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2017《超級個體》吾愛廬
施比受有福,被心理學實驗驗證。助人不僅對別人、對社會有好處,對于自己的幸福都大有益處———它是一件做了就有收獲,不需要等待回報的事。當我們助人的時候,身上會分泌催產素,讓我們變得幸福寧靜起來。
如何助人四種方式:
一、每個人都有善意的資源,從小事開始
1、時間和能力資源,花點時間陪陪老人,做點力所能及范圍內的事,不要吝惜力氣
2、情緒資源,為他人創造點驚喜或者快樂就是很好的事情。可以經常與不開心的朋友聊聊天,舒緩對方的情緒,幫助他走出困境。
3、傳遞有用的知識和訊息。把好的知識和訊息向朋友圈分享,讓朋友及時學習到有用的個人成長知識,這也是助人。
財、物、時間、知識、觀點、情緒、勇氣,這都是能給予的善意,和有沒有錢,沒有關系。
二、從身邊人開始,擴大范圍
從身邊人開始,慢慢發現有許多人需要幫助,從親人、朋友、同事、鄰居,到保潔員、保安、快遞員、的士司機等,逐漸擴大助人的范圍,形成漣漪效應。
三、有意識地去做,多種類地去做
每周找一天時間,專門告訴自己:今天要做一件大的,或者幾件小的好事。最好選擇那些新奇的與眾不同的善意行為來做,會提高幸福感。
四、提醒大家:做好事別過頭
助人容易過頭,有人變成被道德綁架,有人則是割肉型的助人。
區分是助人還是自虐,二個標準:
1、是否是自愿自發。非自愿自發,被道德綁架的助人只是還債。
2、是否可持續。自虐型助人者往往過多投入,甚至耗竭自己,其實他們只是需要“被需要”罷了。
踐行:刻意做件善事
施比受更為有福。此話不假,非常有道理,本人也親身經歷過。但這里有個問題,施的前提是一個人的內心富足,有愛有安全感,才能向他人布施。
內心有很多愛、安全感高的人,他不僅僅是對自己身邊的人善良,做善事,而且對陌生人也可以給予善良,行善事。這種類型的人,就像古大大說的,可以采用四種助人方式,去做。
對于那些內心沒有多少愛,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讓他去做善事,非常難。他沒有,給不出來。這類人也許就是屬于“受”的人。
當“受”的人不斷得到“施”的人幫助時,愛得到多了,內心溫暖了,對世界的解讀安全了,他也會去幫助他人,從一個受者變為施者,正如古典大人所說:漣漪效應。被幫助過的人幫助他人的摡率大大上升。因為,幫助別人的過程就是讓自己幸福的過程。
分享:我做的一件小事
我的工作是需要接待形形色色的人,工作內容都是在工作職責范圍內,但有時候也會接待不是我工作份內的事。我是可以接,也可以直接推掉或拒絕,但是,看到有些人尤其是外地人,什么都不懂,我會于心不忍,會幫助他們先梳理資料,事情的來攏去脈,然后再理清思路,整理邏輯關系,最后再幫助他們尋找通道,應該去找哪個部門。這類事情經常發生,舉不勝舉,還有勸和一對來離婚的夫婦,臨走非常感謝我。
雖然幫助他人,很耗時間和精力,但內心是幸福快樂的。這就是施比受更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