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植物用于祭祀。
【題解及原文】女子出嫁前采集蘋藻,舉行祭祀,向祖宗告別。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維筐及筥。于以湘之?維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
詩中描述了女子采摘浮萍、水藻,置辦祭祀祖先等活動,真實記載了當時女子出嫁前的一種風俗。
全詩節奏迅捷奔放,氣勢雄偉,而五個“于以”的具體含意又不完全雷同,連綿起伏,搖曳多姿,文末“誰其尸之,有齊季女”戛然收束,奇絕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將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現給讀者。
【譯文】
哪兒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澗水濱。哪兒可以去采藻?就在積水那淺沼。
什么可把東西放?有那圓簍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鍋兒與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邊窗戶底。今兒誰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誠。
1.這亦是一首描寫姑娘思念愛情的山歌,與《召南·采蘩》不同的是,一位姑娘在為封建王公貴族服勞役時,心中想起了戀人,并幻想著與他一問一答,什么地方采蘋草?在那南邊小澗旁;什么地方采水藻?在他那邊被水淹沒的地方。用什么東西來盛裝?唯有用方筐和圓箕;用什么東西來烹煮?唯有用有腳和無腳的鍋。山歌的最后才表現出少女的無望和無奈,因為她要代表死去的人接受現在人的祭祀,她因此而不能回家,不能與想念的人相見。
這首山歌再一次表現出召南地區的風俗習慣,這就是人們的自由戀愛,并不是父母包辦、搶婚、逼婚、買賣婚姻等婚俗。
2.俗話說:“上供神吃,心到佛知。”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瑣的禮儀,卻蘊積著人們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圍繞祭祀的一切活動都無比虔誠、圣潔、莊重,正如《左傳·隱公三年》所說:“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詩人不厭其煩,不惜筆墨,層次井然地敘寫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將繁重而又枯燥的勞動過程描寫得繪聲繪色。
3.《采蘋》之敘事,不假修飾,乃至通篇不用一個形容之詞,卻是于平淺諧美中寫出了燭照女子生命的一點精神之微光。采菜,烹煮,設祭,“事”之平平靜靜中浮漫著心的快樂和憧憬。“宜其室家”、“宜其家人”,《桃夭》中的一唱三嘆,是那一時代對女子一個最低的或者也是最高的要求,讀《采蘋》,猜想著女兒自己或者竟也是如此希望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未了一句輕微的贊嘆,是詩中挑起遐思的一筆,本來是開端,卻輕輕巧巧作成收束,“敘事”便于此際化為“抒情”。
4.祭祀對于古代尚沒有多少科學常識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在祭日來臨之前,一定有許多的準備工作要做;在南澗采蘋,于行潦采藻,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吧;采好了以后,當然就得有東西來裝,這時候,方的筐圓的籮就派上了用場;拿回家以后,當然還得煮熟了它,有腳的錡無腳的鍋也就逐一登場;最后,祭日的當天,人們將做好的祭品,按規定擺放在宗廟的窗下,等待儀式的正式開始。
三千年前的《詩經》里長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開滿了千姿百態的奇花。
----吾言吾西//文(學習篇,歡迎收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