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蓖捁适碌慕Y局大多如此,可現實中,王子和公主結婚,并不是故事的結局,只是另一個叫做婚姻的故事的開端。
當兩個人走入婚姻,激情褪去,會相互看到對方身上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這些不滿意會匯聚成各種各樣的沖突。
沒有不發生沖突的夫妻,有這么一句話:“再好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想法。”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的夫妻能夠化解沖突,讓關系更加親密,有的夫妻卻在沖突中不斷消耗感情,最后只能分道揚鑣。
那么,當發生沖突的時候,是什么影響著婚姻是否能夠走下去呢?《什么心理》中,提到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夫妻間的溝通模式和行為方式影響著婚姻的長久和幸福。
《什么心理》作者是中山大學的陳曉博士,他從事心理學科研和教學已超過15年,主講多門心理學專業課程,多次獲得教學獎項,同時也是珠三角多家心理培訓機構的金牌講師,是武志紅看見心理平臺10萬+學習《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學》主理人。
書中有豐富的、通俗的案例,同時,案例有大量的心理學概念和實驗支撐,有理有據,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好讀的心理學通俗讀物。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書中所說的夫妻間應對沖突的溝通和行為模式都是什么樣子的,它們又如何影響著婚姻的長久與幸福。
01 影響親密關系的溝通模式
心理學家約翰·戈爾曼對70多對夫妻進行了多年的追蹤研究,然后邀請這些夫妻來到實驗室,并對自己婚姻中存在最嚴重的問題進行討論,之后對他們的討論過進行分析。
通過分析,戈爾曼團隊發現,在這些夫妻的討論過程中,存在2種溝通模式。
一種是,夫妻間會對問題進行中立或者正向的描述,在交流過程中,他們會有幽默的笑等;
另一種則是,夫妻間一直在抱怨、批評,喜歡采用“對,但是……”這樣的說話句式。溝通的全程充滿了抵御和攻擊。
研究者發現,婚姻風險低的夫妻間正向交流占上風,他們較少會出現負向的溝通。而高風險夫妻則正相反,戈爾曼團隊隨后繼續追蹤這些夫妻之后發現,低風險婚姻的夫妻,在四年后比高風險夫妻對婚姻更加滿意,考慮分居、離婚的比例也要明顯低于高風險夫妻。
02 影響親密關系的行為模式
除了溝通模式會影響親密關系,心理學家卡里爾·魯斯布特通過研究發現,在應對沖突矛盾的時候,夫妻間應對的方式可以從2個維度進行劃分。
一個維度是建設性和破壞性,另一個維度是主動和被動。
這2個維度通過不同的組合能夠得到4種行為模式:
主動的建設性行為,這種模式通常是跟伴侶討論問題,做出讓步,尋求幫助等。
主動的破壞性行為則是退出關系,分居,離婚,甚至虐待伴侶等。
被動的建設性行為則是等待事情變好,祈求關系的改善等。
被動的破壞性行為是忽視,忽視伴侶,拒絕討論問題,冷戰等。
魯斯布特團隊通過研究還發現,破壞性行為的殺傷力,要大于建設性行為對關系的修復力。
這就相當于,夫妻間有個情感賬戶,當有建設性行為的時候,就是往賬戶存錢,而破壞性的行為則是從情感賬戶中取錢,存錢是很難的,但是取錢卻很容易,甚至還要收手續費。當破壞性行為發生次數較多的時候,情感賬戶資產就很容易變成負數,關系也就難以為繼。
03 如何改變溝通和行為模式,讓婚姻更加幸福長久
我們已經了解了,溝通和行為模式會影響親密關系的長久和質量,那么,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在親密關系中保持健康的溝通和行為模式,讓親密關系擁有更高的質量呢?
第一,伴侶雙方需要保持學習,不斷成長,了解親密關系中應對沖突和矛盾的溝通模式、行為模式;
第二,需要覺察親密關系中的溝通模式和行為模式,在吵架和沖突之后,想想在過程中,雙方都采用了什么樣的溝通模式,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再總結下,雙方采用的行為模式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
第三,覺察雙方的溝通模式之后,嘗試向積極的溝通和行為模式轉變,多跟伴侶進行溝通,如果覺得自己走不通,嘗試尋求幫助,畢竟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也是一種建設性的行為。
當從消極的溝通和行為模式走向積極的溝通和行為模式的時候,親密關系共同的感情賬戶,就能過有源源不斷的存款,來抵御偶爾會出現的“取錢外加手續費”的行為,親密關系質量也就能夠更高,更加持久。
04 結語
除了上文提到的親密關系中,應對沖突和矛盾的溝通模式和行為模式,《什么心理》中還提到了很多生活中會遇到的有趣的心理問題。
比如,為什么有的青少年喜歡追星?為什么有的人辛苦工作一年,公司發了1塊錢獎金,他還覺得這1塊錢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什么父母總是不愿意聽我們的話,卻總是很容易相信其他人說的話?遲到了領導罵我,他是不是針對我?
如果你對生活中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和解決方式感興趣,不妨翻開這本書,陳曉博士都會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