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冬,記憶里的香(散文)
高傳博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天的暖意還沒有逝去。幾片枯葉孤獨的掛在枝頭,隨著干澀的風搖拽。鳥兒們也都飛走了,寂寥的空中只剩下烏鴉那惹人心煩的叫聲……一切都是那 么無聊。
折一枝相思入夢,拈一抹清香入詩。在淺冬的眼眸深處,一指溫暖便揉碎了前世的夢魘,碎成一瓣一瓣冰瑩的花朵,繾綣在我凄清的眉梢,那香,便如生了根一樣,生長在我深深淺淺的記憶里了。
最最美的是鄉村的冬天,
記憶中,冬天都是在潔白的雪花中來渲染的,似乎只要一到冬天,整個世界便沉浸在白茫茫一片,周圍寂靜的可怕,花兒、草兒、鳥兒好像都已睡著了。田地里、屋頂上、樹梢間滿滿地鋪著一層白雪,嚴嚴實實,密不透風。
過去東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種冬季御寒措施。東北冬季溫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經常刮西北風,下“大煙兒泡”雪。為了取暖,保持室內的溫度,又不能讓風把窗戶紙刮掉,或者因為屋內外的巨大溫差將窗戶紙弄濕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戶紙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論平民百姓的破舊房屋還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戶用紙是當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結實,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兩年。現在偏遠的東北農村也看不到了。
火盆和火炕、火墻一樣,是過去東北地區冬天取暖的必要設備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滿足人們對“熱”的要求。冬天過于寒冷和漫長,所以早晚要燒木頭或者玉米“瓤子”之類硬柴,然后將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圓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藝,大人孩子都會。泥火盆保溫效果好,搬動也不燙手,用料一般選黃土,到處都有。后來有鐵的、銅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為身體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參加戶外活動,就坐在熱炕頭上,盤腿抽煙袋,烤火,給小孩子講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還用來燒烤一些食物,你像燒土豆,地瓜、雞蛋、還可以在火盆上面放個鐵篩子類的鐵片上面蹦玉米花吃,還可以燒水,熱飯等等。火盆里放把烙鐵,有時玻璃窗結冰看不到外邊景物時,用烙鐵燙一下。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讓給長輩和年幼的孩子。現在的東北農村一般采用地炕(相當于樓房的地熱)或者電暖氣等,鋁合金門窗封閉的更嚴實,廢棄雖然暖和,但是翻動時,會讓灰塵跑滿房間的火盆,已經是多年以前的事兒了,不過對于上了年紀的人,火盆帶來的溫暖和幸福不是語言能描述的。
冰雪一直是東北的獨特景觀,過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凍,到處都是積雪,人們便用“馬拉爬犁”這樣特殊的方式來解決通行的問題。
滑爬溜兒是大人們為了幫助孩子們消遣漫長的冬季時光,想出來的冰雪娛樂活動的一種冰上娛樂工具。
當時冰上滑具有雙腿的小爬犁,也叫“爬溜兒‘和單腿的劃子,有些地方管劃子也叫“單腿驢”,劃子和現在的滑冰鞋的構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頭和厚鐵片,人的雙腳站在上面。劃子占地面積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鐵釬的支撐輔助下,行進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爬溜兒要用兩個鐵鉗子劃然后快速前行。爬溜兒有木制的和鐵制的兩種。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冰上娛樂工具。有的孩子在冰面上抽打冰猴兒,也很有意思。
東北大地冬季嚴寒而漫長,新鮮蔬菜很難保存,放在外面會凍,放在屋子里容易爛。過去農村一般人家還挖很深的地窖,來儲存新鮮的白菜和土豆,后來基本上沒了。多年以前,東北的城市和鄉村一到秋季都要買大量的白菜,場面很壯觀,也是一個民生大問題。這些菜一部分用來吃鮮菜,大部分用來淹漬。東北冬天沒什么新鮮的蔬菜,靠地窖這樣的儲存根本不夠吃,因此用淹漬大白菜方法貯存,經發酵變酸,夠一家人吃整個冬天。過年時殺豬燴菜離不開酸菜。過去東北城鄉幾乎家家都有酸菜缸。淹漬大白菜成酸菜,在東北農村還普遍存在,和超市里賣的酸菜比起來,還是自家的好吃。
今年冬天確實來得暖,
冬季萬物俱籟,大地白茫茫一片,天空灰蒼蒼,樹木、房屋在冰雪天地中若隱若現。
小雪中漫步更是別有意趣的。天宇中只有一絲風似牽著風箏的線般牽著霏霏瑞雪,仰頭望,這絲風主宰著粉蝶似的雪花,一忽兒斜跌下來,一忽兒打著旋飄飛,一忽兒悠悠蕩蕩撲向在地,落在行人的身上。雪花象一個頑皮的孩子永不厭倦地和人們嬉鬧,拂著人們發熱的臉龐,化成滴滴水珠流到眉毛胡子上,結成粒粒小冰碴兒。潔白的雪花悄然無聲地落著,飄飄灑灑紛紛揚揚,不一刻,地上便有薄薄的一層了.當你踏上去時,就會聽到嘎吱嘎吱的聲音。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冬天就是這樣一個季節,表面上冷酷,其實卻孕育著希望。
流年記憶,淺冬,留給人的是記憶、是甜美、是芳香。
2016年11月4日于家中
12次瀏覽
贊 ?評論 轉發
あ【嫣然若曦】等3人覺得贊
欣欣
16:11
寫得好,勾起許多回憶!!
回復
蒼穹之音
16:32
欣賞大哥美文,似水年華之中,又勾起了許多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