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人01,一本無論是風格還是編排都深得我心的MOOK雜志書。近年MOOK風在身邊出現,但是總覺得,沒有一定的深度,還真的不是很待見它。難得遇到這本歷史學人,真的沒有讓我失望。
書本到手以后,父親先看了前面的部分內容,在和我聊天的時候,父親說,這書顛覆了他的一些觀點。源自那句:總體上,文學已變得更加關注個人而非更宏大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定義后者也變得更加困難。此前的他覺得,文學在本質上,就像魯迅先生的吶喊一般,是可以影響甚至改變社會發展進程的;但是,現如今,文學早已被科技和經濟所排擠出了改變排行榜,漸漸的變成了關注個人而非社會;這一點讓他感觸頗深,確切的說,是讓文科畢業的父親陷入了沉思。不得不說,爆炸式的亞洲轉型,讓全民都處于轉型風暴中;想想如今文字更多的是組成了段子,在碎片化的時間里被閱讀;連愛閱讀的父親都愛在朋友圈轉文字,書也漸漸的看的少了;一是文學類書籍出品質量下降;二是大家都懶得去看大部頭的書籍了。
而自己閱讀了這本MOOK體雜志以后,印象卻真的和歷史掛鉤,因為被《鋼的城》的照片沖擊了。很簡單,因為打小也在工業制作的某個廠里長大;小時候在某一段時間,某一段產業升級,工廠減產停產的時候,被家人帶去車間玩;雖然當時并不是廢棄的廠房,但是那些生產場景還是可以看到的;所以畫面里的感覺特別的熟悉。就如同書里說的,我的家人當年的故事,如今還能經常聽到,所幸的是,所處的產業還在生產,還在升級,泱泱大廠當年鼎盛時有3000多人,現如今,估計只有大約一半的人了,但是還好,這個產業不像鋼廠的產業命運那樣被遺棄。所以,印象中的歷史,離我很久,還可以像金海岸說的那樣,聽工人們聊他們的生活,聊他們的工作,還有那些過往的歷史;足矣!只是覺得,其實很多廢棄廠房,最后被改成各式的用途,也是個很好的方法,比如北京的798,又不如當年同學發過來她的辦公室等等都是原來50-60年代的廠房改造的。突然想起,年幼時,那個地板鋪著花圖案地板磚的職工飯堂,就這么被無情的推倒重建,什么都沒留下;總覺得新建的地方,土的跟什么似的;大抵這也是80后的我們的一切記憶趣味了吧。畢竟,這些都帶著濃濃的回憶。
這本MOOK體雜志,充滿了滿滿的歷史味道;也彌漫著新時代的氣息;父親和我都很喜歡這本小書,希望能一本接著一本的繼續發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