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馬爾克斯的名著,臺版還有一個名字,叫《愛在瘟疫蔓延時》。雖然是那么文藝的書名,但內容真的是有了一定閱歷和年齡的作者,才能寫得出來的。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感覺馬爾克斯在暮年創作的這個故事,多了很多從容和世俗氣,沒有了《百年孤獨》的天馬行空和魔幻,如果說《百年孤獨》是超現實主義作品,那么《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是非常寫實的作品。
馬爾克斯在書里,介紹了各式各樣的愛情:孤注一擲的,絕望的,慌亂的,無可救藥的,穩定的,無所求的……還有如感染霍亂一般,肝腸寸斷,欲罷不能,即使看似痊愈了也刻骨銘心矢志難忘的,愛情。
故事情節不復雜,說的是男一阿里薩對女主費爾明娜一見鐘情,經過兩年的書信往來,終于換得佳人允諾終身。無奈這事被女主父親發現,震怒之下帶費爾明娜離開,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旅行,因為父親的心愿就是把她培養成高貴的婦人,擇選佳婿。
費爾明娜雖然在旅途中又與阿里薩取得聯系,繼續書信往來(得益于男一電報員的工作),但隨著閱歷和年齡的增長,數年后結束旅行返回故土的費爾明娜,突然發現自己一直沉醉在自己想象的愛情世界中,阿里薩不過“是一個誰也不認識的人的影子”。
于是,揮淚斬情絲。(所以故事告訴我們,要喚醒沉迷的孩子,硬拆是拆不散的,帶她去見識世界,視野開闊了,就不容易降低標準)。
隨后男二烏爾比諾醫生作為鉆石王老五閃亮登場,并且迅速虜獲了費爾明娜父親的青睞。
老實說國外很多長篇小說,前期的鋪墊和渲染很冗長。
看《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書,也是一樣,全書前四分之一,花了濃重的筆墨塑造烏爾比諾醫生的形象:正派,富有學識與教養,熱衷于公益事業,為人一絲不茍卻又醉心新派改革。再加上良好的家世和教育背景,還有風度翩翩的形象,簡直秒殺男一于千里之外。
所以其實也很難說,究竟烏爾比諾醫生和阿里薩,誰才是真正的男主角。
但是,即便是這樣一位父親和世俗眼中的絕世人選,開始也并未獲得費爾明娜的傾心。
雖然之后醫生和費爾明娜還是結為夫婦,甚至在蜜月旅行的時候開始培養萌芽的愛情,但當一回到與婆婆小姑居住在一起的家中,自由,高傲的費爾明娜還是感到窒息,幾乎扼殺了兩人開始就不深厚的感情。
在之后的幾十年中,費爾明娜夫婦兩人磕磕碰碰,一直走到金婚,其中還遭遇了兩人最大的婚姻危機:看似不可能犯錯的烏爾比諾醫生的出軌:“剛結婚時,曾有個朋友當著他妻子的面對他說,他遲早會遭遇一段瘋狂的激情,使他們婚姻的穩固收到威脅。而當時他自認為十分了解自己,對內心堅實的道德根基也把握十足,對此預言只付之一笑。現在倒好:他果真處在了這樣的境地。”
馬爾克斯賦予了烏爾比諾醫生務實的婚姻愛情觀:婚姻中比幸福更重要的,是穩定。可即使是務實的烏爾比諾醫生,也沒能抵擋住突如其來的瘋狂激情。
而阿里薩的愛情,則充滿了理想主義與激情。從最初為了費爾明娜,犯了堪比霍亂的相思病,到后來為了費爾明娜終身不娶,五十一年念念不忘,與其說是為了女主,不如說是他一個人對愛情的執念:求不得,舍不下,所以才要通過六百多個女子,來填補心里缺失的那一塊,雖然到最后,才發現仍是枉然。
愛情,不過是阿里薩犯的一場,一個人的瘟疫。
可是如果當初,阿里薩和費爾明娜終究在一起了,會是怎樣?會不會也是另一場平淡瑣碎,耳鬢廝磨,爭斗吵鬧的婚姻?會不會再激情的時刻,最后也回歸平淡?
盡管在書里,馬爾克斯寫盡了各種世俗和不堪,還有無奈與赤裸裸的現實,因為畢竟這就是讓人欲生欲死的愛情,這就是嬉笑怒罵的人生,但他最終還是在結尾用了藝術童話的手法,給了兩人“一生一世”的結尾。
愿天下有情人,都有童話的結尾。
P.S.如果你尚是懷春年紀,不建議看這本書,且不說你不會相信,如果真的相信了愛情還有生活中這種必然,而又不可救藥的悲哀,難免會變成悲觀主義者。
而當你足夠沉著,能接受愛情和隨之而來的苦痛,就如霍亂一般,能不能涅槃全靠個人免疫,那么,這本書的故事講得真是不錯,閱盡千帆,你我仍如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