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聽說,越努力越幸運,可在當下的社會,已經慢慢變成了越努力越焦慮,為何轉變會這么大呢?
首先談談努力,我不信我這么努力,還得不到我想要的生活,不管這個世界如何更替,社會如何變化,努力都是有用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在這樣的時代,你努力了也許還不一定能成功;你不努力,是一定不可能成功。這樣的對比下,相信每個人都知道該如何抉擇,沒錯,你只有在努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一條路。
從前,我們總認為,越努力越幸運。
我們受到的教育是這么教的,父母長輩,學校老師都是這么教導我們的。小時候,只要你努力考上大學,將來出來一定是有出息的。那這么才能考上大學?不努力能行嗎,只有努力。你上完大學走上社會后,才能娶上好媳婦,如果你不努力,好的女孩都給人家抱走了。不努力能行嗎,只有努力......
可現在,我們卻發現,我們確實是努力了。每天工作10-12個小時,讀書2小時,睡覺5小時,拿著可觀的薪水,這時候在外人看來,你應該是過著舒服的生活,該有的都有了,妻兒子女,房子車子,工作穩定等等。可他們不知道,你的內心是無比焦慮的。
那么焦慮的來源是什么呢?
1. 焦慮的來源
我把焦慮的來源分為3類。
一、想太多。這個適用于大多數人。比如你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就老想著自己要房子、車子都有,這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一棟房子200~300萬,一個正常這樣年齡的年輕人如何賺得到這么多錢?你在這樣的年齡就一直想著35歲時,家財萬貫、美女在懷,這就純屬于瞎想,最后導致的就是無謂的自身心理焦慮。
二、太在意。很在意一些東西,也會在無形中給人很大的壓力,導致焦慮。很常見的在于兩人談戀愛,女的嘛,覺得男的太優秀,怕被搶走,就時不時的要看看男的手機,查查微信之類的;男的嘛,有時候又覺得女神看上自己不容易,于是就時時的想著不能讓其他人把她搶走,天天腦子里就充斥著這樣的想法,再不焦慮的人最后都頂不住。
三、社會的背景。當下的社會太浮躁,什么都要快,賺錢要快,工作要快,連走路都要快。人這一快,腦子也容易快,想的事就多而雜。房子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存款的壓力、職場的壓力等等全部撲面而來,你一下子無法承受這些,大腦被極度擠壓,傳達給自身心理很大的壓力,導致的就是無法承受的焦慮。
2. 如何應對焦慮
如果你抽象的總結的話,大多數人的焦慮其實并不是焦慮于努力,而是焦慮于社會本身。我們人作為社群動物,永遠都是與周邊的人共同生存。
仔細想想,很多人焦慮,是不是都是因為拿自己與周邊的人進行對比后,才產生的?
你工資從5k漲到了6k,本來你是十分高興的,但你一看平常跟你一起工作的小王,他從5k漲到了7k,你這下心里馬上就不高興了,開始焦慮了。憑什么他就比自己多漲一千呢?自己哪里做的有不對的地方?是不是他給老板什么好處了啊,這小子...... 你腦海里會自我腦補無數的畫面和想法,就是為了印證你最初的想法,“憑什么他就比自己多漲一千。”
一、首先要明白,努力并不一定就能帶來成功。忘記當初小時候父母長輩、老師告訴自己的只要努力,就會幸運,從而成功的說教吧。世間成功人士千千萬萬,每個人的成功原因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不需要再看到周邊有些人比自己聰明,比自己有錢,就焦慮到不行。認知到自身是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是基礎。當你能明白這些,你才能在沒有兌現你的”努力“時,而不到處抱怨,感到焦慮
二、與他人進行合作。拿互聯網的產品來舉例子。滴滴與快滴合并,短短幾年內成就了一家幾百億美金的帝國,把打車市場攪得天翻地覆;美團和大眾進行合并,占據的是外賣市場的一片天,把百度旗下糯米網擠兌的夠嗆。所以當你落后而產生焦慮時,理應想想那些成功的案例。和你周邊人的搞好搞好關系,有機會合作合作,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關注自我身上,提高自身硬能力
三、做自己。我們總是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身邊的那些強人身上。人家有了房子,自己立馬也要來一套;人家這個月去了一趟巴黎,自己也要馬上規劃一個出境游。你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比較上。你羨慕那些明星身邊的人鞍前馬后,卻不知道人家明星背后羨慕你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吃自己想吃的東西等等。你要做的就是做自己。少花精力在別人身上,靜下心來,看看自己,別人的生活終究是別人的,對于你來說毫無意義,徒增焦慮而已。
總結:
這個浮躁的社會風氣給大家帶來的普遍影響就是,什么都要快。“30天精通java”,“7天精通Photoshop”。你能不焦慮嗎?不焦慮的話,會去選擇這些看起來就是無厘頭的課程嗎?
如果30天可以精通java,那人家花4年讀計算機專業是要做什么?如果7天就可以精通photoshop,那么人家那些設計師從小就開始訓練的10幾年功夫是在浪費時間?
你什么事都想一蹴而就,用1,2年的時間走完人家10幾年的路,現實嗎?
就是因為你會這么想,甚至這么做,你才會不斷的焦慮,不斷的恐慌,如果你腳踏實地,慢慢走,努力做自己,每天都進步一點點,你才能讓你的努力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