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來上海之前,你要是告訴我有人買一千多萬一輛的法拉利跟買菜似得,我是不信的。這種故事的橋段,不是應該出現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小說里嗎?
別說法拉利了,你跟我說隔壁的女同事一柜子的奢侈品包,每天換一個一個月能不重樣,我都會拍著你的肩膀說:”老兄啊,你是越來越會吹牛了。“
我不信也正常,假設一個愛馬仕的包包均價3萬多,三十多個包包要多少錢?一個女的光包就近百萬,你生活里見過這樣的人?
現在?你在上海呆兩年就知道,這種女人在上海真的太常見了。
我的第一家公司老板,第一財經報道他是業界著名的富二代,有私人飛機。他就喜歡車。
公司的樓下,停著七輛各種顏色的法拉利,半個停車庫都是他的法拉利。當年上海車展,他買下了車展最貴的車。我們公司的人都開玩笑說,去什么上海車展啊,樓下就停的都是最好的。
然后我告訴自己說這是個特例,第一個老板畢竟是少數,而我也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第二個老板,特斯拉剛出來的時候買過一輛,停在公司樓下,剛買的那天,員工都跑到樓下去看。
其實他是真的為人太低調了,白手起家,上市公司老總,身價十幾個億是有的。
第三個老板,白手起家,游戲行業發家出來的,身價多少我不說了,反正名字胡潤上是有的。
至于我身邊,月薪7000背著愛馬仕的小姑娘,中午還跟你客客氣氣吃麻辣香鍋跟你討論早上例會內容的,這種同事我能給你數出來幾個,不用懷疑,包包絕對是真的,你不知道人家老公什么身價,老爸什么身價。
從此知道了,原來這樣的富豪很多啊。
這些看似跟這個題目沒什么關系。我是想說,危機感和焦慮感,可能來自于你正在見識更大的世界。而這本身是成長的過程。
打網游的人都知道,接了新任務到了新地圖,剛去的時候你打某小怪,你打敵人一下傷害60點,打8下才能殺一個小怪,而小怪碰你3下你就掛了,只能一邊打一邊補血。但是你很開心,因為打小怪經驗長得快。
幾天后你升級了變的特別厲害,打小怪一下傷害600,打小怪基本上是秒殺,小怪打你已經構不成傷害了。你打它也已經沒有經驗了。
這時候你會遇見新的大怪,打一下傷害600,同樣打8下才能殺死一個大怪。
而你仔細想想就會覺得,這就是你在職場和生活里的狀態。人生奮斗,就是擺平一個又一個困難的過程。
焦慮是因為你對生活的現狀產生和思考,從而尋求改變的過程。
我們越來越焦慮,往往是因為,越來越大的困難在前方。而這時候的你,可能正處在職場的瓶頸期。待你翻山越嶺,回過頭來看,會覺得原來經歷的認為天大的困難,也就那么回事。
就如同爬山時,山腰的你總覺得,山頂的寶塔還有那么遠,這個時候的你是最累的。而當你達到山頂俯瞰整個城市,就覺得,爬上來也就那么回事。
而如果你很久都沒有遇見瓶頸期,沒有遇見讓你學到東西的人,很可能是因為你掉進了“舒適區”里。
“舒適區”是指你適應了當前的生活節奏,而開始用經驗來處理職場遇見的問題。也就是說你已經很久沒有遇見對手了。大部分的時候,這并不是一件好事。這個時候你就可能需要考慮學習新的知識,或者考慮換一個更能提升自己的工作環境了。
很多人都渴望生活在一個自己做領頭羊的職場里,而當你發現身邊的人能力強于自己的時候,大多的職場人都會焦慮,甚至有些人試圖通過制造矛盾,拉小團隊等方式試圖保住自己的地位。
而這種人,往往下場都算不上好。
因為,職場是個特別講合作的地方,職場是個合作和競爭相輔相成的地方。而且,合作是大于競爭的。
職場不是拳擊比賽,而是一場足球比賽。
就如同一個能力再強的運動員也無法一個人完成一場足球比賽,如果你是后衛,就做好后場的防衛,把球傳給前鋒,如果你是前鋒,那么首要任務是破門,其次才是幫助后衛防守。你個人技術再好,沒有對手的配合你也休想破門。
網上有一個視頻,是萬達的老總王健林問馬云“對于萬達騰訊百度合資成立一家公司“搞阿里”,這件事情你怎么看。
馬云說:這個市場實在太大了,與其考慮如何把競爭對手搞死,不如大家一起來考慮如何合作和共贏。
而許多年前有一個人告訴我,如果你無法打敗你的情敵,那就去跟他做朋友。
多年后我發現,這句話用在職場上更合適。永遠不要擔心被優秀的人在一起而被淘汰,因為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成長是飛快的,而優秀團隊教會你所能學到的遠超過你可能失去工作這樣的風險。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遭殃的是百度的糯米網,滴滴和快的在經歷數次競爭后也握手言和,從此開始了自己盈利的生涯。以合作和共贏的眼光去看待很多競爭帶來的問題,可能帶來的收益遠超過競爭。畢竟殺敵1000,自損800。而在如今的社會,沒有人能夠吃獨食。
至于如何面對努力后的焦慮,這事兒最主要的秘訣就是: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抽點時間回憶自己過去走過的路,而不是關注點老是放在別人身上。
人永遠喜歡關注別人比自己強的地方。
你周圍老張買車老李買房,小趙娶了個漂亮的新娘。讓你焦慮的,無非就這些東西。
但對于大多數的平凡的人來說,努力從來都是一個人的事,我們努力是為了讓自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自己和妻子的父母,過的安定。你的限定范圍就這么大,如果還能有點閑錢做點公益,那算是人中極品了。
但年輕人喜歡整天盯著隔壁那哥們,他工作沒有我努力,工資憑什么比我高,他是上海本地人,有六套房,這時候你發現自己再努力也漲不過房價。
被這種焦慮打垮的人,不在少數。
也許是社會太浮躁了,我們緊跟著周圍的人,很少靜下心來,看看鏡子里的自己。
如果你不要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而是放在自己身上,就會發現,比起努力之前的自己,你其實已經進步很多,已經處在上升通道了。
為什么焦慮的多是年輕人,到了中老年反而看淡了?真是因為年紀大了就缺少上進心了么?
當然不是,而是有閱歷的人明白,別人的生活過的再好也是別人的。你嫉妒的同事,只要你離開了這家公司,就和你沒有一分錢的關系。
但只有提升是自己的,努力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每個人的義務。
現在大家總是特別浮躁,什么都想著速成,公眾號里到處彌漫著“七天學會PHOTOSHOP“,”一周成為寫作高手。”你七天就玩轉,那些學了幾年去國外進修的頂級設計師每天都在干嘛》你以為人家在頂級學府上四年課又是色彩又是歷史又是文化,天天都在禱告嗎?
我呸。人家十五歲開始寫寫到三十五歲才火,你這邊一周就想起飛。可能嗎?
這世界上沒有哪項技能是真正速成的,所有你看到的不經意,都是背后的實驗和訓練完成的。
看別人買股票焦慮,看別人買房也焦慮,你與對方,其實情況完全不同。你羨慕他下班后有自己的小家,他羨慕你每月不會收到銀行催款還房貸。
如果你大致了解中國的經濟,就知道今天的搶房,是從市場經濟初期就有的。70年代結婚的人發愁的的是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80年代大家搶的是冰箱電視洗衣機,90年代是變成空調音響錄像機,只不過現如今,變成汽車,房子和更赤裸裸的錢而已。
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什么逆襲,那些逆襲,不過是人家手上有的牌沒有亮出來而已。以你普通人的天資,能夠比上輩好一點點就已經是很好很好了,你的后輩,繼續站在你身后去努力,這從來不是一蹶而就的事情。
每個人手上的牌不同,打法也不一樣。而你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別跟著鸚鵡做罵空姐的豬,悄然無息的過好當下的自己。
年少時總以為成功是我踩著七彩祥云,手持寶劍殺死了惡龍,從此萬民仰慕天下獨享。
年齡大一點才知道,對于大多數平凡的人,成功不過是兩畝半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待你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能夠做到這點,實屬不易。
編輯于 2017-07-06
我并不是心理學專業,只是看到這個題目有感而發,想結合自己的情況談談。如果有所疏漏偏頗,期待大家指正!
看到這個問題,我頓時有一股撲面而來的辛酸,因為我曾經在人生最該拼搏的時候,沉溺在一段不努力也不焦慮的「舒適」中。回頭看看這段經歷,我想我能夠立刻給這個問題一個真誠的答案: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
在博一和博二的一段歲月里,我對當下做的論文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厭惡。那段時間里我每天寧可待在自己的宿舍里,也堅決不去辦公室,原因很可笑:辦公室里的同事們工作太努力了(他們三個人我都在知乎寫過),一個津巴布韋來的黑人出租車司機學霸;一個印度尼西亞出身的華裔美國人,曾在畢馬威總部工作過;一個俄羅斯國家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好像是這個名字)的副教授,來英國讀他第二個博士。可想而知,那是怎么樣一個環境,偶爾幾次去,隨便看看就想上網去耍,環顧四周卻看到:黑人學霸盯著屏幕一定不動;俄羅斯教授在身后噼里啪啦打數據;華裔美國人調整著公式參數。這樣的辦公室,其實現在想想應該是每一個用心學習的人夢寐以求的環境,我卻深深感到了一種恐懼,覺得自己仿佛不配和他們共處一室。那時候英語也不好,華裔美國人經常說一些笑話,看著他們三個人談笑風生,我也只能努力保持著一臉我也聽懂了請不要嫌棄我的假笑。
自然而然,我就開始不去辦公室。論文都在筆記本電腦里,其實不去我也可以工作。但是少了辦公室這個和床隔離的環境,待在寢室人真的會「腐化」。我至今記得我都干了什么:開始玩以前從來不曾接觸過的網絡游戲(爐石傳說),一口氣狠狠心竟然砸下去了將近一千塊(現在早已經超了);開始看以前看過或者沒看過的網絡小說,真的是從天亮一下子能看到天黑;下載了很多美劇開始翻來覆去的看;開始接觸知乎……
在這種狀況下,人的生活節奏和習慣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也不愿意像以前那樣去廚房做飯了,因為可能會遇到同學,免不了聊到論文進度;也不愿意去健身房了,覺得每天躺在床上也沒什么大不了;也開始叫以前舍不得點的外賣了,覺得花點錢吃點好的理所應當;也開始上亞馬遜和ebay買一些有用沒用的垃圾了;也開始關注一些特賣網站了……
那時候,真的不知道何為愁滋味,更談不上焦慮,只是時有時無地感受到內心有一種失落,但又會迅速用上面提到的活動來麻痹和欺騙自己。那時候,老是有一種錯覺,就是其實我努努力也能混上博士,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時候,真的覺得生活并沒有什么大問題,只是出了點小問題。導師對我非常和藹,只是比較溫和地提醒我注意進度問題。每次我都趕工幾天混過導師會,然后就如同解放了一般繼續醉生夢死。
直到有一次,我甚至都記錯了和導師會面的時間,他第一次非常生氣地批評了我,我才有所醒悟。我開始試著去調整自己的生活,但卻猛然發現,從不努力的狀態切換到努力的狀態,竟然是如此的艱難!我強迫自己走進辦公室,強迫自己去和我的同事們交流,強迫我自己去開始全神貫注的工作,卻發現越是強迫,我內心越是有一種「焦慮」。這種焦慮的具體作用是: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落后了好多,然后著急拼命,然后發現短時間內無法彌補,然后就想著干脆不要這么焦慮了,還是過得輕松一點吧。而正是這種由于努力而產生的焦慮和焦慮背后的絕望,不斷地擊退我試圖堅持努力的信念。這中間的過程,非常曲折也非常難堪,如同一個黑洞,不斷吞噬著我本來就不多信心。
而這里,還存在一個極其隱蔽的心理陷阱:由于長時間的墮落,我開始下意識地回避和同學同事之間的橫向比較,于是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給自己樹立的比較基準往往是之前那個墮落的自己,于是猛然努力一次,就特別容易感動自己,就特別想給自己一點「獎勵」。而這種所謂對努力的「獎勵」,會被你不由自主地包裝成各種形式,比如「自我激勵」啦,比如打著「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的幌子去給自己「放個假」或者「偷個懶」。但是我發現,對我來說,這樣的「放個假」或者「偷個懶」就可能是又一場墮落的開端,一點都不夸張。我想這是由于我缺乏最基本的自控能力的緣故,也可能和性格和其他因素有關。但無論如何,我深知,只要我給自己找了借口,我就會不遺余力地開始前功盡棄。對于經常把自我寬容混同為自我縱容的人來說,任何自我憐憫的借口實際上都只是自我欺騙。
如今回頭看看這一路,我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復雜。很多時候我都期待,如果能重來一次,如果能夠有人提點我一下,也許我就不會走這么一段彎路。但同時我也隱約明白,也許自己注定會在某時某刻經歷這段彎路,因為不經歷這些「血的教訓」,也談不上真正「懂了」。
這個答案中的情況,也許只針對我個人,和如我一般,缺乏基本自控能力的朋友。對于那些能夠控制自己的學霸來說,努力產生的焦慮可能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總之,保持努力的慣性并不是毫無代價的,而這種代價之一就是焦慮。但努力帶來的焦慮的代價,和墮落之后產生的空虛和絕望的代價相比,真的是太過微不足道。
很多知友咨詢我如何從這個狀態里走出來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在知乎上的這個答案:你在讀博士期間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 山羊月的回答
打開門,我看到導師的臉——面無表情。能夠理解,我對自己說,我知道我的報告做的不好。
我坐下來,準備迎接暴風驟雨。
導師看著我,沉吟了一下,說:“Clark,你知道什么是平庸嗎?”
那一瞬間,我腦子里冒出對于平庸的各種解釋,關于智力的,關于機遇的,關于爹媽的,最后甚至詭異地浮現出一張阿甘的臉。
“Clark,在我求學的時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優秀的人才,無論是智力還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嗎,我不覺得沒錢沒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別人貼給你標簽。唯有你自己內心的平庸,才是毀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內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個瞬間。(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后會遇到很多機遇,但你的平庸會毀掉它們。當你覺得自己做的還不錯的時候,你已經殺死了那個能夠讓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
我把這句話貼在我的電腦屏幕邊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