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說,你說的話,就是你修得路。
會把你引向你說的方向。
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有的人瀟灑,不拘一格;有的人小氣,斤斤計較;有的人抱怨不休,有的人春風風人...到最后,真的就顯出了不一樣的性格,最明顯的變化顯現在那張臉上--心里怎么想,嘴上怎么說,一刀一刀地刻在了臉上。
美國的一位長相出奇丑的總統林肯坦然說:一個男人四十歲之后,應該為他得臉負責。初聽迷惑,長相天生,除了整容外,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容貌嗎?然而細細玩味一下,就知其中深意:為的是那張臉里透出的那股氣質負責。
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是從天真無邪變得有見識、有責任。所以每個人在最初是一樣的起跑線。就算之后的生活環境的不同,會導致一個人的性格被環境控制,也不能作為抱怨的借口。太多的能人志士憑著自身的覺悟和堅持不懈,修身養性,徹底改掉命運的枷鎖,跳出精神的空虛。
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放棄,要想著自己的目標,美好的想象。實現它,再苦再累也是充滿意義的,過去之后回望,會發現這一路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這個途中,為人處世說話,說話是最微妙的一環因為它直接連接著內外:內,表示出你的想法;外,決定被人評價你的最直接依據。
在商業中,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別人往往很難花很多的時間來了解你,你做事為人很難被第一時間認可,而你的話,卻能在第一時間令人做出反應,得到對應的關注。如果你能說好,并且也能對應地做好,那么你就能比較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與合作。
而在生活中更是如此,你的一句話就能決定別人對你的好感,怎么問,怎么交流,怎么回應,以及如何看待對方,綜合起來就是你為人的樣子了。
你怎么問?問得別人啞口無言嗎?問別人為難之處嗎,問別人隱私嗎?還是問一些能激發別人興趣的東西,或者能讓對方更加了解自己的問題?這些決定別人認同你的重要依據。
怎么交流?交流的精髓是互動。先說說你想說的,我認真傾聽,然后回來說說我想說的,你仔細附和。如此才能形成長久的良性循環。如果只顧你一味地跑火車,不顧別人的感受,那么很快你就會變成‘獨奏’。
怎么回應?回應是一項技術活。很多人在回應中把對話給帶上終點,變成一個超級的話題終結者者。其實,只要掌握一個小技巧,就能使得對話無限的展開,并且能使說話者干勁十足。這個技巧是,抓住說話人的話中關鍵點進行發問。比如,他在說一件事中強調了一句話,你就對此發問;也可以直接對關鍵動詞和主語進行發問,保證說話者滔滔不絕,樂此不疲。
說到底,說話的根本還是你怎么對待對方,你真心喜歡對方,無論說什么都輕松有趣,不喜歡對方,絞盡腦汁也會有不和諧的因素來毀掉對話。
真正的自我修養在于:怎么敞開心扉,做到能發現每個人的特別之處,欣賞每個人的差異。然后自然地把這種‘因素’流露在對話中,也就能自然地吸引別人的好感了。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你所說的話,決定對方怎么看你,對方怎么看你,反過來決定你的下一步怎么說,這樣最初說的話變成了之后事物不斷進行的‘因’,這個因把你引向相應的‘果’。
原每個人能修好自己的口德,修好通往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