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家小貓
和信用一樣,只要別人對你有認知,你就有個人品牌。
一個擁有優質的個人品牌的人,能在多個領域、多維度的激烈競爭中依然掌握主動權。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社群時代迅速崛起,經常游走于各大社群,除了勤奮打卡之外,很努力地在各個話題間隙,湊上去想接幾句,但是你依然是那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
斜杠青年非常火,線下各種聚會,你很想努力地介紹自己,發現不要說斜杠,連一條杠都沒有,最后還是被人叫作“那個誰”。
我們缺一個辨識度高的標簽,讓別人牢牢記住你,需要把個人品牌濃縮成“個人標簽”去傳播,讓你最佳的能力價值穩準狠地刺入別人的心智。
大V們自帶光環,當然本身也的確有實力能給別人帶來價值。我們普通人也需要打造和維護自己的個人品牌。
最早受古典老師超級個體的影響,了解到個人品牌,后有Spenser強調未來的商業,不再是渠道的競爭,不再是價格的競爭,而一定是品牌的競爭。讓我逐漸形成對于個人品牌的認知,也對學習打造個人品牌有了一點兒體會。
做好手中事,每一言每一行,為自己信用背書
經營個人品牌,很多人把重點搞錯了,總想憋個大招,一鳴驚人,往往忽略平時做事情,為人處事修養的積累。不排除機緣巧合,有這樣的可能性。
但是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沒有做到出彩,何談個人品牌?個人品牌需要連續穩定地輸出對別人對工作有價值的東西,體現我們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的品格。
我們怎樣對待工作,是否專業和敬業,我們怎樣待人接物,是否有禮有節,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的態度,都體現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傳遞著我們的價值觀,別人根據我們對外界做出反應的行為投射,形成對于我們的認知和理解。
參加過很多社群的學習,大家來自四面八方,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社群方明明發了課程表、群規范和學員手冊,總是有人不厭其煩地詢問,也不愿意自己稍微花一點時間做個了解,還總是抱怨。
熟不知別人已經在暗中對于你形成了一種認識,甚至有了一個標簽,如果本來有很好的價值對接,有可能就因為這一點就產生微妙的影響。
有些人可能從未見過面,單單通過發的信息,就能了解一個人大概的修為是怎樣的。
互聯網絡發達,有人借著虛擬ID,肆意發表言論,攻擊別人發泄,其實有光照耀的地方,四處都有眼睛在看著你,應該珍惜每一次發聲的機會。
我相信打造個人品牌在于平時的積累,小到每一言每一行,應該愛惜自己的羽毛。
十年磨一劍,訓練自己的職場必殺技
古典老師說過,好的個人品牌要滿足客戶的核心需求,從“我有多好地,滿足了誰的哪些需求”出發,這也正是Spenser一直強調的用戶思維,從這個方向尋找逆襲的拐點。
用戶思維同時結合自己的優勢,個人品牌的思考,或許可以給自己列一個優勢清單,做排序,然后刪掉一半,重新評估,再刪除,直到剩下自己當前階段最重要、最希望得到認可、所處環境比較稀缺的一兩個優勢,持續不斷地打磨。
最好這個技能只有你超強突出,看到過很多職場中通過小而美的技能勝出的例子,組織里各種表達能力很強的人很多,但是PPT呈現卻做得很差,通過打磨PPT技能,形成了自己在組織內的標簽,脫穎而出。
時刻保持這種觀察與覺醒的能力,讓自己擠進擁有組織稀缺性技能范圍內的前列。
如果你綜合能力強,又沒有突出的特長,可以重點關注組織里的最大需求項,然后將自己的品牌標簽向需求側重。古典老師給的心法是,比如你所在組織最缺乏的是溝通能力強的人,你就側重強調自己是個溝通高手,如果組織里稀缺的是執行力,就多多展現自己的執行能力。
時間一長,更多溝通或執行的需要也會找到你,鍛煉的機會變多,也就成就了一個自己的品牌。
如果你覺得找不到自己的核心,找不到自己喜歡什么,最大原因可能是時間沒有花在自己身上,總想找著開鎖鑰匙在哪里,其實鑰匙就握在自己手里。
我們的注意力總是聚焦在外部,沒有從自身內心深處挖掘內驅動力,外在的刺激與激勵總是一時,能讓你堅持的都不能夠長久,得是讓你熱愛的事情才可以做得更棒。
高頻率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動聲色地成為自己行走的廣告牌
Spenser說:不會寫作的人,也許正在失去職場身份,不會寫作的人,也許正在被職場邊緣化。不會寫作的人,也許正在失去職場話語權。
互聯網時代的職場,打造專屬自己的平臺來沉淀自己的價值,那么公眾號寫作就是作者和用戶之間,溝通連接的最短路徑,它的底層邏輯是“內容-傳播-沉淀”,可以通過寫作,讓別人來了解我們,傳播自己的價值,別人就會了解我們在做什么。公眾號寫作可以算是一個很好的高頻次地傳播自己的平臺。
一些優質社群,線下活動,也是實現價值鏈接最好的地方,前提也是我們有能拿得出手的技能,對人有用的價值。
甚至你從未那么在意的朋友圈,也是展現你個人魅力和價值的地方。你的思考、學習、輸出與分享,都可以在這里體現,你的長期穩定有價值地分享,都會潛移默化地在別人腦海里形成相應的標簽。
平時不覺得,不一定哪一天,剛好需要的時候,價值就會實現對接。朋友圈里有通過這樣找到更好的職場平臺的案例,不是1例2例。
還有不管是線上、線下各種場合,珍惜每次自我介紹的亮相,能不能短短幾分鐘,把自己最有價值的地方,簡短清晰地分享,讓別人一下子記住你,都需要多練習。
高頻率小而精的分享,不需要憋大招,就是把能力封裝成輕產品,高頻次刷出去。
大部人在河邊,找的是橋,卻很少想要去哪里。個人品牌的重點在于,你能不能拿出一個此生都覺得對得起自己的東西。
任何積累都要放在時間這個維度下考量,投資,成長都是這樣,打造個人品牌也一樣,我們不是玩一票就走,在復利的作用下,待我們耐心地走到人生邊上,時間會給我們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