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吃的東西要死,不吃也要死,無論如何都要死的話,不吃就太浪費了。”不得不承認,在看到這句話時我居然笑了,看來這本書與我設想的不一樣。起初看到名字以為一位旅行者講述旅途見聞的書,直到看到書的封面介紹,我想這應該是一本有意思的書。
原諒我對吃是沒有太多研究的人,我想我屬于人類二分法中為了活著而吃飯的人。不過,米原萬里用她特有的講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的方式中,我漸漸地開始想要知道更多關于這些食物那些過去的傳說和歷史。
在人類的歷史中,從出現生命的那一刻開始,食物就已經伴隨人類而發展了,每一種美食的傳承其實就是人類的變遷史。
從這本書中,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馬鈴薯在普及之前居然被人認為是這么恐怖的食物,人們稱它為惡魔的食物,甚至要讓彼得大帝采取非常手段,用生命來逼迫農民吃下馬鈴薯也不能順利的推行馬鈴薯的種植。我以為只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現在想想,第一個吃馬鈴薯的人也是相當的勇敢。想想今天的我們,食物之豐富,味蕾之滿足,簡直是太幸福的一件事。因為了有了前人大量的嘗試,才有了今天我們各式各樣美味的食物。從這個角度講,為了吃飯而活著的人是真的很幸福的一種人。有什么不開心了,只要面前擺上喜歡的點心、冰淇淋等等,只要能夠滿足胃,那么愛就會通過胃直抵內心深處,這樣還有什么值得傷心的事呢?
熱愛美食的人一定都是熱氣騰騰的活著的人!
米原萬里對于“吃”這件事一直都是樂此不疲,勇于嘗試的。她能為了小時候偶然吃到的哈爾瓦糖而苦苦追尋了這么多年,幾次前往莫斯科為了尋找兒時的美味。在這個過程中,她用簡單而又明朗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哈爾瓦”這種點心是如何制作,如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得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想象到最初做“哈爾瓦”的這群人是怎樣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輾轉的生活著。人們到一個地方生活就一定會把一種美食也帶來這個地方,并且會結合當地的特色而衍變為新的食物。人類總是這么賦有創造力!
如果你是看遍了言情、穿越等小說的年輕女子,亦或是每日匆匆上班無暇顧及生活的忙碌者,再或者是日復一日重復平淡生活一地雞毛的家庭主婦,我都建議你們看看這本日本作家米原萬里的《旅行者的早餐》。
這不僅僅是一本美食隨筆。在她的筆下,仿佛食物也有了生命。
你能想象到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吃起新鮮的冰魚刨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嗎?明明在俄羅斯吃魚子醬,結果探討到法式服務和俄式服務的歷史,還穿插著一些小笑話,繼而又開始討論鱘魚的保護問題。一瓶小小的魚子醬竟然牽涉了這么多故事。為了兒時的一篇《小黑人桑布》的童話故事,作者居然真的認真研究故事里的厚松餅,然后發現故事的真正起源不是非洲而是印度。
《中庸》言:"莫不飲食,鮮能知味。"飲食乃人生中最現實者。所以,會吃,也是一種本事。該好好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吃飯,你可能不會知道餐桌上的每一種食物都有一段特別的故事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