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83,9-6-7,萬章章句上6-7》

《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83,9-6-7,萬章章句上6-7》

【"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于亳。"】

今天是丁酉年丁未月辛酉日,閏六月十一,2017年8月2日星期二。

上一節,通過"天之所廢"原理的闡述,詳細講明了益雖圣且薦仍不有天下的道理,下面兩節,則分別講明,以伊尹和周公的圣德、功業及其威望,又為何不有天下呢?

伊尹的功德有多大呢?伊尹有圣人之德,輔佐成湯,伐夏救民,為開創商朝近六百年基業立下不世之功。

同時,商朝初期又有多衰呢?成湯在位13年,壽100歲,去世了。太子名叫太丁,先已早喪,成湯去世之后,二兒子外丙即位,兩年,又去世了;三兒子仲壬即位,四年,又去世了。兒子輩接連早逝,已無子可立,于是轉到孫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太甲,是太丁的兒子,成湯的長孫,即位。

可是,太甲既即天子之位,卻不能修明君德,把成湯立下的規矩法度,都顛倒壞亂了。

現在,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商朝的國勢,能看出什么意味來呢?主暗國危。當時,人心未附,諸侯多有叛亂,辛苦創下的基業,眼看著幾番折騰,岌岌可危,很危險。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對于這樣一個緊急形勢,如果伊尹取而代之,也是情之可原,而且,毫無疑問,以他的圣德威望,即可擁有天下。

伊尹是厚道人,他有不忍之心。他不忍心看著成湯的德行就此墜亡而不得昌明,也不忍心看著成湯的祭祀就這么斷絕了。他是怎么處理的呢?他沒有取而代之,但也沒有袖手旁觀。

伊尹見到太甲胡搞已經危及國體,當然擔心導致亡國,說實話,真亡了國,他自己也是不得推卸責任啊,伊尹原本就是成湯的佐命大臣,他就動用這個權力了,該出手就出手了,把太甲“放之于桐”。放,有兩個意思,第一是“趕下來”,第二是“放逐”。桐,這個地方非常特別,意味深長,此地是成湯的陵墓所在地,伊尹將太甲“放于桐”,正是希望他守著陵墓追念祖先,或許有那么一絲希望。

伊尹,沒有放棄這一絲希望。

事后的歷史證明,無論多么絕望和危險,保有希望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我的體會是,如果先祖不能夠激發一個人悔過自新的意志,則其他往往都是泛泛而談,都是敷衍。

“你對得起你的列祖列宗嗎?”師父曾以這句責問將我罵醒,驚心自省。再一次反省則為近期之事,也是追思母親殷殷矚望,促我痛悔自省。所以,學習這一節特別有感觸,寫了“處仁遷義,學術明白”作為座右銘置于桌上。師父主張“以術入道”,過去我對術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這是需要修正的重點,所以叫做“學術明白”,重點在這個“術”字上需要下功夫。

太甲果然受到觸動,幡然悔悟,自怨自艾。

自怨,就是自己痛責自己;

自艾,艾是割草的意思,意指改過自新的人與剪草除根相似,所以把自治稱為艾,自艾,就是自己克治自身缺點的行為。

太甲怨悔過去的錯誤,痛加省改,把心轉柔了,把腸子弄熱了,把硬心腸轉為好心腸;把一己之私的心眼兒轉為慈愛仁心,這叫做處仁;把不當的行為、習慣、錯誤的做法,改為合理的新作為,這叫做遷義,他把伊尹的教誨作為準則,反省修德,就這樣過了三年。這樣的太甲,可以作為天下之君了,于是,伊尹捧著天子的冠冕朝服,前往桐宮迎接太甲返回首都,亳,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仍然做回天子。

后來怎樣了呢?出奇的好,國運由此而轉。《資治通鑒》記載“太甲增加修德,諸侯咸服,保惠庶民,不敢侮鰥寡,號為太宗。在位三十三年崩。”可以說,正是從太甲開始,商朝真正實現了偉大復興。

兩方面因素合力促成此事,一是伊尹的厚道忠誠,勇敢無私,果斷處置,二是太甲改過自新,擔負責任和使命。

如此看來,伊尹沒當上天子,也是天命所為。

了解了伊尹的故事,反過來就更容易理解“為何益沒有當上天子”的天命原理了。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