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鹽鐵論解讀35
本議第一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鹽鐵論·本議第一》不僅是漢代經濟政策的實錄,更是中國古代治國理念的縮影。賢良文學派與桑弘羊的辯論,揭示了國家治理中“道德”與“功利”、“民生”與“國防”的永恒張力,其思想遺產至今仍為經濟政策制定提供鏡鑒。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皇帝下詔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與各地推舉的賢良、文學之士討論民間疾苦。雙方圍繞鹽鐵專營等政策展開辯論。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趨末者眾。夫文繁則質衰,末盛則質虧。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賢良文學派主張——文學之士回應:“治理百姓的根本在于杜絕奢靡之源,弘揚道德,抑制工商業逐利,倡導仁義。如今鹽鐵專賣、酒類專營、均輸政策(國家統購統銷)與民爭利,敗壞淳樸民風,導致百姓棄農從商。農業為本,工商為末。工商興盛則民風奢靡,農業興盛則百姓忠厚。忠厚則財用充足,奢靡則饑寒滋生。懇請廢除鹽鐵專賣等政策,重農抑商,以利民生。”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寇暴于邊鄙,備之則勞中國之士,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為虜所系獲也,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將何以贍之?罷之,不便也。”
桑弘羊反駁——御史大夫(桑弘羊)反駁道:“匈奴屢犯邊境,若放棄防御則百姓遭殃,若加強防御則將士疲敝。先帝(漢武帝)為保邊疆安寧,修筑要塞、屯兵戍守,但軍費不足,故推行鹽鐵專賣、均輸政策以充實國庫。若廢除這些政策,國庫空虛、軍備匱乏,邊疆將士將饑寒交迫,何以衛國?此舉斷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