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知道你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困惑,看過很多精品文章,也聽過很多深刻的道理,而自己好像也有很多不錯的想法,但行動上面卻沒有有效的突破,或者設定了不少的行動計劃,做了一段時間后就放棄了,為此總是懊惱不已,感覺自己意志力為什么這么差,怎么這點自律性都沒有,責備自己的同時不自覺地就羨慕那些行動力極強的人,為什么他們可以自然而然地知行合一?
一想到知行合一,理所當然地想到了這句話的作者——王陽明,王陽明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完人之一,立功立德立言,圣人之姿,就是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概念,除了他本身就是天縱之才外,他自己也經歷了很多磨難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可他是怎么樣才做到知行合一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閱讀了相關書籍,得到了一個初步的答案: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為知之不深,意思就是你這不是真知道!
我感覺這個答案還是沒有解開我的疑惑,多深才叫深,知道做不到,那就是不知道,可怎樣才算知道,依然沒搞明白,但想著圣人說的話,又流傳這么廣,很多人也獲益了,肯定是經過實踐的,只不過限于各種表達方式以及我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足導致我沒有搞明白罷了,于是我決定換個思路,王陽明說了,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為你知之不深,但我沒有搞明白怎么知道的足夠深。既然不知道路途有多長,那就先邁著步子前進吧,先加深自己的知,雖然不知道多深才能到驅動自己的程度,但到了那個深度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想到王陽明畢竟已經距離現在500年了,現代人在心理學,方法論上肯定是要優于前人的,于是帶著“如何知之夠深足以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這樣的疑問開啟了新一輪的閱讀。
在通過閱讀后很高興的發現,古人誠不欺我啊,在我們客觀認知人的大腦行為并加上一些成熟的方法論后,是可以做到知行合一的,具體的內容我在本文中做了記錄,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為了便于閱讀,將標題做了思維導圖,方便大家查閱觀看。
一. 認識自身,擺正心態
1. 大腦
1)正確地認識大腦構成
人類一開始和動物的大腦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也是基于本能和情緒做判斷,而理智腦的進化還非常年輕,所以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經常被本能腦和情緒腦支配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不要因為做的計劃沒有執行就抱怨自己意志力薄弱,從而對自己喪失信心,天性如此罷了,我們更應該遵循大腦本身的運作原理,采取更科學的方式來使我們達到知行合一,正確地認識這一點本身就能對達到知行合一提供很好的助力。
2)如何獲得耐心
保持良好的耐心是達到知行合一的必要條件,但如何獲得耐心就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了。
(1)認識到耐心不足是人類天性,不必過分苛責自己耐心不足,認識到這一點本身就能提高一些耐心。
(2)當情緒腦和理智腦沖突時,不要對抗,要溝通,變對抗為延遲滿足。玩手機和學習的想法沖突時,先學習,玩手機作為獎勵。
(3)當耐心不足產生動搖的時候,換個角度看提供動力。例如減肥缺乏耐心,除了想到減肥的好處,也要想想肥胖帶來的壞處。
(4)利用情緒腦驅動自己。即將自己做的事情變為樂趣。
2.潛意識
1)消除潛意識帶來的模糊
人類的大腦為了提高對外界信息的處理效率,使用意識分層的處理方式,即不同的事情采用不同的腦區進行處理,對于需要快速響應,身體基本的需求采用潛意識進行處理,其他的采用理智腦進行處理。但有些情況下,潛意識和理智腦可能都會參與處理,所以理智腦和潛意識的邊界是比較模糊的,這個邊界就像是兩國的邊界線,如果自己不明晰,天生占行動主導的潛意識就會不斷蠶食理智的邊界,讓你的行動追求快速滿足,及時享樂,趨易避難,知行合一是理智的范疇,就更無從談起了。所以我們要明確邊界,消除模糊,守住我們理智的領土。這種模糊的邊界可以分為三種:
(1)認知模糊
??? 認知模糊是《認知覺醒》中的概念,這個名稱不是十分的恰當,其實意思是要擴大我們的認知邊界,潛意識是我們天生擁有的,而理智是后天形成的,所以要擴大理智的邊界,通過掌握新的認知擴充這個邊界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就像我們知道了理智腦,情緒腦和本能腦的認知后,就知道如何改善潛意識帶來的一系列習慣了,掌握新的認知就需要不斷擴充自己的舒適區,其實就是有效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就能消除認知模糊。
(2)情緒模糊
??? 情緒模糊是指我們在遇到痛苦時,由于基因本身的特性會使我們趨于回避,但實際上,回避痛苦本身會讓痛苦進入潛意識,從而使我們對痛苦的衡量不準確,也就是模糊,如果用量化來舉例的話,可能本身痛苦值只有1,而情緒模糊會讓我們感覺是10,所以為了防止這種模糊帶來的不良后果,我們要預防回避痛苦的行為,遇到困難或讓你感到痛苦的事情,要正視它,向自己提問,層層深挖,直到挖不動為止,這樣不會讓模糊產生,降低了自己對困難的處理能力。
(2)行動模糊
??? 行動模糊其實也可以叫做選擇模糊,是指我們在面對多種選擇的時候,沒有清晰的選擇,無所適從,從而止步不前。其實這種情況也是人類天性使然,人類本身就趨向于不做選擇,直接逃避,那么為了消除這種行動模糊,制定清晰的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沒有清晰的指令和單一的目標,享樂就很容易占據主導,所以要在諸多的可能性中建立一條單行道,讓自己大腦沒得選。
2)利用潛意識的高效幫我們做判斷
由于潛意識的運算效率是理智腦的幾十萬倍,所以在確定目標的時候可以使用潛意識幫我們判斷,通俗來講,就是憑感覺來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通過理智腦來實現,這個過程其實有點像王陽明的致良知。
3. 元認知
1)提升元認知的存在感
(1)元認知的概念
??? 我們對周圍環境事物的認知屬于普通認知,這里邊的主體只有自己和周圍的事物,而元認知是自己假想了另一個自己,類似于西游記后傳里白無天和黑無天的關系,復制出來的這個自己的認知能力就叫元認知,元認知最常見的特點就是可以反思。
(2)元認知的分類和作用原理
??? 元認知可以分為兩大類,主動元認知和被動元認知,被動是指當自己遭遇挫折,失敗才會進行反思時觸發的元認知,而主動元認知顧名思義就是主動發起的,古人常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樣的情況。知曉了這個概念元認知就自動開啟了,但為了更好地觸發元認知,可以想象自己旁邊還有一個自己,在指引著自己。
(3)如何加強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 汲取前人的智慧,運用已知的規律;
?????? 根據自身經歷進行總結;
?????? 想象自己旁邊有指引者在監控自己,指引自己;
?????? 冥想!!!
2)利用元認知提升自控力
元認知的能力主要有兩個:自我反思和主動控制。剛才已經講了加強元認知能力的方法,現在主要說一下及時啟動元認知的方法:
首先,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比如選擇追劇還是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停頓一下激活自己的理智腦,也激活元認知,再做選擇。
其次,在我們一天24小時的時間里,有些時間是要做選擇的,就比如是玩手機還是打掃衛生的選擇,這些時間我們可以稱之為元時間,這個時間段內,我們一定要想清楚,所謂的想清楚說具體一些就是: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并作出清晰的選擇。審視自己是為了有時間啟動自己的元認知,做出清晰的選擇是指當面臨多個選擇時,快速確定一個我們的選擇,比如看手機和學習的選擇,審視自己,啟動了元認知,選擇學習,但學習也有很多,既想學習寫作,又想學習技能,這個時候就需要做出唯一的選擇。
二. 認識方法,獲得能力
1. 獲得專注力
1) 情緒專注
在說情緒專注之前,我們先看看情緒不專注的情況時什么樣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身體做著A,但腦海里卻想著B,就像我有時候上著班,腦海里卻想著吃的東西一樣。情緒不專注也就是身心分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走神。這種情況有個明顯的危害是:思維專注于過去,或者想象著將來,可就是無法專注當下,所以我們可能能聚焦于某一件事情,但卻無法專注,就是因為我們無法專注于當下,做對了選擇,卻還是沒有成就卓越。
其實身心分離(情緒無法專注)也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和人腦的記憶機制有關,人腦的記憶搜索遵循關聯的原則,經常一個聲音,一個畫面都會引發諸多回憶,就是人腦的特點之一,所以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客觀認識。那么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該如何獲得情緒上的專注呢?
只需要一招:讓感受回歸行動。讓我們感受身體的變化,尤其是要感受某種事物消失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感受就是很好的專注訓練。
2)學習專注
情緒上的專注可以使我們中正平和,但還不夠,此外我們還需要學習上的專注,學習上強有力的專注我們稱之為深度沉浸,為了獲得這種狀態,我們可以用下圖中的方法:
1)目標清晰
在學習某一樣東西或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目標一定要清晰,這個目標需要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例如練3小時鋼琴和流暢彈奏一分鐘的曲子,要選后者
2)身心合一
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的時候全身心投入,玩的時候全身心地玩,這樣還有可能開發出潛意識給你的創意,或者解決長期困擾你的問題
3)要獲得及時有效的反饋
有反饋能使你容易堅持,也能知道自己的方向需要調整
4)要設置合適的難易度
在練習的時候要針對那些似懂非懂的區域練習,太容易會導致疲乏,太難會心生恐懼,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大我們的舒適區,減少困難區
2. 獲得學習力
學習力即學習的能力,可能我們日常中常聽到的是努力學習,好像學習的能力就是單純靠努力,其實光靠努力是不夠的,如果是無效的努力,那結果就是不見寸功。所以要想獲得良好的學習能力,是有方法論的,遵循下面的方法有助于我們獲得強大的學習能力:
1)遵循匹配法則
匹配法則算是一個偏底層的規律,所謂底層,是指適用面很廣的規律。之前我們提到在學習知識或技能的時候,要選取處于拉伸區,也就是舒適區邊界外,又沒到困難區的內容,這樣的效率是最高的,也是可持續的。其實這就是遵循匹配法則的范例。除了在內容上我們選擇時遵循匹配法則外,在學習強度上我們使用該法則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有個真實的例子:有位朋友給自己設定每天跑步一小時的要求,剛開始確實能堅持,但是很累,每天都在做思想斗爭,最后偶然的原因把時間改為了30分鐘,不但能堅持了,跑步完成后還非常愉悅,所以對這位朋友來說,每天30分鐘就是匹配他合適強度的指標,在這個原則下就容易堅持且有效。
所以匹配法則適用于方方面面的學習,這個核心的方式就是在于找到適合自己,即匹配自己的目標、內容、方式等,順著匹配的法則走,你才吃能走得更遠直到達成目標。
2) 采取深度學習的方式
學習有很多種方式,尤其是我們目前處于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方式就更多了,像常見的就有聽書、閱讀、看視頻等等,但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收獲的效果上是由很大差別的,效果越好我們就可以說這種學習方式越有深度,所以我們在學習方式的選用上要采取有深度的學習方式,下圖種就對學習方式和深度做了一個排列。
通過上圖我們看到深度效果最好的就是教授給他人,但是這也離不開前面的學習,所以需要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的累加達到最好的收獲效果,那么具體的操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步驟完成:
首先,要吸收高質量的內容,最好是原汁原味的內容;
其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吸收的內容;
最后,將自己理解到的講授給別人,教學相長,即在于此。
3)利用關聯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
所謂關聯的思維方式其實是指在學習各種知識或者技能的時候,自己有一條線連接各種觸動你的知識,構成這條線最常見的是目標。舉個例子,我們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要用來連接的線,順著這個問題,我們翻閱各種書籍,能回答這個問題的內容就是觸動我們的內容,我們也就把這些內容關聯了起來。
那么,該如何獲取這種關聯的思維方式或者說達到關聯思維的這種效果呢?
(1)我們要找到能夠串起各種知識的線,這條線可以是一個問題,一個目標;
(2)要保持足夠的輸入,這個很簡單,有了線,我們還需要能往線上串聯的東西;
(3)要有足夠的好奇心,有了線,也有了要串聯的東西,還要有將東西串到線上的動力。
4)要建立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
認知體系是讓我們能夠獨立思考的重要依據,我們依靠自己的認知體系對事物做出判斷與選擇,并為此承擔后果,由于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認知體系不能照搬別人,需要自己建立,那該怎么建立呢?
(1)在吸收新的知識或者觀點時,只接受那行能觸動自己的,因為能觸動自己的必然是符合自己需求的;
(2)以深度學習的方式強化我們的觸動點,具體點說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那些觸動你的內容,這里邊有一點你可能在想我是不是要把我觸動的點記下來,時常回頭看,其實沒有必要,因為如果在你用的時候你想不起這些,說明這些觸動你的不是真觸動,剛好也就忘掉了;
(3)在生活中運用這些觸動點,隨著觸動點的增多,再經過自己的整合,就形成了獨屬于你的認知體系。
5)要客觀認識打卡帶來的作用
現在打卡似乎成了一種風氣,在朋友圈打卡,在群里打卡,可是打卡對于學習或者提升自己來說的作用我們一定要正確認知,因為無法正確認知的打卡對自己的提升并無太大作用,這樣說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打卡的行為會讓學習動機轉移,從而導致學習過程難以為繼。舉個例子:我們一開始學英語是為了能用語言進行交流活躍度,我們打卡只是手段,但是隨著打卡的開展,慢慢地,我們的動機會從學習英語這件事情本身轉移到打卡,我們為了打卡去完成今天的學習,動機不同,動力也隨之發生變化,我們的動機是為了掌握英語交流,中斷一段時間沒有什么,但動機變為了打卡后,稍微一中斷,就很難再繼續了
再者,打卡會降低學習效率。你可能會想,打卡只是為了督促自己,和效率有什么關系呢?其實降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打卡帶來的心態變化,因為打卡會讓探索心態變為任務心態,探索是為了前進,任務是為了完成,在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層面上,兩種心態帶來兩種不同的效果。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們在針對打卡式學習的不足做出兩點策略性改進:
(1)將打卡變為記錄。這樣既不會產生上面所說的問題,又能滿足記錄學習情況的效果;
(2)每天的學習內容設置下限,不設置上限。我們經常聽說一個方法,就是做一些你難以啟動的事情時,先做五分鐘,后邊你就能發現你能做好久,這個方法同理,我們可以每天設置自己做一個俯臥撐、翻一頁書、看10分鐘學習視頻等等這些下限,然后你會發現你一旦完成這些下限,你每天做的要比你設定要多,非常有效。
6)學習一定要有反饋
我們在之前說到深度學習時提到了反饋的重要性,有反饋的學習才算進入了深度學習的領域,良好的反饋會激發情緒腦和本能腦的動力,而這兩者就是支配我們行動的,具有超強的行動力,反饋可以說是學習的導航加助推系統,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饋呢?
(1)主動學習的情況下,擁有作品意識,輸出作品的過程本身就是建立反饋的過程,而作品被人評論又是一重反饋;
(2)被動學習的情況下,有條件也可以輸出作品,如果因為被動無法輸出,可以通過自我測試的方法獲得反饋。
7)學會主動休息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在堅持的過程中感覺很乏力,這種乏力主要表現在無法保持專注,即之前說的身心分離,其實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意志力缺乏造成的。在《意志力》這本書中闡述了意志力背后的運行原理,有個很形象的比喻,人每天的意志力就像是銀行卡里的余額一樣,是有限的,每做一件關于非舒適區的事情都要花錢,而休息可以掙錢,會休息的時候會通過休息讓卡里的余額消耗的慢,換言之,也就是每天保持高專注力的時間也就比較長,這也就解釋了有的人看著很勤奮但效率不高,有的人不是特別勤奮,但卻非常高效。我們通過下面的圖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保持主動休息非常重要,在這里向大家推薦一個工具,相信很多人也都聽過,番茄工作法,簡單來說,就是強制保持專注25分鐘,然后休息5分鐘,專注時間可以根據自己進行調節,像我專注力不好,就調節成了20分鐘專注,我寫這篇文章就是在番茄工作法的狀態下寫的,親測非常有效。
3. 獲得行動力
相信你也聽過“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道理懂了很多,但行動力卻很差的話,其實還是沒動,就像汽車配備了很智能化的駕駛系統,卻沒有配備發動機一樣,一樣到不了遠方,而行動力正是我們的發動機。
1)行動的一開始要清晰
首先,需要先引入一個概念,叫做“增強回路”,這是一個底層的規律,意思是當你在初始狀態給某一個行動給定一個方向,后續的行動會沿著這個方向增強,如果一開始給了一個正向的激勵,那個后續的行動會提升,反之會下降。我們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周末放假起床后你有兩個選擇,一是刷刷抖音,看看頭條;二是起來看一頁書或完成一個昨天計劃的事情;這兩個選擇就相當于給你今天或者最起碼一個早上給了一個初始的方向,你后續的行動會沿著這個方向展開,選擇第一個你后續的行動大概率是繼續玩手機,提不起精神干別的事情。而第二個選擇則會讓你大概率遠離享樂的事情,做一些閱讀、學習、整理家務等等之類的事情。
其實關于“增強回路”的原理很簡單,你早起打開手機大概率會被各種誘人的標題吸引,然后精力順著各種標題發散,就很難再收回來了。所以我們在開啟新的一天時或者在一連串行動的開始時,要清晰!那么如何讓自己變得清晰呢?
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用計劃清單,在頭一天的晚上花上幾分鐘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可以事無巨細的寫,這樣你就清楚第二天要做什么了,在第二天晚上的時候,再梳理下當天哪些完成了,哪些沒有完成,梳理完后剛好繼續做下一天的事件清單,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很有效果。
2)找不到大的方向時,先做起來
不知道正在讀文章的你是否也曾有過和我一樣的困惑,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自己處于迷茫的狀態,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目標,但好像始終也沒有找到,于是自己陷入到了不斷尋找目標的過程中,因為我認為必須要目標明確,找準人生的方向后再往這里努力才是最高效的,就這樣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目標還是每找到,時間也浪費了。
找到目標后再努力看似非常正確,但其實我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目標可能在離我認知很遠的地方,以我現在的能力或者說認知還不足以找到他,那么這個時候應該先動起來,加強自己的能力和認知,做好眼前的事情,自己視野開闊了,目標也就更容易找到了,時間也有效利用了起來,所以有時候不能用太功利的心態去做一件事情,“傻傻”地先做起來,你會發現目標就在不遠處。當然這個“傻傻”地不是盲目和沖動,一定是有理有據的,這個有理有據可以是別人說的有理有據,而你又無法反駁,所以自己去嘗試一下,在行動的過程注意反思總結,不斷修正自己的方向,直到發現自己想要的為止。
此外你可能還有一個困惑,就是你感覺自己也行動了,但依然沒有找到目標,那是因為你的行動還沒有突破能發現目標的有效距離,書中有個名詞叫做“突破閾值”,沒發現說明量還不夠,當然如果你是一名理科生,不禁想問,多少量是突破閾值,這個沒有辦法絕對量化。
3)無法做到“知行合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經常覺得懂了很多道理,讀過不少的書籍,也收藏了很多干貨,卻始終不能俯下身去行動。其實這里邊和我們大腦掌握一門技能本身的機制有關系,現代研究表明,一門新的技能被掌握的背后的是我們大腦神經元建立了強有力的連接,也就是說在掌握前這些神經元是不互通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些神經元慢慢地建立了通路,等到掌握一門技能時,這些通路已經非常順暢了。如果我們面對的時一門技能,我們不會懊惱做不到知行合一,我們會很坦率地說:“我不會”,因為技能這個東西你不去練習是不會產生反饋到神經元之間以幫助其建立聯系的,但是當遇到認知方面的,我們經常就會遇到知而不行的情況,這是因為在你讀到某一篇文章或了解一些道理的時候,是會產生一定的反饋給神經元之間的,讓你誤以為你掌握到了,其實這個反饋很微弱,并沒有建立有效的通路,時間一久也就消失了,這個連接沒有建立,掌握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王陽明也解釋了,為什么做不到知行合一,他說是因為知之不深,其實和我們現代的解釋不謀而合。那該如何做到知到的足夠深呢?有個很重的方法——去做,前面說了,理解的認知帶來的反饋有,但強度不夠,如何提高這個強度,就是去做,做中學,老外叫learning by doing。
所以簡單匯總一下:看到一個道理或一門知識,這是知;為了讓知識掌握的更牢固,需要進一步去做,這是行;在做的過程中知識得到了掌握鞏固,化為自己所用,對自己帶來改變,這是合;這樣為一個循環去掌握知識,這叫一;由知到行,由行到合,由合到一,這就是我理解的知行合一!
最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其實人的精力有限,做又是比較耗費精力,所以要把我少即是多的原則,減少欲望,合理篩選,因為“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4. 掌控情緒的能力
平和,愉悅的情緒有助于你保持良好的狀態,而焦慮、恐懼會嚴重干擾你做事的心態,因此具有良好的情緒掌控力對做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獲得良好的情緒狀態是要講究方法的,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下獲得良好情緒的方法:
1)少即是多:給心智留足空間
心智的容量決定一個人的認知力、行動力和自控力,心智容量一旦降低,人的判斷準確性就會下降,容易做出不理智的選擇,且經常急于求成,缺乏耐心,難以抵擋享樂的誘惑。
那么,什么情況下會讓一個人的心智容量不足呢?
短缺壓力會帶來心智容量不足!這個短缺可以是物質的短缺、金錢的短缺、工作的短缺、交際的短缺等等,這些短缺會造成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會占用心智的容量,從而導致心智容量不足,其實任何一種可以吸引我們大量注意力的事物都會導致稀缺壓力。
此外,過多的欲望也會導致想要的太多,占用太多心智容量,既想健身,又想閱讀,所求太多,降低了心智容量,也影響了我們的自控力、行動力等,所以有經驗的人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一定是會安排一定的休息時間,我們要懂得節制欲望,包括想讓自己短時間變得更好的欲望。
過多的欲望會降低心智容量,其實在抵制誘惑的時候同時也會消耗心智容量,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保持心智的富足呢?
(1)保持環境覺知,理智選擇:在做選擇時要啟動元認知,讓自己站在高位視角,做出長遠有利的選擇
(2)保持目標覺知,少即是多:少做,做好!
(3)保持欲望覺知,審視決策:欲望太多的時候梳理出來,審視他,真正的行動高手是避免自己同時做很多事情!
(4)保持情緒覺知,謹慎決策:大喜或大怒時不要做決定
(5)保持休閑覺知,自我設限:休閑很重要,但也不能過多,啟動元認知,適當設限,提醒自己
2)開啟多角度認知
多角度認知這個概念很好理解,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運用,比如同樣是丟了錢包,有的人就一直糾結,怎么自己這么不小心,有的人就會覺得,只是丟了個錢包,人沒事,就當破財免災了。其實多角度認知這個事情在之前如何保持耐心里也提到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有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從而保持耐心,其實在針對情緒方面,效果也是一樣的,在生活中,你認知的越多,你也就掌握越多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且看待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也會不同,這就相當于用相機拍照,不同的角度獲得不同的照片,有的角度拍出來人很矬,而有的角度拍出來就很有氣勢,不同的人相當于不同的相機,有的相機像素高,鏡頭模組多,有的相機像素低,鏡頭模組還少,所以拍出來的深度和廣度都會有不同,角度多了,自己的包容性也會變強,情緒也更容易得到釋放,因為多維度的視角,有深度的視角是向下兼容的。
所以,有的人會抓住有點瑕疵就揪住不放,有的人卻可以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并放大獲得更多的東西!!!
多角度的認知可以遵循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
(1)多移動自己的視角:就像我們觀察一個物體可以通過六個方向一樣,觀察事物時也記得提醒自己使用更多的角度;
(2)要善于學習:多角度來源認知,多學習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角度的可能;
(3)要保持客觀:具體來說,不要根據自己的假設當事實,在沒有確定對方真實想法之前就把情緒發泄了出來,要分清哪些是情緒的表達,哪些是意見的表達;
(4)要尋求幫助:有時候旁觀者清,讓別人提供一個角度看是否對自己有幫助,所以遇事不決時,也可以問問別人;
(5)保持運動:一定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自己的負面情緒,跑步或者打球都可以;
(6)要經常反思:反思的過程其實就是開解自己的過程,很多負面情緒在反思過程中就被消解了,注意,反思最好用筆或者鍵盤。
3)建立游戲心態
剛才我們說對事物要運用多角度認知,那么現在我就向你推薦一個很有用的角度,游戲心態。我們面對很多看起來有困難,做起來有壓力的事情時,不妨變換下心態,你會發現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像我們日常生活中閱讀,面對厚厚的一本書,啃起來感覺很費勁,但我們轉換一個角度,當做和作者聊天溝通,或者要在這本書中找一個我們問題的答案,閱讀的困難是不是就小了很多。
這種心態的轉變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動機轉移,動機轉移推薦兩類方式:
(1)為自己而做:當遇到有外部壓力和要求的事情時,不妨想想,我們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時讓自己變得更好;
(2)為玩而做:當遇到枯燥乏味的事情時,不妨把事情拆解成小段,改變讓你枯燥的動機,這個時候就不要看得太長遠,看近些,想著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8. 可以讓認知加強的行動:早讀寫冥跑!
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這五類活動提高自己的認知,接下來我們詳細說下該如何運用
1)早起
(1)早起究竟有什么好處?
于我而言,早起最大的好處是可利用時間增加,而且是可以高效利用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規劃一天的生活何工作,可以做一天中最耗費腦力的事情,可以運動,可以讀書寫作,也可以用來反思自身。當然也有人覺得晚上的狀態很好,其實這種本身是不符合人體的作息規律的,但既然你的規律已經養成,可以根據需要改變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這里說的早起,不是強制性的使用鬧鐘把你叫醒,然后耗費自己的意志力與自己的本能作斗爭,這也的早起效果并不會很好。
(2)那么如何做到早起呢?
要否定的是,不要讓鬧鐘叫醒你,需要你的生物鐘叫醒你,那么要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不要熬夜,自然醒來。當然你醒來的時候本能還想繼續躺著的話,就需要運用我們之前講訴的方法讓自己行動了;
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一開始早起并不會給你帶來良好的效果,可能哈欠連天,可能黑眼圈很重等等,需要有一個適應期;
要循序漸進,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別看人家大佬四點多起床,你就定個4點鐘,這樣很容易放棄;
要午睡,如果不午睡,下午的精力會明顯不足;
要提前準備,準備早起要穿的衣服,做的事情;
對于偶爾不能早起的情況,不要氣餒,客觀認識即可,比如頭一天晚上聚會喝酒了等等。
2)冥想
之前我們說經常做A想B,明明在聽課,腦子里卻全是別的思緒,所以要保持專注,而保持專注的一個很有用的法門就是冥想,冥想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閉著眼睛注重呼吸,如果腦海中有很多雜亂的思緒,柔和地將他拉回來即可,保持15分鐘,冥想看似和保持專注無關,卻對改善專注影響極大。
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進行冥想:
(1)確保大腦清醒,如果喝酒或者哈欠連天肯定時不合適的;
(2)饑餓或過飽都不適宜開始,推薦飯后兩小時;
(3)穿一些舒適的衣服,脫掉鞋子;
(4)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關閉手機或開啟靜音模式,調暗燈光;
(5)用直背椅子讓自己做直些,頭部要有依靠;
(6)保持最初的姿勢,專注到呼吸;
(7)走神很正常,不要自責,柔和地拉回來即可,可以通過數數讓自己拉回思緒,例如從1數到10,再從10數到1;
(8)不要期望太高,去做即可,盡量保持每天進行的頻率,偶爾中斷也無妨;
3)閱讀
我們常見的閱讀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第一層,從各種渠道,可能是別人推薦的書單,可能是高分的書籍,拿來就讀,讀完就忘;
第二層,渠道和第一層一樣,讀完后做記錄,其實就是摘抄目錄;
第三層,帶著疑問或其他目的閱讀,選擇匹配自己需求的書,可能一本書中只有某幾個點對你有用,如同和作者聊天,但卻印象深刻;
第四層,用自己的語言將所讀的內容進行二次闡述,輸出自己的一篇文章;
第五層,在前面的基礎上,能對自己的行動做出改變。
就拿我自己舉例子,閱讀最常見的就是第一層和第二層,這種閱讀的啟動幾乎都是情緒發起的,可能看到人家閱讀,健身時,自己大受觸動,于是也決定要閱讀,然后就找人索要書單,或者去豆瓣看高分的書單,開始閱讀,恐怕讀完后自己也意識到好像什么也沒有記住,于是為了安慰自己,做個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其實也是主要看著目錄結構來做的,所以前兩層的閱讀都非常低效率的閱讀,于自身幫助有限,我們要向后三層努力,這也才是有效的閱讀。
4)寫作
在之前我們說深度學習時就提到過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有作品意識,而寫作就是輸出作品的最佳出口,寫作可讓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因為寫作本身就是在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闡述,但是寫作有幾點需要我們注意:
(1)要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之前我們講到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原則就是匹配原則,寫作一定要匹配讀者的知識及能力背景,所以我們要盡量使用簡單的語言;
(2)要講究策略,通常來說,讀者更樂于聽故事,所以在輸出觀點的適合可從從故事入手,后面再闡述理論,讓讀者始于故事,忠于結論;
(3)在闡述比較復雜的概念時,要善用類比。
5)運動
在我們平常的認知中,運動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其實你不知道的是,運動還能讓你更聰明,現代研究表面運動可以增加神經元的數量,這為運動讓我們更聰明提供了科學依據,但需要注意的是,僅僅依靠運動還是不夠的,因為運動雖然可以增加神經元的數量,但如果要增加神經元的樹突,還需要思考,所以如果想變得更聰明,那就運動完緊接著繼續思考吧,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流程,就像運動可以長出樹干,而要形成一棵樹,還需要樹枝和樹葉一樣。
運動也是需要講究技巧的,我們如何才能正確地運動呢?
保持一定的有氧運動和復雜的運動相結合的方式,有氧運動可以是跑步,可以是快走,自己微微喘氣即可,切勿用力過猛,復雜運動可以是做操,太極,球類等等。
9. 自我反思
最后說下自我反思,說到自我反思,我一開始不知道如何下手,能想到的就是寫日志,像流水賬一般地記錄自己都干了什么,感覺好像對自己用處并不是很大,最后經過閱讀他人的反思方法才發現其中的訣竅,自我反思不同于流水賬的日志,更多的是就某一件事情進行總結,提出改進的措施,自我反思可以參考下列邏輯:
(1)描述事情經過
在描述事情本身時,一定要客觀,簡單來說,就像領導批評了你,一定要分清哪個是情緒,哪個是意見,千萬不要陷入自我的情緒發泄和碎碎念。
(2)分析事情的原因
在梳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一定要坦誠,這是用來自我反思改進的,對自己坦誠才能有助于改進,就像我們之前說的正視痛苦一樣。
(3)自己有什么改進措施
要從中梳理出觀點或者行動點。
以上內容不拘泥形式,不限制字數,可以是幾個關鍵詞,也可以幾百上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