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人,被簡單分成男人、女人、小孩、老人等(周易),隨后,中醫開始按照系統分類為陰陽、寒熱溫濕,經絡穴位五行,印度則分為七脈輪。
隨著解剖學的發展,人體被打開來觀察,逐漸發現了骨骼、肌肉、動脈、靜脈、五臟六腑(中醫的五臟六腑是一個系統)這些具體的器官,以及眼睛、耳朵、鼻子的組織結構及工作原理。
顯微鏡的發明,及現代實驗室的進步,讓科學家可以解剖細胞,從而進一步了解細胞的組織結構及內部運作原理,乃至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代謝過程、廢物排放、信息交流。
到這一步,誕生了現代營養學,這是從分子層面,對生命進行科學研究。
所以,按照科學的進度、營養學,是最前沿的科學。如果說,中醫從系統觀察人體,那么西醫就是從組織器官層面觀察人體。
而營養學,則是從細胞的結構、運作上,從分子層面觀察每一個細胞的具體運作、生長、修復、老化、死亡、再生、排毒、免疫。
所以,可以肯定,營養學,是更能夠反應和解決人體需求的前沿科學。
我們知道了細胞是由人體DNA制定的物質構成,需要指定的營養物質來構造、活動、信息傳遞!
如果營養不足,身體會進行調控,降低身體活力、各器官功率功能下調減弱,性格由外向、積極,改為消極、逃避壓力,避免承擔。
這些,其實都是“節約開支”的生理資源管理。
人類很聰明:桌子壞了,知道用木頭修,因為桌子是木頭做的;墻壞了用磚修,因為墻是磚壘起來的。
人類又很迷茫:對于自身壞了卻不知道用原材料來修,而是用藥修,但是您不是用藥做的,這樣修是不合理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病治不好
您是什么做的呢?
是由蛋白質,脂類、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等做成的。
所以人體壞了應該首先想到和做到的是用這些原材料來修復。
從地位上來講,蛋白質和脂肪,是生命的構造材料。
缺,就是偷工減料,就必定長得歪瓜裂棗!東倒西歪!也必定提早老化,容易生病,不易修復。
倒過來,蛋白質、脂肪的補充,等于重建身體,等于有了真正的實力。
維生素,由于參與蛋白質、脂肪、糖類的分解(消化)、吸收、合成、利用。
因而,吃肉、吃魚、蝦、蛋、奶,就一定要有維生素。
維生素B,參與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過程。
維生素C,負責協助蛋白質的緊密連接、以及身體的清潔、打掃。
維生素A,保護所有脂肪膜的強健
維生素E,保護所有的腺體和微血管。
所以,所有的疾病,都要有營養的支持才可能完成修復,才可能強健身體,才能夠改善體質。
實際上,必須營養,還應該包括有益菌和卵磷脂。
就現代社會來說,要確保腸道的菌群健康,是非常困難的!而腸道的健康,則影響人體消化、吸收、免疫、內分泌!
卵磷脂來源不豐富,但對于人體的大腦、腺體、膜組織、內分泌都影響巨大。
營養學可深可淺。如果不開個人診所,只想幫助自己和身邊的人健康,只需要堅守幾個原則:
第一,確保均衡。
第二,容易缺的,特別加強
第三,才是根據自身的情況,專門增加某些功能性營養。
均衡,怎么做到?
第一,營養早餐,確保一輩子不斷!
第二,增加幸福餐,加強均衡,確保充足。
第三,現代中國人,特別缺的,包括:蛋白質、優質脂肪、維生素B、維生素C、有益菌,務必額外補充。
另外,增加鈣鎂片和倍立健,來確保萬無一失。
研究并實踐了這么多年,基本上確定,營養早餐、幸福餐、斷食排毒、日常的基礎營養,加時間等待,加一份好心情的調節,80%的疾病都可以康復。
這么說,不是營養素多神奇。而是人體本來就是這些材料構成的。
一旦把欠身體二三十年的營養債務,償還給身體,再給予一定的時間,身體本身,與生俱來就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因為身體是內在自己構成的,我們的身體了解體內每一個組織器官的構成,圖紙在DNA里,能夠構造,當然也能修復。
你需要很清晰的確定,任何身體的疾病、損傷,都需要細胞DNA指定的營養物質才能夠修復、才能夠運轉,可以說,補充了身體需要的營養,不一定就能夠解決所有的疾病問題(因為可能還有情緒的影響、壓力、生活方式的影響需要調整)。但,沒有營養的充分支持,任何治療,都不可能徹底!
營養是最終康復的基礎,是康復必須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