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鹽鐵論解讀07
鹽、鐵會議一開場,賢良、文學,即主張:“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愿罷鹽、鐵、酒榷、均輸。”
參加這次會議的那個賢良魏相,得官之后,還一貫地“數條漢興已來國家便宜行事,及賢臣……董仲舒等所奏,請施行之。”
《錯幣篇》文學道:“夏忠,殷敬,周文。”這是本之董仲舒《對策》的“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是宣揚董仲舒所倡言的“天之道,終而后始”的歷史循環論。
《復古篇》《利議篇》《執務篇》呼吁“復諸古而已”。這也是從董仲舒那里繼承下來的。董仲舒深深憤恨于今不如昔,寫了一篇《士不遇賦》,重申:“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末俗以辨詐而期通兮,真士以耿介而自束。”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楚莊王篇》寫道:“《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復古,譏易常,欲其法先王也。”極力宣揚復古,反對易常。
《非鞅篇》文學攻擊商鞅:“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這是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說教的鸚鵡學舌。功利是有階級性的。
桑弘羊指出“商君明于開塞之術,假當世之權,為秦致利成業,……舉而有利,動而有功,……功如丘山,名傳后世”,充分肯定了商鞅所主張的功利主義,不允許文學在這個問題上回黃轉綠,更不允許他們借這個問題來指桑罵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