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墓滅族
據說,董永活了一百零八歲,無疾而終。在他死后,他的兒子遵循他的遺囑把他葬在大董村北(現小董村南)的蘆花蕩里。真可謂生在水上,死在水里,生生死死,一直和水災一起。兒子還在墓上立了一塊石碑,碑上刻著“漢孝子董永之墓。”人們每年在的生日、皇封日、忌日和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及春節紛紛前來拜謁,給他燒紙磕頭表以紀念。
董永和七鮮的傳說故事廣為流傳,越穿越神。凡人變成了神。張七鮮變成了七仙女,張老田變成了老天爺,王婉容變成了王母娘娘,六個姐姐變成了天仙,聾老頭變成了土地爺,傅財主變成了傅員外(員外,在漢朝還沒此稱謂,到了六朝才有),大槐樹變成了會說話的神樹,張家莊變成了下凡村、下封村,土臺變成了落仙臺,云臺山變成了天宮,只有董永每邊,因為他是窮苦人的代表、化身、一個普通的凡人故事演變成了一個神話故事。
董永墓在全國各地有幾百處。為什么有這么多?到底哪一個是真的?董永的后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所有這些疑問都能從小董村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一首古話中得到滿意的答案,這首古話就是“董永廟里鍋,光看不能摸”,這首古話到底是啥意思,且聽我慢慢道來。
據說,董永家廟里珍存有兩口鐵鍋,一口小的,由七個破鍋片“錮漏”(用鐵水縫補)而成。另一口是大的,由一百多塊破鍋片“錮漏”而成。董永后人對這兩口破鐵鍋頂禮膜拜,視為族寶。說起來,這兩口鍋里還真盛滿故事哩。
咱先說那口小破鐵鍋的來歷。原來東漢末年,黃巾軍起,天下大亂,當時中原地帶是戰爭漩渦,鬧得民不聊生。董永后代經幾百年繁衍,人丁興旺,已有近千人口,此時為避戰亂,族中有六支人準備外遷,老族長叫人齊集董永家廟,將一口小鐵鍋分成七片,然后將一個大片留下,把六個小片分給準備外遷的六支人的領頭人,約定太平年月,外遷人一定要派人持鍋片回故土祭祖。據傳,外遷人有的往東,有的往北,有的往南,有的往西,四散逃生。一直等到三國歸晉,天下太平,外遷的六支人才陸續派人持鍋片回故土小董祭祖,看祠人將到齊的鐵鍋破片“錮漏”成了一口小鐵鍋,珍藏在了董永家廟里。
按中原民俗,后代人扎新墳要立祖宗空堂。據傳這六支外遷人都按故土規矩尊董永為祖宗,都立有董永的空堂(空墓的意思)。
接著,咱再說說那口大鐵鍋,這故事發生在元末明初。據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性好殺,疑心極大,為了維護他的皇帝寶座,連追隨他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忠心耿耿、不惜生死的開國功臣們也不放過,不惜火焚慶功樓,對他們斬盡殺絕。至于他對所疑心的平民百姓,更是“寧肯錯殺萬千,決不放過半個。”
朱元璋坐上皇位后,生怕別人瞧不起他的出身,為了說明自己的皇位是神權天授,就到處宣揚自己和馬皇后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身后打著日月兩扇的金童玉女。玉帝為了平息天下大亂,問眾神誰能自報奮勇,眾神皆爭相退避,低頭不語。金童玉女見了這種場景,禁不住對視擠了一下眼,捂不住嘴笑出聲來。玉帝正是心頭煩惱,回頭一看,更是大怒,遂嚴令金童玉女下界平亂,于是才出現了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朱皇帝和馬皇后。
當朱元璋聽到全國不少地方流傳說,河南懷慶府有個漢孝子董永,娶的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七女兒。張七姐下凡配董永,董永孝名甲天下,董永的后人們也深得民心時,朱元璋不覺憂心忡忡。心想自己不過自稱是玉皇大帝身后的奴仆,而董永后人們倒成了玉皇大帝的至親外孫,懸殊太大,這還了得!很可能是前朝余孽和各地被滅的仇敵余部搞的鬼,此言不滅,皇位難保。于是一咬牙決定對董永后人滅族掘墳,挖斷龍脈,就派大將常遇春領兵十萬,前去血洗,自此發生了三洗懷慶府的血腥故事。
第一次血洗,朱元璋下令要滅董永后人全族,并將董氏墓地挖深九尺,鏟斷董氏的龍脈;
第二次血洗,朱元璋恐怕董永后人藏匿附近各村,下令將血洗范圍擴大到武陟全縣;
第三次血洗,朱元璋害怕武陟百姓逃到附近各縣,于是下令將血洗范圍擴大到懷慶府八縣,直殺得血流成河,荒蕪人煙,朱元璋還嫌殺得不干凈,又派劉伯溫前去驗收,還準備再次血洗。
劉伯溫裝扮個云游道士,前來懷慶府察看,只見到天連草,草連天,鳥飛絕,無人煙,幸存者寥寥無幾,不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對沒逃跑的幸存者說,放在各個路口的金銀元寶千萬不敢拾,這樣以后就不會再被血洗了,幸存者感激涕零,互相轉告,藏匿得更加隱蔽。
劉伯溫觸景生情,在董永廟殘壁上題詩一首:
古 戎 連 山 水,? ? ? ? ? ? 天 迥 云 垂 帶,
新 城 殷 地 笳。? ? ? ? ? 江 河 雪 復 沙。
九 州 猶 虎 豹,? ? ? ? ? 野梅 燒 不 盡,
四 海 未 桑 麻。? ? ? ? ? 時見 兩 三 花。
時值隆冬,劉伯溫回南京向朱元璋稟報說董氏龍脈已斷,不會再出朝廷了。懷慶府各個路口放的金銀元寶也沒有人拾了,看來懷慶府已被殺得干凈了。朱元璋這才擺擺手叫收兵回朝,并下令從山西洪洞縣向懷慶府大量移民。
天下姓氏出中原,董永祖上起源于黃河南岸的滎陽,一河之隔的黃河北岸就是武陟縣,也是董氏的聚居地,董氏人丁興旺,遠在東漢末年,黃巾軍起,天下大亂,董永后人為了躲避戰亂,就開始遠遷各地,這次朱元璋一下“滅族令”,董永后人就及早聽到了風聲,還沒等兵馬來到,就齊集董永祠堂,老族長摔碎了一口大鐵鍋,足有一百多片,叫各個丁壯各拿一片,約定改朝換代時再持破鍋片相聚,叫他們立即四散逃生。按懷慶府民俗,后代人扎新墳地要立祖宗空堂,于是逃生到全國各地扎下根后的董永后人都立董永的空堂為祖宗,這樣就出現了幾百處董永墓,由此可見,唯有懷慶府武陟縣小董村的董永墓是實墓,是老根,那幾百處空堂也都是董永的后人立的,按封建社會的嚴格規矩,外姓旁人是絕對不可能去立董永墓的。
據傳,三洗懷慶以前,大董村(即小董村的前身)當時有727戶人家,三洗過后,幸存不過五家,還藏在荒田野地里不敢露頭。
董氏丁壯四散遠逃后,剩下的老弱病殘也不甘心端坐等死,都想方設法到社親處避難。何謂社親呢?就是董永曾到傅村傅員外家扛長工,其兩家后人多有來往,象親戚一樣經常走動。董永被大司徒蔡茂伙同縣令董宣舉薦為孝子后,董永后人對蔡茂后人心懷感激,以師禮待之,每逢過節、過年耍社火故事,小董董永后人的社火與傅村傅家和蔡莊、司徒村蔡家的社火交相玩耍慶賀,平時也互相照應,感情深厚 ,彼此稱為社親。
董永后人到社親傅村逃生者改姓傅,到社親蔡莊逃生者改姓蔡,后又怕連累蔡家,又想與姓蔡有個區別,就改姓蔡的諧音姓翟。后來姓蔡的與姓翟的開玩笑,戲呼姓翟的是“宰不凈”,就含有血洗過后絕處逢生的意思。
等到山西洪洞縣移民孫氏到小董落戶后,一打聽風頭已過,有些故土難舍的董永后人又潛回小董居住,以董永之孫為姓改姓孫,與移民孫氏混居以瞞官府耳目,幾百年來,董永后人的孫氏在村里輩份很高,但不入移民孫氏的祠堂,村北的董家墳照樣添新墓主,古話“不見董家人,光見董家墳”就是指此種特殊現象。
大清朝建立后,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圣旨才算失去了作用,董永后人千盼萬盼,終于盼來了合族團圓的好日子。在清康熙年間,當年逃生到各地的董永后人們才開始派人持破鍋片回小董尋祖歸宗祭拜祖先董永,一直到清乾隆年間,當年的一百多塊破鍋片才算陸續到齊,被當時看護董永祠的老人“錮漏”(“補”的當地土話說法)成一口大鐵鍋,珍貴地保存在董永祠里供人瞻仰懷古。一口小鐵鍋和一口大鐵鍋,就因為這些原因被董永后人視為族寶,被珍存在董永家廟里,看祠人只許人看,不準人摸。這就是古話“董永廟里鍋,光看不能摸”的由來。
以上故事是民國初年董永祠的看護人董大金、董大銀老弟兄倆不斷向人講述過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一輩人對此故事也津津樂道,記憶猶新。
朱元璋對董永后人“掘墳滅族”,卻萬萬沒有想到適得其反,造成了董永后人和董永墓在全國各地的廣為分布,同時也促進了董永故事在全國各地的廣泛流傳,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