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說劉禪,“臣等欲效死,奈何陛下先降!”這句話其實也適合蒙恬兄弟和扶蘇,臣欲效命,奈何公子先死啊!
沙丘之變,扶蘇不待申辯,直接自殺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病逝在沙丘宮,臨終前命令趙高寫遺詔,發給扶蘇,令其返回咸陽,主持皇帝的葬禮。
其實就是傳位于扶蘇的意思,但是遺詔寫好后,已經封存,還沒有派使者送出,秦始皇就病死了。趙高、胡亥與李斯合謀,篡改始皇帝的遺詔,偽造了一封遺詔,列舉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命令他們自殺。
“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馀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胡亥派出使者,將遺詔送往上郡,扶蘇接到遺詔之后,就哭著要自殺,蒙恬勸阻。認為皇帝派他倆統兵三十萬在外作戰,這是關系天下的大事。
而且皇帝在外巡游,還沒有立太子,就派你出來統率整個秦朝的精兵,這是什么樣的器重和信任,怎么可能會派一個使者就令你自殺呢?應該再次向皇帝請示,請示之后再死也不遲。
但是扶蘇這個不成器的家伙,并沒有聽從蒙恬的建議,認為父親賜兒子死,兒子就必須死,說完就自殺了。真是羊奶喝多,迷了心竅,這扶蘇比劉禪還扶不起呢!
蒙恬勸說扶蘇的話,其實有支持扶蘇的意思
扶蘇與蒙恬接到令他們自殺的遺詔時,扶蘇準備自殺,蒙恬曾勸說過扶蘇,蒙恬的勸說有三層意思。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
這句話第一個層意思,皇帝是有意立你為太子的,皇帝把國家三十萬精銳的指揮權交到我們兩個人的手中。器重和信任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是磨煉你,準備立你為太子。
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
這句話的意思很重要,認為這個使者不值得信任,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手中的力量,不能輕易被人利用。
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最后一句,就表明了態度,建議扶蘇再次請示皇帝,這里面的意思就很多,有立投名狀的意思了。
表明蒙恬是支持扶蘇的,那么請示的形式就很多了,可以派使者去,也可以親自去,甚至可以帶兵去。
其實整個過程,蒙恬的意思都很明確,這個使者不可信,先把他處理掉,咱們再詳細商議。如果到了爭奪帝位的時候,我蒙恬是絕對支持你的,但是奈何扶蘇太不堪了。
扶蘇死后,蒙恬只能束手就擒了
扶蘇自殺之后,蒙恬手中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底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聽命于胡亥了,否則就是謀反叛亂。
其實在國君突然去世之后,出現王位爭奪的情況,在秦國歷史上,是時有發生的。秦武王突然暴斃,秦昭襄王嬴稷,本身是沒有繼承權的,因為秦惠文王還有嫡子在世,其他兒子都得靠后排。
但是嬴稷就是靠著趙武靈王的武力支持,以及舅舅魏冉的勢力,獲得丞相贏疾的支持,擊敗其他奪位的公子,登上王位。
這種情況,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就是你手中有一張可以爭奪王位的底牌,如果當時羋八子沒有兒子,他們豈不是要嗝屁了。
扶蘇自殺后,蒙恬就遇上了這樣的尷尬,本來手中有張大王,結果突然之間大王沒了。作為邊臣,只能聽候朝廷的安排了,所以使者輕松把他關進了陽周。
太受領導器重,造成的人生悲劇
蒙毅在秦朝時期,十分受秦始皇的器重,已經官至上卿,這個上卿是什么位置,估計司馬大人也沒弄清楚,反正就知道他時常陪侍在秦始皇跟前,猜測應該與漢朝時期的侍中之類的郎官差不多吧!
秦始皇巡游從會稽返回,從海路走到了瑯琊,途中突然身體患病,就派蒙毅返回會稽,禱告山川。
蒙毅收到的命令肯定不止去會稽禱告山川,應該還有蓬萊等很多地方,否則蒙毅也不可能返回到代郡,被胡亥抓捕下獄。
其實替皇帝禱告山川,是一項非常光榮的任務,順利完成后,回來肯定要受到重賞的,一般都是皇帝極為親近的人才能享受這種榮譽。
但是蒙毅的悲劇就在于,他在最不該離開皇帝身邊的時候離開了,假若秦始皇臨終前有蒙毅在身邊陪侍,趙高的陰謀恐怕也沒啥機會實施吧。
蒙毅作為一名皇帝身邊的近臣,他被囚禁代郡,估計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就被抓了。但凡他提前得到風聲,估計都的秘密聯系蒙恬,想辦法反抗支持扶蘇了。
最終蒙氏兄弟二人,被趙高多次在胡亥面前進讒言,誣蔑他們總是反對立胡亥為太子,雙雙死于獄中。這個胡亥也真實,自己什么水平不清楚,秦始皇能看上你,還立你為太子,腦子也不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