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葬父
在縣城西大約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坐落著一個大的村莊,這個村莊的名字就叫“小董”,史書中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賣身葬父》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傳說中的董永就出生在小董村。董永從小家里很窮,幼年喪母,父親也未能再續,故父子倆相依為命,艱苦度日。
董永到了十五歲上,眼看父親一天天衰老了,還得一天到晚家里、地里一個人忙活著,歷盡千辛萬苦,供應自己上學。他不忍心讓老父親一個人“死受”,便決定不再上學,來幫助父親干些家務,以減少老父親的勞累。
這一天傍晚,父親從地里回來,連晚飯都沒顧得上吃,便一頭栽倒在床上。董永以為是爹爹太勞累了,想先讓他休息一下再起來吃飯,誰知過了好大一會兒,待董永再上前去叫喊爹爹用飯時,竟發現爹爹滿頭的大汗,連說話都非常吃力。從此,爹爹竟然一病不起了。如此一連三天依然湯水不進,這可嚇壞了董永。
一個小孩子,晝夜一個人伺候在老父親床前,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想請個郎中為父親治病。可家里哪有錢啊,但是眼睜睜看著爹爹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總不能眼看著爹爹活受罪啊。想了想,董永只好在村里挨家挨戶借起錢來了。想方設法為爹爹治病。心里想,只要把爹病治好了,到時再大的困難也都好辦了。說也奇怪,一來是連續服了幾服藥,二來是由于董永的精心伺候,使爹爹的病一天天的漸漸好了起來。
這天,董永扶著爹爹慢慢地做起來了,招呼著喝了半碗稀飯之后,爹爹說:“我的病看來也好得差不多了。孩子,我看這藥就別再吃了吧?!?/p>
董永聽了,心里又是高興,又是感動,又是難過。高興的是爹爹的病居然好了,感動的是老爹為了節省錢,竟然連一副藥也不愿意多吃,難過的是自己的家里太窮了,讓爹爹操心,舍不得花錢買藥吃來治病。想到這里,董永笑著對爹爹說:“爹,你說得對,不過醫生曾經特意交代過我要我再三無論如何也得讓你把這最后的一副藥吃了,而且是一定的要吃下去的。余下的就是沒法調養身體了?!?/p>
父親一聽,覺得孩子說的也在理,于是點頭同意了。董永扶著爹爹躺下后,很快洗過了碗筷,手持藥方子就向著藥店走去。此時,他的心中有許許多多的說不出的高興,身體雖然辛苦,心里卻是甜滋滋的。
董永從藥店里出來,在回家的二路上,不時就遇到熟人,只見他手里提著藥包,都要停下步來好心問一下他爹的病近來如何。每當這時,董永總是站著很有禮貌地回答說,多虧鄉親們的幫助,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好轉。于是就把近來的而變化,詳細說給大伙聽,郎中說:“這最后一副藥服下就完全好了,剩下的只是說再調養一下就完全好了……”
大家贏了都很高興,紛紛議論著說:
“真不容易啊!多虧了你這個孩子”
“這孩子真好,真懂事,十里八村也難找?!?/p>
……
咱們不說人們的如何議論,咱們再說董永手里提著藥包邊走邊想:好了,這下可好了,待爹爹把這最后一副藥吃下去,我再努力加以用心照顧和調養,爹爹會很快就會護膚健康的。他心里是這樣想的,走起路來,腳步也輕松多了。不料,當他懷著欣慰的心情進入家門時,萬萬想不到等待他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
只見爹爹躺在炕上,佝僂著身子,臉上一點血色也沒有,一條腿耷拉在炕沿上。于是他急忙跑過去摟著爹爹,一個接一個的連聲喊叫——
“爹爹,爹爹……”
可是不管他怎樣呼天蹌地的呼號、喊叫,爹爹卻一點兒也不回聲了。他摸摸爹爹的心口,那里早已停止了跳動。
隨即一下子撲倒在爹爹的身上痛聲地大哭起來。
凄慘之聲,驚動了左鄰右舍。大家紛紛前來,看著眼前這種情景,人人臉上都掛滿了淚花。父親去了,只留下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今后的日子該咋過呀!
就說眼前吧,人死了,家中窮的連塊棺材板子也是付不起的呀。這該咋辦呀!
眾人議論紛紛,愛莫能助。正當大伙無計可施之際,還是董永想到一個主意。他曾經聽父親常說,離此不遠的傅家村有個大戶傅員外,平時樂善好施,肯解人之危難,我何不縣到他那里借些錢來,先安葬了父親,再去替他干活呢。反正就我一個人,只要有個吃飯處就好。于是他一邊哭著,一邊把這一打算想法告訴了幾位老者。大伙兒一聽,琢磨著這倒是一盒好辦法。于是大家商量著,選了兩位會辦事的長者,隨同董永一起來到傅村找傅員外。
說明來意后,當時也引起了員外的一顆惻隱之心。他本人也是窮苦出身,后來才致富的,自己也是個大孝子,因此對董永十分同情。雙方很快就講明了條件,寫了字據。接著就先支付了三年的工錢。董永帶了這些銀子回來。在眾鄉親們的幫助下安葬了父親。而后,董永叩別了眾人,一個人打點了小包袱,背在肩上,出來了,他回頭把屋門也鎖上了。
出了家門,順著大路,步行往傅家村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