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地點:湘豐茶園
一、茶葉的種類?
1. 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綠茶----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制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由于加工時干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
2. 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于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紅茶----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后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3. 黑茶: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制好的綠茶上澆上水,再經過發酵制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4. 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于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名貴品種有: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青茶(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制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5. 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于黃茶,黃茶的制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
黃茶----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岳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6. 白茶: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制成的。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茶源于我國,但飲茶始于何時?據《茶經》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從神農時代開始發現茶可以作為飲料算起,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關于神農氏嘗百草,古代有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神農嘗百草,日語七十二毒,德茶解之”,是說神農氏在采草藥時,為了驗證草木的藥理功效,必采而嚼之,親自嘗一嘗,有時一天會碰到好幾種有毒草木,使他口干舌麻,甚至五內若焚,他意識到這些都是中毒的征兆。有一天,正當他口干舌麻躺在大樹下休息之際,一陣風吹過,樹上飄落幾片葉子,神農氏信手取來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其味苦澀,但覺麻木消失,舌底生津,并感到氣味清香,醒腦替身,于是采葉而歸,定其名為“茶”,與此同時,他和人們也發現了茶的解毒作用。
另一種傳說是神農時代沒有醫生,病人只得自行找些草藥煎服。神農氏給人治病,不僅親自采挖藥材,有時也幫忙熬煎。有一次,當他在大樹下生火煮水時,有幾片茶樹葉子落入鍋中。他正要放草藥,卻見水色微黃,便取水飲之。 他覺得此水味苦帶澀,喝后回味香醇甘甜,并能解渴生津,振奮精神因而撈葉研究,從而肯定了茶的藥用價值。
當時人們處于原始生活狀態,吃的是野果、蟲魚、禽獸等,往往是生吞活剝,因此常常鬧病。原始人類一旦有病,最初只好這樣嘗一點,那樣嘗一點,吃了有毒的、或毒性大的東西就死去;吃了不相干的藥就無效;有時吃了恰恰是對癥的,病就好了,于是人們就知道了這是治某種病痛的“藥”。由此可見,數千年前,人們用吃茶解毒,是符合當時社會實際的,即使今人看來,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所以,我國民間百姓推崇神農氏為發現和 利用茶樹的鼻祖,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三、茶葉的的分布與地形有關嗎?
我國的茶園主要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帶。這些地方氣候溫暖濕潤,地形有一定坡度,土壤屬于酸性,有利于茶樹生長。
四、研學感受
通過本次湘豐茶園研學旅程,我了解到了許多關于茶的知識,了解到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在過程中收獲了團體間的合作互助。至此以后,我對茶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迫不及待想了解更多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