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里的一道生動風景,為一段青梅往事,為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是為的只是這座城。
——白落梅《林徽因傳》
一句“風花雪月”道不盡大理的特色,可謂獨有。尤其是現如今這個玻璃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城市生活,使得小時那或小或大的庭院、低矮瓦房的“古味”離我們愈發遙遠,也因時間的陳釀,它們越發顯得彌足珍貴,越發勾起我們的欲望想要前往一探究竟!在大理,如夢似幻的白族民居就有這樣的魅力。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藝術中的一大景觀。為什么這樣講呢?過去有這樣一句俗語說白族人“大瓦房,空腔腔”,意思是說白族人往往會縮衣節食傾其所有,也要建蓋一所像樣一點的住房。白族人對待自己房子的態度,除了只是遮風擋雨的工具,還被寄予了白族人的理想。他們把房子作為載體,在照壁和墻壁上繪制各種圖案,在大門兩側和門楣刻上提眉和對聯,昭示人生,教育后人,蔭庇后世。也正因為白族人是把房子作為理想的寄托,才會花那么多的心血和熱情窮甚至畢生精力要完成這樣的一件大事。
【圖1】大理白族民居
青瓦白墻、照壁門樓,一種“身在大理”的真實感由此而生。
大理多石頭,大理民居大都就地取材,沿襲著南詔國的建筑方式“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余,連延數里不斷”。大理民間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墻墻不倒”的俗語,白族民居的石頭不僅用來打基礎,砌墻壁,還用作門窗頭的橫梁。白族崇尚白色,其建筑外墻均以白色為主色調,建筑形式大都為兩層樓結構的“一正兩耳”、“兩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馬轉角樓”等類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在大理鎮七里橋觀音塘北旁的張家花園里,“瑞接三坊院”、“四合惠風院”、“鶴鹿同春院”一承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歷史,把白族民居同私家花園、住與園林相結合、體現出大理風花雪月大花園中的園中之園。
“三坊一照壁”:瑞接三坊院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開間房屋和一個照壁加圍墻組成的院落,它是白族建筑中最為經典,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建筑形式。三坊院中的西坊是園主本人起居的住所,又稱“壽堂”,北坊是晚輩的居室,南坊是客房或書房。西坊為正房,白族家庭的一切婚喪娶嫁、待客交友的隆重禮儀都以此為中心舉行。祖先的靈位一般也設在正房樓上。
“四合五天井”:四合惠風院
【圖3】張家花園里的茶花走廊
所謂“四合五天井”,是以四幢樓房為主組成的院落,兩幢樓房的交接處另建一座小耳房和一個小天井(共計4個,又稱漏角天井),加上中間的一個大天井,共有五個天井。“四合五天井”源自中原漢族地區的四合院,但又比北京的四合院多了4個漏角天井,它算是白族建筑中高規格、較復雜的布局樣式。四合惠風院營造的是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并在壁上裝飾以“二十四孝”的故事為題材,格扇門的中下板雕有治家格言和修身養性的民間諺語,突出其道德教化的內容。這里還把藻井繪畫藝術首次在民居建筑中應用,讓大理本土藝術家們的作品得以在此展示而流傳民間。
“六合同春”:鶴鹿同春院
【圖4】張家花園內銀裝素裹的彩云南院
“六合同春”則是由兩個院落前后相連,每幢樓房之間,以及樓上樓下,都有走廊全部連同,因此又有“走馬轉角樓”之名。因為它的結構龐大,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一般家庭無力建造,故多分布在白族經濟最為發達的下關和喜洲兩地,如嚴家大院、董家大院。但只須你來張家花園瞧一瞧,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到“海棠春院”、“西洋紅院”等極具異質文化特色的園林,還可以領略到“六合同春”這種寄予大理人民的風花雪月之夢的院子。
古代建筑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它承載了歷史、藝術、科學、宗教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可以說是一個地方文化最直觀的載體。“大理之美”,美的不僅僅只是上關花、下關風、洱海月、蒼山雪的風花雪月,游走于大理,既能夠陶醉于她那美麗而浪漫的氛圍之中,也會深深地被那風花雪月映襯下的古城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等吸引。愛一座城,就要連“根”拔起,白族民居就是其中的一枝。大理作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城市,白族民居已步入全球世界文化圈,白族民居也不應該再是可觀而不實用的歷史遺產,如何傳承,如何融入現代人的居住理念,是建設發展白族民居需要思考的問題。
坐落在大理鎮七里橋觀音塘北旁的張家花園白族民居是融合了世界觀、審美觀、生活觀的現代設計理念的民居,以智能建筑與建筑藝術相結合,現代人的定位,歷史文化的定格,大理文化的升華,中國文化的發展,成功的再現了南詔大理國白族民居的建筑遺風,實現了“園林化白族民居”的現代居住理念,為建設山水園林白族民居,風花雪月文化魅力大理,作了文化與建筑的歷史定位。是個值得一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