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驢子的胡蘿卜在外面,鳥兒的蟲子、果子在外面。鳳凰的枝頭在外面,大鵬的夢土也在外面。愛情,財富,房子,車子,位子,人的一生更充滿了在外面的憧憬,在外面的向往,在外面的誘惑,在外面的目標,在外面的等待。等待他迎向你,等待你追上他,或她,或它。等待掙得,擁有。仿佛人生原本充滿缺憾,正憑借完遂諸般有待于外的追求,才能趨于完整。? 樹則不然,鳥兒飛行的目的地可能是樹,但樹飛行的目的地可能是它自己呀。星霜夜露,四時風雨,有生之年所有的風景都助成他年復一年壯大的年輪,茂盛他漸得庇陰相逢者的濃陰。那樹,他孤獨嗎?才抬頭一看,發現那不知從何時起,樹,與同樣朝天空緩緩伸展的鄰樹,十年,百年,千年的,早已鄰里,交織、合抱了。你想要知道大鵬鳥是怎樣的一只鳥,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與他一起飛。? 一個人的長跑,孑然一身。一個人的長跑可能是我們一生的樣子,孑然一身,有可能是我們來到世界。跟有一天離開世界,最初和最后的樣子。---選文來自國立臺灣大學蔡壁名教授處。
賞析片段介紹:《莊子?逍遙游》之北冥有魚。即全文1-7段高中語文必修所選片段。共三部分
1.標桿典范誰說了算-----其正色邪
7.19日早九點發送
2.成功的必備因素------聚氣待風
7.21日早九點發送
3.順應于正逆境地間----乘正御辯
? 7.22日早九點發布
?
北冥有魚
北即北方、冥即模糊、看不清楚。冥:各位有沒想過每天所追求是別人能否看得到的?我們可能是梅花鹿,依靠身上的斑點來判斷追求的多少吧,我們的價值好像被我們身上的點點決定了。你有沒有一種追求是很難量化,數據化的。其實這就叫冥。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ok故事開始了。打文章一開始是奇怪的因為我們讀者并不知道誰是鯤。鯤:小魚仔。這是莊子的惡搞嗎?有沒有?有沒有想過為啥這么大一只動物,名字的含義卻如此小呢?(思考1)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鯤實在太大了,沒人看清它的全貌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有一天,鯤化為一只鳥,名字叫做鵬。各位,為什么叫鯤化為鳥呢?(思考2)這個過程絕對不是簡單的體重變化。而是一個物種的變化,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呀。ps:就像現在回頭看這一年,哇,我這一年有了成長,你也喜歡現在的自己,希望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魚化為鳥,這魚大,鳥也大。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鵬的背好幾千里長呀,甚至更長
怒而飛
敲黑板畫重點:這里 『努』寫憤怒的『怒』,但實為努力的意思。
大鵬鳥都這么大了,為何還要努力飛?難道對于他不是翅膀一震,就飛很遠了嗎?但不是這樣的。莊子在這里告訴我們一個理,其實天才這個東西是什么?天才啊,你只要能夠持久發揮自己的才能,并珍惜它,就一定有機會綻放你的光芒,達到一定的高度成就。其實是必要而不是只要,但如果沒有持久發揮讓其成長,那么不好意思最后天才將隱沒于人群中成為庸才。所以怒這個字讓我們看到的其實很多。
其翼若垂天之云
這鳥的翅膀已經有云這么的長了,而這只鳥就這樣夠了嗎?(思考3)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海運:大風海動之時。鵬就要去南冥了。
那么大風海動又是啥呢?就如船出海需要一定的水位,當有海風時鵬才往南走。南冥是哪里呢?此冥非上一個北冥。這是甲骨文中的冥,古時與分娩的娩有相通。中國古代儒學是提倡四端之心,此則出生皆有那么把天生都有的東西擴而充之,飛向出生的地方。(此處為個人想法)
南冥者,天池也
鵬要去一個廣闊的地方,那叫做天池。
齊諧者,志怪者也
齊諧是古代一位專門記錄怪事怪物的人。這里是莊子在給我們強調真的有人看到了鵬嗎?
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
他說鵬要飛往南方。敲黑板劃重點『徙』:我認為這是代表一個好的過程,正如 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是一個提升。正如有一天我們回頭,在看這樣一段,師生之誼,朋友之誼,戀愛之誼也好,我們會說謝謝我遇到了他,因為遇到他,我的生命更好。這應該是人最好的緣分吧。透過內省我們可以更好,所以我認為這個徙是全文落筆最重的地方。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鵬如果沒有三千里的大洋,沒有高達九萬里的疾風。扶搖:疾風。之前講海運,這里講六月一息。憑借六個月才會出現的大風海運,鵬才能有辦法去遙遠的南冥。ps:假如你高考考爛了,你可不可以說,啊我當天肚子壞了,請為我再出一份卷子吧!可能嗎?不可能,這就是世界的殘酷。所以如果你要飛往一個目標,是有待于外界世界那么你就一定還要等一個機會去配合你。
野馬也,塵埃也
那么鵬飛往高空看到了什么呢?文中為我們交代的十分重要,像野馬一樣奔騰,像塵埃一樣的漂浮 。更重要的是什么?這可能是莊子特意告訴我們的為什么功成后可以弗居,可以不居功自傲。因為知道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人通常被傳染才發現被影響,可我們沒發現就在高一那一年,入校就住那一年,同學說要選擇什么科目那一年,你參加了你栽進去就去就是三年了。有限的三年,人一生有幾個三年?可我們就在一個不矚目的源起,這樣進去了。這就是『生物之以息相吹』接下來莊子問了
?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天空顏色蒼蒼,難道真是天空的顏色嗎?
中國古代儒家十分強調正,人心要正心,位子要正位,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莊子是懷疑的,莊子認為天色是要有前提成立才可以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就是這大鵬到了遠到不可再遠,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己矣。
而大鵬告訴了我天色是蒼蒼,我莊子就信了,這句話讀來在想十分嚴厲,莊子的意思可能是如果你飛到的地方不是人類的至境,請不要給我定義『正』。我們認為正就是最對的,最好的。但讀完逍遙游我們可能對過去所堅持的不再那么固執。我們會問自己我達到最高境界了嗎?我是完人嗎?那么正到底是什么?每個人其實很想去挑戰它,去質疑它。但莊子不是一味說挑戰別人的正,更重要是自己的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