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會經常回憶起小時候媽媽燒的菜的味道;一個人出門在外打拼,尤其是受了委屈,又沒人可以傾訴就會想家,想要那種溫馨的家的味道;過年了,有年的味道......任何一樣事物,只要經過了時間的沉淀、釀造,就會揮發(fā)出一種“味道”。這種味道不具有物理屬性,不易消散,一旦沾染上了伴隨的便是一生一世。有這么一種味道,叫歷史的味道。也許有人會問“歷史有味道嗎?”有。歷史是指那些已經過去的人或事的記載,因為人是有情味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人生),而事物是有意味的,所以歷史也就有了味道。
現(xiàn)在的人大多喜歡出門旅游,尤其是年輕人,一來是因為我們年輕玩心重、條件又允許,二來是正因為我們的人生經歷沒有那么豐富,除了欣賞美景外,我們也希望借此“尋味”感受不一樣的生活味道。正如我們都喜歡有味道的城市。一座城市有沒有味道,給我們最直觀的就是代表這個地方的美食小吃,但美食也僅僅只是這個地方的表層味道,而真正有特色、散發(fā)出濃郁味道是她的歷史和文化。一個小鎮(zhèn)或一座城市歷史味道的重要載體應該是她的建筑,那么要留住城市歷史的味道就要去接近、去體驗那些承載太多歷史文化味道的古建筑、名人故居和古街巷等。
在云南,大理毋容置疑是一個歷史文化十分厚重的城市,而最能代表大理味道的還是白族人的民居。所以,去大理除了欣賞風花雪月的美景外,還有很多人愿意花一點時間留下來住民居、逛村落,看看當?shù)匕鬃迦苏嬲纳睢?/p>
大理地處由北向南的橫斷山脈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壩子,依山傍水,由于每年都會有勁風,所以他們就將主房的布局坐西向東,把門窗都開在向東的那面,這樣風就不易吹進來了。大理盛產石材,大理也因此被稱之為石頭城。在白族的民居中,石頭是大量被使用的建筑材料,他們沿襲著南詔國的建筑方式,石頭不僅用來打基礎,砌墻壁,還用作門窗頭的橫梁。白族人崇尚白色,其建筑外墻均以白色為主色調,建筑形式大都為兩層樓結構的“一正兩耳”、“兩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馬轉角樓”等類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
照壁是白族民居習俗中的一個顯著的特色。白族人建房子,必須首先迎東建筑一堵照壁,讓朝霞晨光照耀在這堵大墻壁上,寓意給全家?guī)砀馀c吉祥。走進白族村寨,進入白族人家,你會發(fā)現(xiàn)白族照壁除了外觀優(yōu)美、造型精致外,每一幅照壁題字,都代表一個姓氏,一個故事,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家風。白族人常喜歡把自己的姓氏跟古代的文人大賢聯(lián)系起來,以此來標明自家有著非同凡響的家族歷史,當然也有借此昭示人生、教育后人的意義。如題書“直筆修書”、“南詔宰輔”為董姓,題書“青蓮遺風”、“鄴架家聲”為李姓,題書“張公百忍”、“百忍家聲”為張姓,題書“清白傳家”為楊姓、題書“釣渭家風”為周姓、姜姓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看到照壁上題字,就可以馬上知道主人的姓氏。
除了照壁,白族人還把對美的追求集中展現(xiàn)在民居的門樓上面,整個門樓的屋脊、墻脊、屋檐、門窗等無一不是精心雕刻人物、花卉、山水和鳥獸,組成雙鳳朝陽、二龍搶珠、百鳥朝鳳等圖案,遠遠望去,整個門樓就像振翅欲飛的樣子,在動感中體現(xiàn)出宏偉壯觀的氣勢來。另外,白族人還會“粉墻畫壁”,即墻心粉白,檐口飾以色彩相間的裝飾帶,再通過幾何圖形布置成花鳥、山水、書法等文人字畫,表現(xiàn)出一種清新雅致的情趣。
一般我們講要看、要住大理民居要去喜洲鎮(zhèn),那里現(xiàn)有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達88院之多。不過,現(xiàn)在想要追尋大理老味道還有一個好去處,那就是在妙香古寺“觀音塘”北旁,把優(yōu)秀古老的白族建筑藝術與姓氏文化融合,筑就的夢幻白族民居——大理張家花園。大理張家花園由大理民間建筑藝術大師,園主張建春投資并親手創(chuàng)意設計,歷時8年建成,建筑面積4700平方米,內設36間最具大理文化特色的民居客房,園內有大理最長的民居書畫長廊,成走馬串角樓和走馬轉閣樓格局,分二層游路不遮陽不避雨游盡全園翰墨丹青,眾多的建筑門窗造型使張家花園成為中國門窗博物館。大理張家花園,可以說是白族民居姓氏文化建筑的代表作。
大理,值得一游的地方,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不如意,大理這座城市可以包容你所有的情愫。來大理,就要去看、去住一住白族民居,那里有老味道,下榻白家就像是打開記憶中的匣子,味道自然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