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得到專欄、公眾號文章中經常看到“知行合一”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有什么意義?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人關注呢?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個概念,為什么受到那么多成功學、雞湯文的青睞呢?
知行合一,簡單的說就是內在的知識和行動的統一。這是中國明代中期的一個思想家王陽明心學的重要思想。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王陽明的心學是儒學的一個分支,儒學的目標的成為圣賢。在王陽明的心學之前,儒學實現目標的方向基本是向外求。首先找一個人格榜樣,然后盯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君子和圣賢的標準要求自己,知錯就改,積累到一定的時間,最終就能成為圣賢。
王陽明的心學講的是向內求。他想的是,圣賢和我都是人,我們都是圣賢,不同的是,我的心靈被貪嗔癡慢疑給污染了,圣賢可以控制自己亂七八糟的污染物。如果我把這些剝離,我就是君子、圣賢了。
向外求的過程中容易變成追求功利色彩的東西,比如原本讀圣賢書是為了當圣賢,但是古時在王陽明心學之前,只有掌握話語權的人才能稱為圣賢,每個人在讀圣賢書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為了仕途、掌握話語權。從王陽明的心學開始,因為每個人心里原本都有圣賢,人人都變得平等了,人人都能看到希望。
不過向內求有一個問題是沒有標準。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不一樣的,別人看不到對方內心真實的情況,相互之間沒法按照一個標準相互質疑、否定。
知行合一的心法對我們有什么用呢?
第一個角度:
追求知行合一,可以帶動我們升級良知和認知。首先,從知到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作出選擇。但是選擇太多了,而且每一個選擇看起來都有道理。但是,只有行,才能知道選擇是否有問題,才能反過來糾正知,提升知。而人與人之間,本質的差別是認知的差別。那么追求知行合一,就會帶動我們升級原有的認知,獲得成長。
第二個角度:
知行合一,講的是看待事物的一種方式,相當于用推導的方式探究事物之前的關系。與之相對的是枚舉,一個一個列出知和行之間都有哪些。如果能夠抽象出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而用一種方法解決其他相關的問題,自然會節省很多時間和資源,達到高效解決問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