個人世間,所有需求都完成了之后,我們以后的生活該怎么辦?就連前幾天給大家推薦的《半個喜劇》,他也只是講一個不敢活自己的人,他終于敢綻放了自己的力量,但后面的過程沒有了,戛然而止。
這些現象可能是要歸結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但并不是說傳統文化的教育有錯。
就像前幾天為大家分享的:我們所謂的仁義禮智信,這些美好的東西,他們是我們要遵循的游戲規則,而非束縛我們前行的枷鎖。
第二十章:
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眾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譯文:唯諾與呵斥,相差多遠?
美好和丑陋,相差多少?
為人們所怕的,我也應該有所怕。
其中的道理,渺遠而沒有盡頭。
眾人熙熙攘攘,興高采烈,
如同享受盛宴,如同登上高臺賞春色,
而我卻獨自寧靜淡泊,無動于衰,沒有一絲尋歡作樂的念頭。
就像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
倦怠閑散的樣子,好像浪子不知歸家。
眾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卻孑然清貧。
我的心真是愚鈍啊!
眾人都光彩炫目,唯獨我暗淡無光。
眾人都精明嚴肅,唯獨我昏沉糊涂。
寧靜時深沉如大海,行動時飄逸,沒有邊界。
眾人都有所作為,唯獨我迂頑而笨拙。唯獨我與眾不同,我重本性以“道”自守。
如果我們真的做到老子這樣的境界,我們是不是成為了一個人群中孤獨的怪人呢?
我們學了佛法,我們每天就穿海青,背布包參加法會。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每天就盤一個丸子頭,穿雙排扣的衣服,穿著長袍,穿著布鞋。
當然,這些都沒有錯,但更好一點的方式,更自然,更舒服,更真實的。是,我們既可以駕馭得了陽春白雪,我們也可以去融入那些下里巴人。
真正的通透的人應該很完整的。
領讀人孫濤,之前是做過一些調酒方面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透過喝各種各樣的酒。去調制新的酒出來,包括很多花式的調酒等等。其實那時候的工作可以說是比較文藝的,包括咖啡的拉花,也正是因為那段時間的工作經歷。使他特別喜歡西式的東西。
他可以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文質彬彬彬彬,有禮有節的坐在很高端的西餐廳里,吃著牛排,再開一瓶紅酒,還要刻意注意醒酒的時間,甚至連酒刀在瓶口轉幾圈,都要嚴格地去注意,仿佛一切都是按最標準的,最高貴的規范去做。
在吃飯的時候,他們可以輕松自如地聊電影,聊藝術,聊人生很有高度的話題等等。
當然,他還有另外一面:
他還可以整晚的不睡,和朋友們泡在網吧里,和朋友們泡在臺球廳。打游戲,玩兒臺球,打麻將,打撲克。一晚不睡,熬的整個人胡渣滿臉。雙眼通紅,發型也亂了,衣服也皺了,身上的香水味兒也沒有了,但是卻沒有絲毫的不舒適。這并不是要提倡的一種生活的方式,不是提倡我們應該高貴優雅的坐在西餐廳里去談論藝術的話題,也不是要提倡,大家可以絲毫不顧忌形象地,在網咖臺球廳里通宵的玩兒。
這兩個故事中的人,都是他。他們兩個,哪一個都不是真正的他,把他們兩個合二為一才是。我們回到生活中,既可以高貴優雅,也可以通俗易懂。這才是一個真正精彩的人生。
孫濤:當我們認為很多高貴的場合,高貴的行為,是裝逼的時候。或者我們認為很多過于接地氣的場合,過于接地氣的行為,俗不可耐的時候,其實這是一種限制。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要突破這些限制,去淋漓盡致地過我們的一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
譯文:大德的形態行蹤,是隨著“道”轉移的。
“道”這個東西,飄忽不定。
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形象。
恍恍惚惚,其中卻有實物。
幽深不明,其中卻有精質。
這精質既真又純,既可相信又可體驗。
由今天上溯到遠古,大道從未消失,人們據此認識萬物之發展規律。
我是怎么認識到萬物發展的始終的呢?
就是從認識“道"開始的。
這一章中,最最精華的一句就是第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個孔是圓孔。可以譯為放大,擴大。我們放大,擴大德的容貌,也就是德的樣子,發現它是跟隨“道”而轉移的。
這句話里提到的“德”字并不是代表品德,道德,美德,德行等等,而是用“德”來概括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
孫濤:當我們放大人世間所有美好事物的樣子,我們會發現他們是跟著“道”而進行轉移的。我們需要懂得的是本質,而非僅僅是看到所有美好事物的表象。因為一切都美好,是透過“道”而生發出來的,“道”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核心。
為什么說我們要懂得本質而非形式而已。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比如說前些年流行過一位講家庭教育的人。他叫做董進宇,他教育出了一門三博士。他開始出光碟,出書籍,來教導大家如何去教導自己的孩子。因為他比較成功了,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博士。很多人就羨慕他,他就開始教那些羨慕他的人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也變得很好,也很成功。
但是。結果可想而知,成功的人寥寥無幾。
這并不是說他教導的方式,或者他的理論有問題。而是說,我們僅僅是站在表象的角度上,或者他也僅僅是站在表象的角度上。
我們用什么樣的行為讓孩子熱愛學習呢?我們怎么做,孩子就是愛學習了呢?我們去學習這些方法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沒有辦法做到和董進宇老師一樣的長相,一樣的身高,一樣的聲音,一樣的為人處事,一樣的氣質。你的孩子也沒有辦法像董老師的孩子一樣,一樣的想法,一樣的思維,一樣的成長經歷,都沒辦法一樣。
所以無論是從生命的角度來講,我們不懂得本質,站在表面來發出聲音,或者按照科學角度來講,我們沒有辦法控制那么多變量,所以達不到既定的結果,真的是意料之中的。
孫濤:當我們站在生命的角度,站在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講。我們的一切行為有規范,卻沒有明確限定的范圍。我們沒有被規定,怎么樣做是對的,怎么樣做是錯的?怎么樣做是好的,怎么樣做是壞的。
因為,真正的美好的東西,是跟隨生命的真相而轉移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2月12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領讀人:孫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