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漢景帝共在位四十年,期間按照黃老之學,與民休養,極大豐富了國家的人口數量和物質基礎,史稱其為“文景之治”。
公元前141年,十六歲的劉徹在長安登皇帝位,尊母親王娡為太后,祖母竇漪房為太皇太后,并定年號“建元”,正式開始以年號紀年。十六歲的年紀,不大也不小,劉啟臨終前已為兒子劉徹舉行了成人禮,所以皇權的行駛,理應全部由劉徹來進行。但眼鏡瞎了的竇老太皇太后,或許是把對景帝的怨都轉移到劉徹身上,始終把持著部分權力,對武帝形成制約,王太后也不是省油的燈,也想扶持自己的親族掌握朝中權力,因此劉徹在諸多事情上不得不向兩位長輩奏請。
建元元年,丞相衛綰因病免職,武帝任命竇太皇太后的侄子竇嬰擔任丞相,王太后的弟弟田蚡擔任太尉,分掌國家的軍政大權。每一個皇帝在位時,都會有外戚擔任要職,這些外戚里面也有許多有才能之人,竇嬰是老資格的侯爵,七國之亂時就是景帝的大將軍,后來宦海沉浮多年,才走上權力巔峰,田蚡也隱忍多年,從一名小吏做起直至擔任太尉,兩人都有一定的治國才能。他們兩人也都喜好儒學,向武帝舉薦儒生趙綰擔任御史大夫,王臧擔任郎中令,迎接魯國人申培到長安來,設立明堂責問諸侯禮法,準備用儒家學說針對當時的治國之法進行改革。竇漪房是黃老之學的忠實擁護者,聽聞丞相等人提倡儒家學說很不滿意。
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建議武帝親政,不用再向長輩們奏請國家之事,太皇太后聽聞之后怒不可遏,由此罷免一干儒生。由于新政還觸及許多諸侯的利益,所以竇太后、王太后的親族三番五次控述竇嬰、田蚡的不是,由此也被免去丞相和太尉的職務,令派他人擔任,武帝初年的新政也就被全部推翻。建元六年,歷經三朝的竇太后魂歸西天,厚葬于文帝的霸陵,謚為孝文皇后,劉徹在悲傷之余也躊躇滿志,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書寫屬于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