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微信公眾號:饅頭商學院
“我心中住了一個小朋友,喜歡用畫畫與世界對話”
“無意間打翻了顏料,幸好也打開了微笑”
“有一種特殊色, 叫出色”
“用一支畫筆,造出一整個銀河系”
從昨天晚上開始,有些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開始陸陸續續的出現了一個叫“小朋友畫廊”公益活動的信息,今天早上9點多開始,關于這個公益活動的信息已經呈刷屏之勢。簡單貼幾張圖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簡單來講,“小朋友畫廊”活動是由上海藝途公益基金會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發起的,善款會由具有公募資質的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接收,將支持WABC無障礙藝途發起的“藝術點亮生命”項目,幫助精智障礙的特殊人群融入社會。目標籌款是1500萬。目前,該活動已經結束,截止結束,籌得的善款是1502萬+,捐款人次581萬+。
實際上,h5傳播并不是一個新鮮的事情,為什么到了現在大家仍然喜歡用這個載體傳播呢?原因是:它打破了文字的界限,可以用多種媒體形式,去傳達一個完整的故事。
而故事,自古以來,就是傳播最快的載體。這次“小朋友畫廊”H5,實際上就講了一個暖心的好故事。
根據騰訊官方披露,這次H5的制作,他們花了2個月的時間做創意。期間,WABC主要進行內容上的提供,包括去整理畫作、采集音頻、配合視頻拍攝等等。
騰訊公益負責制作h5,實際上這個H5非常簡單,沒有炫技,但卻用了大量的細節堆疊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細節一:背景音樂
背景音樂播放的《VINCENT》(梵高),抒情的吉他聲,將瘋狂的天才畫家的故事娓娓道來,一開始就拉升了整個h5的調性,渲染了憂傷又柔情的氛圍。
而梵高本身,實際上也是作為一個心錨
,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些“小朋友”,他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瘋狂”,實際上他們和梵高一樣都是天才畫家。
細節二:開頭的加載頁面
開頭的加載頁面,則是用走心文案“我心中住了一個小朋友,喜歡用畫畫與世界對話”,拋出了h5的主題。
其中,“我心中住了一個小朋友”,不僅用“我”拉進了和大家的距離,實際上也打中了很多人的共鳴。
“不想長大”“想永遠當小孩”是很多影視文學作品反復在表現的人的心理,比如《小王子》比如《天使艾米莉》。
而這個頁面的背景,騰訊用白色的畫板,也許是在暗示,這個“小朋友”的世界,從0開始,純潔無暇。
細節三:每幅畫都有原作者語音感謝
這是整個h5的主頁面,它分成三個部分:畫+作者語音、作品描述、1元購畫按鈕。
這三個部分各司其職,不停敲打著觀者的內心,“砰砰砰”,每一下敲擊的都是情感的共鳴,共同講述一個關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故事。
1、 畫+語音部分:制造故事沖突
這部分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其中“小朋友”的畫則是核心中的核心。
既有充滿童真的簡單線條,也有大膽的色彩融匯和混亂的情緒表達,作品本身的藝術性,就已經吸引了觀者的注意力。
再加上一段來自作者的語音感謝,則增加了故事的沖突性——如此美麗的畫面和精神世界,竟是有一群外人看來的“病人”所畫。
這些笨拙的語言和令人稱贊的畫作,都在告訴人們一件事,“疾病并沒有阻止我們和你們擁有一樣的精神世界”。
2、文案部分:傳播畫面情感
這部分實際上應該是h5制作方加上去的畫面描述,主要幫助畫面傳遞情感。
而從運營的角度看,這個地方的文案,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幫助大家寫好了轉發語。其中,在筆者的朋友圈傳播最廣的這幅畫的文案,就被很多朋友在轉發時引用。
3、1元購畫按鈕:告訴用戶他要做什么
每個故事都會有結局,這個按鈕起的作用,實際上是這個故事的ending。前面內容鋪墊的情感已經到位了,如何讓人們被激發起的情緒有個正確的出口?
1元購畫就是這個出口。
以前的公益活動,大家點進去,需要自己考慮到底捐多少錢。
而這次的頁面中,直接設置為1元,提高了用戶的決策速度,并且微信直接付款不跳轉,促成了募款目標的迅速完成。
1、社交貨幣和可視化原理
在美國沃頓商學院營銷教授所著的《瘋傳》一書中,他將好的傳播總結出6條規律,其中第一點就是“社交貨幣”。
我們在社交網絡上分享的一切,實際上都是社交貨幣,它能提高或削弱我們的社交形象。
李叫獸曾經在饅頭商學院分享過,刺激人們分享的社交貨幣有5種,分別為:
而我們拿出“小朋友的畫廊”一對比,會發現它實際上滿足了以上社交幣的很多條件。
對畫的挑選,表達的是我們對藝術的審美和品味。
而1塊錢和最后購畫頁面分享,則是“我捐了錢“的證明和可視化體現,這里展現的形象,是讓“我”看起來善良,同時滿足了幫助別人的心理。
可視化是另一個傳播中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當我們看到有店鋪排隊時,我們會習慣性的圍觀,同樣的,當看到朋友圈大面積轉發時,也會引發我們的好奇,去參與。
說到這里,其實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由饅頭老鐵小涼分享,她說:“我發現我朋友圈,就是那種幾個月都不發一條狀態的小伙伴,有幾個人分享了;每天都發朋友圈的人反而不會分享”。
這恰好就是可視化的從眾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果。
2、參與門檻低
對于普通人來說,做公益最大的擔心,一個是我不知道對方是否值得幫助,第二個是我不知道我的錢流向了哪里。
而“小朋友畫廊”的背書機構則是騰訊公益,這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參與者的顧慮,降低了人們的參與公益的門檻。
另一個門檻是捐助資金的門檻,這里“小朋友畫廊”設置的是1塊錢,成本很低,就能做公益。
這里的1塊錢實際上=社交貨幣善良形象入庫+1張屏保+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好的審美展示。
低成本帶來的高收益,實際上也變成一種動力,促使著我們轉發。再加上分享方式非常簡單,只需轉發帶二維碼的圖片,就能完成“獻愛心”的所有步驟,加快了傳播速度。
至于獲得屏保,這是很好的一個細節,它抬高了募款的姿態。
它的存在告訴我們,這不是一次“賣慘要錢”的活動,而是靠作品說話,用藝術掙錢的商業交換,施者和受者實際上都是平等的,這也是活動的意義所在。
就像其中一幅畫的作者所說的一樣,“希望大家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到我們,我們實際上都是普通人”。
3、還有什么原因?
我們的同事饅頭妹妹在第一時間,在饅頭各大學習交流群里,召集了120個老鐵一起討論了這個h5的火爆原因。除了以上的分析,我們饅頭老鐵還是這樣說的:
1、很具體:捐款對象具體化,形象化。這促進了人們進一步行動(by 莞爾一笑)
2、有價值: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宣揚正能量
3、時間節點:馬上到來的99公益日
4、同情心理:抓住了大家助人為樂的心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你怎么覺得呢?
還有一些忍不住要分享的話
電影《海洋天堂》里有這么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光明和黑暗的角落里,光明是永遠照不亮每個黑暗的角落的。
自閉癥兒童喜禾的爸爸作家蔡春豬就曾寫道:“當你認為自閉癥患者都具備某方面的'天才能力',對大多數不具備'天才能力'的自閉癥患者而言就是一種不公平。”
當大家激動的用1元捐畫做公益的時候,我們必須殘忍地告訴你事實,絕大部分"精神上的小朋友"真的不是天才。
以自閉癥為例,絕大多數的自閉癥(80%以上)都沒有獨立行為能力,這些行為可能包括了進食、穿衣、梳洗之類的技能……
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拼盡全力只想證明,他們也只是普通人。
我們需要知道,人生并沒有一種所謂“正常”的運作方式。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不同的,而自閉癥以及其他特殊人群也只不過是眾多成長路線中的一條。
正如這幅畫的文案所說
“大海一直是一個大海,也是一千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