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慢”字,你會想到哪些呢?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磨蹭”這個詞。也許和我的工作有關系,每天面對這幾十名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可以說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班上有個叫C釗的男孩,他就屬于慢性子的人。從接班伊始,我就發現他無論做什么,都是最后一個,永遠排在隊尾的那個人。比如,吃飯時間到了,同學們都手腳麻利地把書桌收拾好了,迅速地站好了隊。而釗同學還在低著頭收拾著什么,當看到他直起了身子,你以為他收拾好了的時候,他又蹲下身子,眼睛盯著抽屜里面不知道在干什么。如果此時此刻,你喊他的名字,他都不會有任何反應的。
針對他的這個表現,我找他談話多次,問他為什么每一次都這樣慢呢。可是他要么兩眼直勾勾看著我說:“我有強迫癥!”要么就是一言不發,過后依然如故。因為他的種種表現,我專門與他的媽媽進行了溝通,他的媽媽對他的這種情況很是了解。最后溝通的結果就是回家好好勸勸孩子。我想,釗同學在家也是這個樣子的吧!
為了避免師生關系僵化,我暫時采取了冷處理的方法,不把關注點放在他的“慢”上,從其他角度來重新認識他,尋找一個新的突破口。
我第二想到是“慢工出細活”。有的學生無論是安排他做一些班級工作,還是學習上的事。雖然有的時候較其他同學而言,用時長了點,但是卻是做的很徹底。我覺得這種“慢”是一種認真踏實的態度,是一種積極的行為。比如,值日生打掃樓道時,掃地擦地速度上是慢了,但是和其他做事非常迅速的對此,他們打掃后衛生質量問題很少,甚至沒有問題。再如,同樣的作業,有的同學完成的很快,可是,在作業發下來后,他的作業多多少少有點錯誤。而那些沒有著急趕的同學的作業卻是正確率很高的,大多數可以達到百分百的。
我和同學們講:其實,無論做什么,都要有個度。在人的正常接受范圍之內的話,就不算是缺點和問題。但是如果過了度,就是缺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