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從不會到會,一般用時都不會太多,而且“進步神速”。這個階段的成長曲線是呈明顯上升的,因為沒有基礎,所以起初只要用心,每一步努力都能立竿見影。
一旦在某個領域達到了自己認為“可接受”的水平,很少有人會有意識地選擇繼續精進自己的技能,長時間停留在初級的水平線上。
一般在這時候我們會寄希望于時間,覺得時間一長,自己水平自然會上一個臺階。但結果往往會讓我們很失望,年復一年,自己的技藝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水平不比以前。我們像是被困在了時間的迷局當中,周邊都是一樣的風景,無法找到走出去的路標。
之前聽過一個有著好多年講課經驗的老師培訓,第一次覺得他講的挺不錯。往后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一次偶然機會,第二次聽了他的課,發現這次講的都是在重復之前的內容,甚至連PPT都沒有改,唯一變的就是下面的觀眾變了。但他這么些年竟然還能混得不錯。
這讓我想起了在火車站旁邊的餐飲,貴且難吃,卻不見倒閉。因為車站旁邊永遠有大量的流動的人口,一個人覺得不好吃,堅決不吃第二次,并不會影響更多的人前來嘗試。這類人的生存之道就是掛靠培訓機構,用一把刷子對全國不同的省的不同群體做相同的輸出,這注定了他們無法有穩定的客戶群體,更無法脫離組織去建立個人品牌。所以時間并不能給自身帶來有效的增值,只拿自己工作經驗說事的人只能算是倚老賣老。
小時候學騎自行車,剛開始不斷摔跟頭,后來慢慢熟練了,練習時間一長,踩踏技巧、爬坡變速、躲避路障、快慢控制等這些基礎性技巧已經內化于心,那些讓新手羨慕的車技已經轉化成了自己無意識、自動化的行為表現。在《刻意練習》這本書當中,我們把它稱之為心理表征。
但再往后不管騎了有多少公里,騎車的技術似乎并沒有什么長進,我們會一直沿用當前的模式去應對各種路況。當然在騎車方面,我們沒有理由去進一步研究如何減少風阻,如何提升裝備去成為職業的騎手,但在工作中,大部分人會因為這樣的想法而止步于業余的水平。
那些只是為了參與或者僅僅是為了娛樂的活動不會產生大的價值,而真正有意識、有目的的刻意練習才能將突破瓶頸,成為高手。就如同寫作,剛開始自認為的自嗨式的寫作,其實并不完全是娛樂,因為寫作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剖析、鍛煉思維的過程,這時候只要去寫了就會有進步,但不能一直自嗨下去,一旦決定要讓寫作成為自己的事業,創造出價值,那就要盡快走出自嗨期,從語言風格、邏輯結構、題材組織等方方面面做有針對性的刻意練習,向專業進階。變得專業的路徑大抵如下圖:
第二階段基本是呈小幅階梯式地成長,此時需要更多的刻意練習,這樣的進步首先源自于自身強烈的改變動機及優秀的標桿,加以導師的指點以及有效的反饋機制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此時每一點進步都是對前一步自己察覺不到的缺陷的改進,每進步一點又會形成更高一級的心理表征,讓優秀的行為表現看起來更自如,給人感覺天生如此。
從會到不會相對簡單,從好到更好我們每個人做得卻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