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有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水有源,才能匯成江河湖海。人有祖,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的祖先是誰?我要到哪里去?我的使命是什么?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宗,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并不容易找到答案。
本文,嘗試揭開山西省保德縣義門鎮劉家畔村劉氏人口的身世之謎。
一 撥開迷霧
走進劉家畔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的古代戲臺,再仔細一了解,全體村民好像商量過一樣,不是一家人,卻勝似一家人,因為他們的姓名都叫劉忠某、劉鳳某、劉培某,呈現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家族文化特征。
村民口口相傳,村里劉姓第一人叫劉登強,從故城村遷徙而來,自第四代開始,請字三十輩,字譜分別是“幫合安國朝,文士天應忠,鳳培岐致永,毓靖振志棟,明善廣才義,仁德成巨良”。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經常嘮叨一些虛無縹緲、無從考證的人和事。例如,清朝皇帝給劉家畔的先人御賜一件黃馬褂,先人每年穿著黃馬褂進京送魚,村里的誰誰誰還見過黃馬褂。故城是老大,府谷豐子山是老二,劉家畔是老三,這是骨肉相連的劉家三兄弟。每每提起這些,他們都激動不已,生怕人家不相信。
2016年,保德縣政協編寫了一本《保德村莊》,在記載劉家畔村時說“傳說,本縣楊家灣故城村有個名叫劉登強的人,來到此地買地置田安家落戶,將村子取名為劉家畔”。但在記載故城村時又說“居民陳劉兩姓,劉姓居多。傳說,劉姓從劉家畔遷來”。關于劉家畔村和故城村劉姓的起源,兩部分記載互相矛盾。這讓劉家畔村民身世之謎更加神秘,更加撲朔迷離。
家族字譜有兩個功能,一是取名,本族人取名,一般把所屬譜字用在中間一個字上,防止亂了輩份。例如,我本人姓名的第二個字“培”,就是從家譜里取的字;二是認親,凡相同字輩的都是毫無疑問的兄弟姐妹,根據字譜很快能確定是否同族人,是長輩還是晚輩。
那些傳說是否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又是怎樣的來龍去脈?三十字的家族字譜至今保存完整,背后又隱藏著什么玄機?這個問題,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2018年的春節,我的父親傳給我一本古老的禮薄,讓一直以來百思不解的的這個問題柳暗花明。
這是一本家傳禮薄,毛筆字寫在麻紙上,共15頁,字跡清晰地記錄了民國元年(1912年),我爺爺的爺爺劉天道去世時的葬禮全程,及三代尊親的姓名,禮薄以劉天道為中心,記錄他的胞弟劉天富,父親劉士恭、祖父劉文華、曾祖劉培。準確記載:劉天道“壽五十七歲,生于咸豐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午時建生,大限于民國元年八月二十告終”,“天”字輩劉天道的出生時間是1856年5月25日。
既然歷史以時間為刻度而存在,何不利用這把鑰匙來解密塵封的歷史呢。以劉天道生于1856年為觀察點,按20年一輩向后推。減七輩140年,得出,第一輩“幫”字輩出生于1716年。“幫”字輩為劉登強后的第四輩,再向后推三輩,減60年,得出,劉登強的出生年份大約是1656年,距今362年。
這個推斷合理不合理呢?2018年的春節,我返鄉祭祖時得到一些資料。一是劉鳳平家里找到一些地契,其中一份地契標明: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二十七日,劉士順賣地給劉文鳳,中間人是劉培、劉祿。朝、文、士三代,同時生活在1833年,與推斷基本吻合。二是劉俊青家里借到一本《保德縣故城劉氏膠泥圪垯支系家譜》,記載通過一張地契揭開膠泥圪垯村的來歷,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十六日,陳世發賣地給劉士英,證人陳世有、劉士保。士字輩生活在1845年,與推斷基本吻合。三是《保德縣故城劉氏膠泥圪垯支系家譜》記載,故城村“安”字輩劉維世在記碑上落款1762年,這與推斷基本吻合。據此,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劉登強約出生于1656年,即清朝順治年間。
順治年間的保德州是什么樣子呢?清軍入關后,實行“留頭不留發”的暴政,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一日,大同一戶有身份的人家辦喜事,一群漢人護送著一頂花轎,小心翼翼地從街上穿過,大氣不敢出,嗩吶不敢吹。誰料,一伙清兵大喝一聲,硬生生地把新娘給搶走了。清兵把新娘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愛新覺羅·阿濟格。大同總兵姜瓖得知這件事后恨得咬牙切齒,他氣憤地來到阿濟格府上要人。但清兵入關后干這種事,早已是家常便飯,姜瓖被狼狽地攆打出來(記載在《韃靼戰紀》)。姜瓖本是明朝名將,因投降有功,被任命為大同總兵。順治五年冬,即1649年1月,忍無可忍的姜瓖毅然舉旗反清,史稱“戊子之變”。隨后,保德州守將牛化麟殺死知州徐效奇,舉旗響應。3月,府谷守將王永強攻克延安府,舉旗響應。
大同、保德、府谷同時反叛,令清朝統治者驚恐萬分。多爾袞親自帶兵圍剿大同,派吳三桂圍攻保德、府谷。這三場戰役打得不僅血腥,而且是慘絕人寰。
大同戰場,1649年8月,姜瓖被部將楊振威謀殺,楊振威獻城投降。阿濟格下令屠城,全城官兵被殺,百姓死傷不計其數,史稱“大同之屠”。
保德戰場,1650年5月,保德州牛化麟被部下崔耀等謀害,崔耀獻城投降。《清世祖實錄》記載,吳三桂將保德州217名官員處死。
府谷戰場,吳三桂攻下保德后,集中兵力攻打府谷。當時王永強已戰死,孤立無援的守將高有才拒死抵抗,1650年11月,在清兵炮擊下城破,高有才投河自盡(陜西人民出版社《府谷縣志》1994年版)。
三場反清大戰,是黃土高坡的西北人民,面對清朝統治者的殘暴迫害,不屈不撓、奮起反抗的義舉。其中,以保德一戰打得最為激烈。清軍統帥吳三桂,是明清史上赫赫有名的打仗明星,明末為遼東總兵,鎮守三海關,1644年獻關降清,曾經大敗李自成、誅殺南明永歷帝,為清朝屢立戰功。但保德一戰,他以兵力優勢,呈圍攻之勢,卻歷經一年之多,可見打得十分艱難。其一,保德牛化麟與府谷高有才互成犄角之勢,府谷友軍多次在外圍接應,一再擊退清軍的鐵騎和大炮。所以保府人民的感情,是戰場上的親兄弟,從古延續至今;其二,保德縣南劉家墕村竟然留下一座吳三桂疑冢(網易山西忻州頻道轉發忻州日報《我的家鄉在保德》2016.7.3),難道是吳三桂為迷惑牛化麟而詐死?有可能,不得而知;其三,吳三桂最終取勝,不是正面獲勝,而是牛化麟被奸人暗算,叛徒獻城投降。
可見,順治年間的保德州一點都不太平,到處都是騎著馬、拿著刀、提著槍的清兵,稍有不注意,財物和女人就會被清兵搶走。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命,過著“離亂人不及太平犬”的苦日子。無論是當時的劉家畔,還是故城,都沒好日子過。
劉登強,就是出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
二 逃難少年
故城,又名古城,始建于宋朝淳化年間(公元990-994年),歷史十分悠久,村里現存歷史古跡有:釣魚臺、魁星閣、關帝廟、河神廟、龍王廟、下殿廟、王道廟、大仙廟,從豐富的文化遺產就可以看出,燦燦有名的古城,是宋、元、明、清近千年的保德州繁華之地。可見,故城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劉家畔的劉姓從故城遷來,符合邏輯。《保德村莊》還指出,故城本名古城,新中國建立后,由于工作人員筆誤把古城錯誤登記成故城,其實,在清代“故城”和“古故”通用,《保德州志》(乾隆年間版本,姜廷銘著,下同)記載,“城西二十里,故城”,釣魚臺“處保郡西,在古城村下,距城廿五里而遙”。
如果說劉家畔的劉姓是從故城遷徙而來,那么就存在可能,故城的劉姓同時還遷到了其他地方。這種推測是否能找到蛛絲馬跡來印證呢?明清時期,戶籍管理實行都甲制,州縣下設都,相當于鄉鎮,都下設甲,相當于村。封建社會的村落都是以家族為紐帶形成的,同都同甲同姓,就基本確定是血親。按照這個方法,查閱《保德州志》,發現清朝的保德州下轄宜化坊、長樂都、靜樂者、義合都、義門都,故城村屬義合都三甲,同都同甲的有:郭家溝(今無)、韋樹腳(今無)、桑園兒(今有)、趙家莊(今有)、王家溝(今有)、花園寨赤泥村(今有花園村)。再查閱《保德村莊》,只有王家溝和花園村有劉姓人口,且有明確文字記錄,花園村的劉姓人口是從劉家畔、故城分別遷徙而來。按照同都同甲同姓繼續推演,還有保德縣劉家溝、劉家洼、姚家墕可能與故城村有淵源,這進一步佐證了故城作為劉家畔劉姓源頭這一推論的合理性。
適逢亂世,越是繁榮的地方,越容易遭到破壞。故城理所當然地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清軍輪番掃蕩的地方。到順治之時,故城早已破敗不堪,村民四處逃亡。所以,《保德村莊》所述,故城村有一個大戶劉登強到劉家畔一帶買田置業的說法不可靠。當時的故城村只有流民,沒有大戶。即使有大戶,也被清兵洗劫一空。《保德州志》記載“國朝順治年,飛蝗二次,禾傷亦甚”“國朝順治間,瘟疫,州民王虎山家數十余口盡死,城外霍家塔諸村亦多死者”。而且,當時的劉家畔,是名副其實的“干石畔”,村民需要每天肩挑扁擔,下到黃河邊上的黃巖里取水,土地貧瘠、干旱少雨,并無良田,實在不是買田置業的好地方。
乾隆年間版本的《保德州志》,大約成書于1765年,記載“三十里劉家畔,十甲,俱屬陳家寨”,這是目前發現關于劉家畔村最早的官方文字記錄。按前文提到的字譜推導,1765年時“安”字輩已出生,劉登強已傳到第六代,說明乾隆年間劉家畔的劉姓人口已成規模,與史料吻合。陳家寨是什么地方呢?《保德州志》又記載,“陳家寨 在城東十里義合都五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六桿、鉤頭銃十桿、手把銃一十二桿、鐵子一千五百個,今俱廢”。陳家寨這個地名現在已不復存在,據說演變成了今天的陳家梁,陳家梁村與劉家畔村相距10公里,也不是太遠。這說明,陳家寨是明朝的一個軍事基地,是乾隆年間的一個行政村,隨著劉家畔劉姓人口不斷增加,劉家畔成為隸屬于陳家寨的一個自然村。
再從人口上看,《保德村莊》記載,截止2012年,劉家畔村180戶562人,劉姓占絕對多數,故城村150戶545人,劉姓居多,劉家畔的劉姓人口遠多于故城。說明,故城人口大量外遷。
再從地名上看,劉家畔村目前仍然保留著“韓家溝”的地名,據說,村里現存的重點保護文物古戲臺,就是當年的韓姓人修建。說明,劉家畔的前身是韓家溝。
再從文化上看,故城村劉姓現在使用的家譜和劉家畔村劉姓相同,“忠、鳳、培”字輩人口較多。說明,故城與劉家畔同出一脈。
因此,綜合來看,極有可能的是:順治年間,保德州故城村有一個逃難的少年叫劉登強,在逃亡途中與家人失散,逃到韓家溝時已奄奄一息,被韓姓村民收留,僥幸保全性命。很多年后,存活下來的劉登強思念故土,與故城的宗親保持著聯系。劉登強的日子越來越好,子孫滿堂、人丁興旺,到第四代開始請字修譜,并帶回故城傳承。故城的劉姓因逃荒而銳減,劉家畔的劉姓因劉登強而昌盛。直到今天,劉登強在劉家畔村已傳承到第17代。
2011年,府谷縣峰山村編寫《劉氏族譜》。經考證,府谷縣峰山村這支劉姓,與故城、劉家畔同出一源。
三 逆境求生
清軍入關后,中國近一億人口死于戰亂,全國人口從明末的1.5億銳減至0.6億。保德州常年兵荒馬亂,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可謂民不聊生、水深火熱。清朝初期開始,劉家畔村周邊的其他劉姓聚居村莊,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例如,相距僅6公里的劉家峁村,雖為劉姓人始建,但劉姓衰敗,子孫斷代,周邊的楊、趙、陳、賈、雷、王外姓遷入,到現在竟無一人姓劉;周邊的劉家坡村,同樣是劉姓人始建,但家族凋敝,日落西山,現在村里只有姓張的村民。
在這種情況下,小小年紀就逃難的劉登強在韓家溝被人收留后,經歷了怎樣的傳奇人生,實現了命運逆轉,使家族興盛起來呢。
少年時期的劉登強,就表現出異于常人的智慧。同樣是逃難,別人逃難都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六神無主,無頭蒼蠅四處亂撞,跑哪就是哪。例如,保德人走西口步行到殺虎口,面對茫茫大草原,不知道朝哪個方向走,一般的做法是把鞋一脫,朝天一扔,兩眼一閉,落地后鞋頭指向哪就朝哪個方向走,意思是命由天定、聽天由命。但劉登強不是這樣的人,他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的逃亡路線很講究,他始終沿著黃河的源頭走,他的目的很明確,只有這樣走才不會迷路。如果因為迷路走到韓家溝,那就斷了后來與故城的聯系。在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發現,故城村和劉家畔村都是緊靠黃河邊的兩個村莊,劉家畔在上游,故城在下游。
一個異鄉人,寄人籬下、舉目無親,必然看人臉色、惶恐度日。所以少年時期的劉登強是孤獨、內向的。雖然韓家人待他也不錯,但他銘刻于心的,仍然是那故城一別、骨肉分離的凄慘記憶。這么多年了過去了,父母可好,兄弟姊妹可好,小時一起玩耍的伙伴可好。面對現實,他無能為力。他能選擇的,只是用努力的勞動,來掩飾內心的不安。直到有一天,一個韓家妹子闖進他的世界。
在人口不多的農村里,突然來了一個英俊又勤快的少年,怎能不引起韓家溝姑娘們的親睞呢。黃土高坡上的漢子,就像火紅的高梁,透著誘人的成熟,就像數不盡的黃沙,把大地渲染成豐收的模樣。在那田間地頭、溝下梁上,在那挑水擦汗、揮舞鋤頭的瞬間,一個外鄉英俊的少年,一個本村可愛的姑娘,不分彼此,互相傾慕。不經意之間的抬頭一望、四目相對,又各自害羞地低下了頭。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韓家溝的兩個圪梁上,劉登強在這頭,韓家妹子在那頭,這頭招手,那頭也招手。恰在這時,不知道哪個放羊老漢唱起一曲《那是個誰》(保德民歌代表作,作者不詳),嘹亮的歌聲在云霄中飄蕩。
對壩壩的那個圪梁梁上
那是一個呀誰
那就是我那要命的二妹妹
那山上那個長著呀十樣樣這草
十樣樣的那個看見妹子你九樣樣好
白靈靈的那個衫衫
穿在妹妹的身
圪圪梁那個俺想你
見也見不上個人
哥哥我站這圪梁上呀
那妹子你在那溝
看中了那個哥哥
妹妹你就擺擺手
看中了那個哥哥
妹妹你就擺擺手
愛情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起初,韓家妹子的父母堅決反對,理由是劉登強太窮,出不起彩禮,隔壁老王,家庭條件好,人也不賴,婚姻大事可不能晚輩做主。后來,韓家妹子以死相抗,父母只好作罷。極其簡單的結婚,沒有一個像樣的婚禮,甚至沒有太多的祝福。但愛情依舊甜蜜,苦難的日子從此平添了幾分安慰。新婚不久,劉登強就對妻子說“我想回故城看看,過一陣子再回來”,本來,劉登強本意是一方面回去尋親,另一方面看看外面有什么掙錢的機會。韓家妹子也沒在意,把這事和父母一聊,父母卻撥來一瓢涼水,“翅膀硬了,要飛了”。韓家妹子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試圖勸他不要離開,但劉登強心意已決,執意要走。既然不理解,又不能挽留,那就為心上人送別吧。為他打包好行李,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扶著大門口的一棵白楊樹,韓家妹子輕輕地唱起一首《出門的人兒誰心疼》(晉陜民歌,作者不詳)。沒有人聽見,但她相信他聽見了。
太陽出來一點點紅呀,
出門的人兒誰心疼。
月牙出來一點點明呀,
出門的人兒誰照應。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蘭,
出門的人兒回家呦難。
一難沒有買冰糖的錢,
二難沒有好衣呦衫。
天上的星星三顆顆亮,
出門的人兒誰照呦應。
天上的星星三顆顆亮,
出門的人兒好凄呦慌。
出門的人兒好凄呦慌。
好凄慌哎。
這一別,就是兩年。這頭,韓家妹子每天扶著大門口的白楊樹瞭望,又每天失望而歸,不禁憂心忡忡。期間,韓姓一村人聽說外鄉有良田沃土,紛紛舉家搬遷,家家戶戶都是喜遷新居的熱鬧場面,只有韓家妹子一人閉門不出。那頭,劉登強循著黃河的方向,憑著小時候模糊的記憶,終于回到了曾經的故城村,但物是人非,早已不見親人的蹤跡。故城村有一個黃河古渡,那里魚兒成群,前輩曾在此筑起“釣魚臺”,如今,釣魚臺依舊,故人不存。在故城渡口,劉登強造訪打魚能人,拜師學藝,學得一手出神入化的打魚本領,學成后拜別師父。
回到劉家畔后,劉登強夫妻以漁獵、種田為生。他把捕到的魚拿到集市上賣,很受人們歡迎。他從不捉小魚、產卵的魚,所以經常有價無市、供不應求。得益于劉家畔村水產豐富,石花鯉魚肉質鮮美,買魚的人絡繹不絕,劉登強的日子也越過越好,而且一傳十,十傳百,打魚能人劉登強的名號也遠近聞名。后來,劉登強夫妻生子一雙,取名劉萬全、劉萬有,寄托了夫妻二人對家庭和子孫萬全之好、萬有之福的期冀。
本部分情節雖為虛構,但人事、時間與可考的歷史吻合。乾隆年間修訂的保德州志里,已經找不到韓家溝的地名,但韓家溝三個字卻被劉家畔人使用至今。這很可能是劉登強為報答韓家人的救命之恩,囑咐子孫世代相傳。如果有證可考,劉登強的夫人極有可能姓韓。陳奇瑜將軍(保德人,明朝大官,曾彈劾魏忠賢、圍剿李自成,因堅決不剃發被清兵殺)為躲避戰亂,1644年在故城渡口修筑“釣魚臺”,劉登強1656年出生于故城, 時間上無出入。
四 天子奇緣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第三次親征噶爾丹,率大軍從北京出發,途經大同、朔州、寧武、岢嵐、河曲,2月27日到保德州,2月29日離開,從府谷繼續往寧夏進軍。接到朝廷密令的保德州知州唐文德嚇了一跳,他自康熙三十二年任保德知州,已四年有余,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害怕。他掐指一算,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大禹治水經過保德、秦始皇巡狩經過保德、西漢薄太后賞花經過保德,再沒有了,而且這些都是傳說,現在當朝天子真的要來保德,而且是前后停留三天時間,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事,這可如何是好。干得好,這是立功的好機會,干不好,這就是掉腦袋、滅九族的事。他摸一摸烏紗帽,不禁嚇出一身冷汗,好在準備的時間還是比較充裕。
唐文德來不及多慮,連夜召集會議研究安保方案。經過縝密思考,作出以下部署:一是在年延村(今屬腰莊鄉)增設一路驛站,作為腰站,安排驛馬20匹。這樣,保德州的驛站就有3個,分別是正站東關30匹馬、腰站鐵匠鋪20匹馬、腰站年延村20匹馬。二是路線規劃為2月27日到第一站年延村,2月28日到第二站鐵匠鋪,2月29日到第三站東關,在東關沙河口官渡上船過黃河,在府谷劉家川渡口下船,確保無縫對接圣上從河曲來、往府谷去的時間和地點。三是迎接圣上的地點選在第二站鐵匠鋪,出于三點考慮(1)年延村作為前站,安排內線提前掌握圣上的隨從人員、心情喜好,以便針對性調整安排。(2)圣上勤勉好學,一定喜歡有才學的年輕人,鐵匠鋪有一科舉考生,2月28日就安排住他家里。(3)黃河鯉魚是保德州的招牌,在鐵匠鋪安排一個現場打魚的節目,既好玩、又好吃,圣上一定喜歡。(4)圣上帶兵過境,安全問題不需多慮。
作了如此天衣無縫的安排,唐知州終于松了一口氣。2月27日,康熙皇帝一行如期從河曲縣李家溝村來到保德州年延村。內線報告,圣上的隨從有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時年25歲)、鴻瀘寺(掌管禮制的官),經過李家溝和年延村時,一路爬坡過溝,又遇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圣上很勞累,心情很不好。據此,唐知州馬上調整接待安排:一是安排梨園戲班,讓圣上放松一下;二是安排祭河之禮,讓鴻瀘寺表現一下;三是彩排黃河打魚,讓皇長子開心一下。
一切準備就緒,按計劃進行。沒想到,黃河打魚節目彩排時出了意外。原來,2月19日才過大寒,此刻鐵匠鋪的黃河冰凍三尺,根本無法下水打魚。聽到這個消息,唐知州倒吸了一口冷氣。這時,有人舉薦,劉家畔村的劉登強是打魚奇人,距離鐵匠鋪也不遠,或許他有辦法。隨即,劉登強進見唐知州,報告了他的解決方案。唐知州大喜,就這么定了。
康熙皇帝在年延村住了一晚,看到民生凋敝、一片蕭條,心里很難受,加上奔波勞頓,人困馬乏,心情很不爽。2月28日一大早就啟程,上午來到鐵匠鋪村。這時,知州唐文德率全州所有退休老干部、所有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數百人在鐵匠鋪迎接。看到這么大的陣勢,康熙很吃驚,聽唐知州逐一介紹,康熙十分高興,心想終于看到正能量了。一進房間,康知州繼續介紹,這是本村正在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陳士宣,特別愛學習,是個棟梁之才。隨后,安排人把保德州特產油棗、海紅果、麻葉子、麻花子、炒倭瓜子、炒葵花子等進貢上來,梨園戲班閃亮登場。康熙和皇長子們邊吃邊看、有說有笑,十分開心。
中午用餐的時候,炕上鋪著羊毛氈子,氈子上擺著一個四四方方的紅油漆桌子,桌子上擺滿玲瑯滿目的菜肴,有紅燒石花鯉魚、豬肉燴菜、油碰圪泡兒、燉羊肉、煎山野、豬頭肉、羊頭肉、洋蠻勁、涼拌綠豆豆芽、涼拌黃豆豆芽、胡麻油涼拌腌苦菜、豬皮涼凍兒、油糕粉湯、白面疙瘩、羊雜碎、碗托、扁食、莜面。康熙盤腿坐在最里頭,邊吃邊說,這個魚做的不錯,朕一路旱路走來,第一次吃這么好吃的魚。見皇帝很開心,唐知州繼續說,本地有一個打魚高手,本事十分了得,皇上要不要去體驗一下打魚的樂趣。康熙一聽,馬上應允,并要求皇長子胤禔也一起去看看。后來清朝滅亡后,今人發現康熙當年寫給心腹太監的一份親筆信“二十八日,到保德州,黃河邊上,朕乘小船打魚,河內全是石花魚,其味鮮美,書不能盡”,生動再現了當時的場景。
在此,需要說明一下“石花鯉魚”和“開河魚”兩個概念。黃河之水,在流經河曲縣時彎彎曲曲繞了很多個S形,河曲的地名就是這么來的,“河”就是黃河,“曲”就是彎曲。黃河水從河曲自北向南流到保德,第一站直奔天橋村,第二站在劉家畔村打了一個彎。經過上游幾道彎的過濾,劉家畔村的黃河水特別清澈,水里營養物質特別多,是得天獨厚的養魚寶地。這里還野產一種附著于石畔上的“石花”草,是魚蝦水產的主要食物。《山西中藥志》記載,石花具有“清膈熱,利小便,化痰消癭,補血明目,益腎增髓”的功效。所以,劉家畔村產的鯉魚,是黃河鯉魚中的絕品,又稱“石花鯉魚”。石花鯉魚的產地僅限于劉家畔村、天橋村一段,產量很少,其特點是赤眼、金鱗、十片大甲,脊梁上橫貫一道十分顯眼的紅線。每年冬天,黃河冰封,陽春三月,開河打魚。魚兒在水下經過一個冬天的休眠,不吃不動,凈化了五臟,轉化了營養,與平時相比,肉質更細膩,味道極鮮美,民間有流傳“開河魚,賽人參,包治百病,延年益壽”的說法。
康熙皇帝明確說他在黃河里捕的是“石花魚”,如果是鐵匠鋪所產,并非純正石花魚。而且,當時黃河表面被冰覆蓋,小船又怎么可能在黃河冰面上打魚?稱奇的是,劉家畔村的黃河畔上,即使是數九寒天,滴水成冰,在蕭瑟的北方寒冬里,仍然有水草嫩綠如盛夏。這是因為,潺潺流水源源不斷地從黃河邊上的石畔里流出,這些如溫泉般的流水,滋養了逆季節生長的水草,匯成一條條被當地村民稱為“里壕”的內河。這一奇觀,讓康熙皇帝在冰封的黃河上打魚成為現實。
大清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697年1月25日),萬里晴空、春寒料峭,中國歷史上一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大清帝國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此刻,矗立在保德州劉家畔村黃河內河“里壕”岸上,極目遠眺,只見連綿不絕的群山望不到邊,一條大河橫貫而過,不見大浪濤濤,只見冰封千里。他不禁感嘆江山如畫、山河壯麗,歲月易老、人生如夢。這時,知州唐文德上前一步,畢恭畢敬地作揖道:“皇上,船已備好”,“走,上船!” 玄燁轉身踏上一條小船。轉眼功夫,皇長子胤禔已經手捧兩尾活蹦亂跳的石花鯉魚。玄燁喜出望外,不禁對掌舵的漁夫刮目相看,問道:“朕聽說你是本地劉家畔村人氏,可否愿意為朝廷效力?”,劉登強一驚,不知皇上要給他安排什么差事,慌亂回答:“草民世代耕種漁獵,不懂文韜武略,難以為皇上分憂”。玄燁又道:“朕賜你黃馬褂一件,你可自由出入京城,命你每年運送石花魚到御膳坊”。劉登強又是一驚,趕緊回應“草民遵旨”。
自那以后,黃馬褂成為劉家畔村劉姓人家的傳家寶。劉登強和他的子孫們世代謹遵康熙皇帝的圣旨,每年向朝廷進貢石花鯉魚,一直到清朝滅亡。受賜黃馬褂時,劉登強約41歲,兩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有了黃馬褂,多了一份壓力,也多了一份希望。此后,就算天災人禍,就算有再大的困難,有黃馬褂庇護,沒有過不去的坎。因此,劉登強一脈至今在劉家畔村得以繁衍350多年,家族昌盛,常盛不衰。遺憾的是,民國年間,有一個南方人假傳圣旨,把黃馬褂騙走,至今已不知去向。
五 是是非非
2月29日一大早,在隨行鴻瀘寺的主持下,康熙皇帝在鐵匠鋪村舉行盛大的祭河之禮。上午9時,禮畢,從東關站渡黃河離開。
唐文德精心準備、周密安排的接待方案,是否博得了康熙皇帝的滿意呢,《保德州志》記載:
唐文德,字敬亭,江南宣城蔭生。康熙三十二年任。至三十六年,圣駕西巡,行幸保德,駐蹕三日。公調度得宜,上心甚喜。賜御書一幅,公懸于大堂公座上。后升戶部員外郎,現任浙江金華府知府。
三十六年二月,圣駕西巡,臨幸太原府屬:岢嵐、河曲、保德三州縣地方,奉旨照大同府,一體蠲免現年錢糧。
可見,唐文德因調度得當、接待有功,得到康熙皇帝御賜書畫作品一幅,后來被提拔為浙江金華府知府,保德州當年賦稅全免。
康熙皇帝親臨保德州,是保德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史學研究,本著去偽存真的原則,在此,有必要就幾個問題作專門說明:
一、康熙渡黃河的地點在哪?互聯網上多個版本,描述康熙皇帝離開保德時在馮家川渡過黃河,在馮家川品嘗油棗后,還留下“一窮二白保德州,唯有鯉魚大油棗”的詩句。《保德村莊》記載“傳說康熙皇帝西征葛爾丹時路過馮家川,正是棗子成熟的季節,命太監摘來幾顆品嘗,稱贊真乃油棗也”。首先,時間上不符,康熙來時是二月,與紅棗成熟的季節相差很遠。其次,康熙帶著大軍,為節省時間,防止意外,路線都提前規劃好了,不設驛站一般是不會停留的。馮家川地處三個驛站以南,用百度地圖測距,馮家川距離最近的東關站仍有40多公里。年延村距鐵匠鋪16公里,鐵匠鋪距劉家畔6公里,鐵匠鋪距東關5公里。所以,馮家川距離太遠,途徑和觀光的可能性都很小。“馮家川”與“劉家川”相似,可能是劉家川被誤傳成馮家川。府谷劉家川渡口對岸恰好是東關沙河口官渡。《保德州縣》記載“自沙河口起,一直往東鐵匠鋪,陸路十里。自鐵匠鋪至年延,陸路二十里”,不僅里程數吻合,而且有力印證了這條路線的正確性。再次,康熙文采極高,不太可能寫如此打油詩。另一說,康熙皇帝在保德留下“山高露石頭,黃河向西流,富貴無三輩,清官也難留”的詩句,同樣不可信。例如《府谷縣志》記載,康熙渡黃河后作詩一首《曉寒念將士》:
長河凍結朔風攢,帶甲橫戈未即安。
每見霜華侵曉月,最憐將士不勝寒。
二、唐文德迎接康熙的地點在哪?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保德州志》記載: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上出京,自大同由河保一路至寧夏,親督師征噶爾丹。二十八日,臨幸保德。知州唐文德,率合州紳衿耆老迎鑾于郭家灘五里鋪。是日,車駕由東門入城,駐蹕于生員陳士宣家。
地點標明為“郭家灘五里鋪”。但郭家灘并不設驛站,而且“五里鋪”已無此地名。從地名上看,“五里鋪”歸屬于鐵匠鋪更適合。鐵匠鋪的歷史文化比郭家灘要悠久、豐富的多。相傳,大唐女將樊梨花奉命西征途經此地,發現此地煤、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打造兵器,于是派鐵匠在此鍛造兵器,為前線供應,后來形成鐵匠鋪村。而郭家灘樹是黃河千年沖刷形成的一個灘涂。康熙皇帝領兵而來,劍鋒直指叛軍葛爾丹,看到這里居然有可以鍛造兵器的能工巧匠,心里一點很高興。所以,從歷史文化和接待規矩上看,鐵匠鋪的可能性更大。
三、康熙乘船打魚的地點在哪?《保德州志》接著前一段,繼續記載:
二十九日,上御龍船,由鐵匠鋪同皇長子臨河捕魚,隨獲金色鯉二尾。知州唐文德又進活魚,上命收。并進梨園,允令供奉。初一日黎明,命兵部同鴻臚寺祭河,巳刻啟行。賜陳士宣白金十兩,知州唐文德御書一幅。由南關出,至康家灘渡河,合州官民送至河濱。兒童爭挽上船,上大悅,各踢銀有差,少頃過河,結營府谷。士庶猶贍仰御幄,踴躍高呼,稱亙古未有云。
這里有幾處明顯錯誤:第一,時間錯誤。康熙寫給心腹太監的17封信,時間記錄很很詳細。當時,康熙還帶著掌握禮制的鴻瀘寺,不可能犯記錯日期的低級錯誤。而且,《府谷縣志》記載,康熙皇帝二月二十九日到劉家川渡口。所以《保德州志》關于二月二十九日捕魚、三月初一祭河的時間記錄是錯誤的。第二,雖然康家灘和東關白沙河渡口距離很近,但作為權威的地方州志,“至康家灘渡河”的說法也不準確、不規范。第三,“賜銀”錯寫成“踢銀”。關于打魚的地點為何推斷為劉家畔村,前文已從天氣、行程、人文等多方面作了說明,不再贅述。
需要補充的是,《保德州志》還記載,“天橋黃河石峽中,魚多匯聚。人因漁之浪中。石上刻字云:食我不肥,賣我不富,波濤落時,字跡宛然,歲久不磨”“萬歷十四年,巡按山西監察御史,嚴禁送魚。移文會同巡撫、總兵,通行禁約”。說明,歷代統治者多有禁漁的明令。直至今日,保護環境應更加高度重視,切不可過度開發,更不可涸澤而漁、殺雞取卵,為了眼前利益,而不顧子孫后代。
四、御賜黃馬褂是否確有其事?為什么提這個問題,因為現在只有傳說,沒有任何實證。《保德州志》無記載,黃馬褂本身又被人騙走,書證、物證俱無。但劉家畔村里人都在傳說,《保德村莊》也作了記錄,我小時候也經常聽家里人提起,難道會是空穴來風?那么,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獲得御賜黃馬褂,對哪些人可以御賜黃馬褂,康熙曾經過御賜過幾個黃馬褂。在這一思路導引下,經查詢相關資料,穿黃馬褂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宮里的侍衛,穿黃馬褂表示皇帝的尊嚴,黃馬褂類似于他們的工作服。另一種則是功勛卓著的官員,要么是戰功赫赫,要么有其他的特殊貢獻。
《康熙和托克托》(人民網轉《呼和浩特晚報》2014.4)提供了一條線索:康熙親征葛爾丹時兩次經過托克托,都是在托克托天氣寒冷的時候。有一次,正值黃河流凌,黃河里冰塊相撞、險象環生,船夫們揮汗如雨、奮力劃船,康熙看到這樣的場面十分感動,命人取來黃馬褂和銀子賞給船工,一名姓黃的員工得到黃馬褂賞賜。之后黃馬褂一直被黃家人像寶貝一樣珍藏著。抗日戰爭時期,黃家人擔心家里的黃馬褂有所閃失,便將其藏在了一座叫廣寧寺的寺院里,后來寺院發生火災,黃馬褂未能幸免。
這一記載,說明康熙皇帝遠征葛爾丹時是帶了很多黃馬褂的,目的就是要隨時獎勵有功之人,以獎罰分明、激勵士氣。雖然黃馬褂不輕易獎勵,但畢竟是戰時,特殊時期用特殊政策,符合慣例。所以,劉家畔黃馬褂一事,真實性較大。
五、保德貢棗是否確有其事?保德油棗以馮家川產最有名,富含黃酮、鈣、富硒,具有抗癌、抗衰老、排毒、養顏等效果。近年,馮家川根據康熙途經德州的歷史,打造“康熙棗園”項目(人民網山西頻道《保德“康熙棗園”:小紅棗做成大文章》2014.11)。既然康熙沒經過馮家川,那他吃過馮家川的油棗嗎?當時是二月,新鮮的棗儲藏不了太久的。我小時候,家里也有不少棗樹,通常的做法是,中秋節前后,找幾個空罐子洗干凈,把新鮮的棗放進去,澆上白酒,蓋緊蓋子,再用黃泥密封,第二年春天的時候拿出來吃,色香味俱在,叫做“醉棗”。康熙到保德,地方官進貢本地特產是必不可少的,那他就一定吃過馮家川紅棗。康熙寫給心腹太監的17封信第三封中透露了一些信息。原文如下:
二十七日到碾塢村(年延村)。五十六里皆高山大嶺,連亙不斷。朕從未走過這樣不好山。若不是地方民一聞朕來,爭先收拾,萬萬走不得。頭一日下雪,風括(刮)的在道旁一堆一堆堆起來,推車的,走道的,甚得便宜。營前一里之地,又得一小河,水清味佳。此二日,凡隨侍官員、軍民,無不睹其事。朕說不過偶爾如此,不足為奇。二十八日,到保德州,黃河邊上,朕乘小船打魚,河內全是石花魚,其味鮮美,書不能盡。吃食皆有,惟白面最好。此皆細事,書報不曾寫得,惟叫里邊知道。特諭。二月二十八日
可見,康熙專門為黃河石花魚點贊“其味鮮美,書不能盡”,另一句“吃食皆有”證明康熙皇帝吃過馮家川油棗。
六 分分合合
保德、河曲一帶,以“劉家”打頭命名的村莊不在少數,如劉家塔村、劉家山村、劉家梁村、劉家坡村、劉家墕村、劉家峁村,等等。但這些村莊的劉姓與劉家畔的劉姓是否同出一脈?
打開百度地圖,輸入關鍵字“劉家”,全國搜索結果有上萬個。輸入關鍵字“劉家畔村”,全國搜索結果有4個,分別是,山西省保德縣義門鎮劉家畔村,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義合鎮劉家畔村,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延水關鎮劉家畔村,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王咀子鄉劉家畔村。
在百度地圖上,以保德縣劉家畔村為中心,選幾個點來觀察。第一點,劉家峁村,相距6公里;第二點,劉家墕村,相距19公里;第三點,劉家山村,相距20公里;第四點,故城村,相距23公里;第五點,劉家塔村,相距46公里;第六點,劉家梁村,相距49公里;第七點,劉家坡村,相距57公里。
可見,劉家畔周邊的劉姓聚居村落不在少數,如果彼此之間有血脈關聯,又何必舍近而求遠,到故城認親呢。所以,劉家畔的劉姓與周邊的劉姓不出于一脈。
這種現象說明,劉姓人口的聚居,有一種不約而同、約定俗成的習慣。這是否意味著存在某種清代以前、更深更遠的淵源呢?《保德村莊》記載,保德縣林遮峪鄉劉家梁村,是明朝初期大槐樹移民;保德縣南河溝鄉南劉家墕村,也是明朝初期大槐樹移民。《劉家山村志》(劉虎林、張來元編,2011.9)記載,河曲縣劉家山村,是明朝洪武二年,由朔州馬邑縣圪針溝移民。由此,不妨大膽地推斷,保德州的眾多劉姓村莊,在清朝雖不出于一脈,但存在著同源的可能。這種同源,即源于明朝初年起源于山西、影響到全國的兩次重大移民事件,一次是洪洞大槐樹移民,一次是朔州煙墩村圪針溝移民。
先說大槐樹移民。元朝滅宋后,蒙古貴族內部爭權奪勢,對待百姓橫征暴斂,加上連年天災,民間出現了賣兒賣女、人吃人的慘狀,紅巾軍揭竿起義。在元軍主力和紅巾軍艱苦斗爭的時候,朱元璋獨樹一幟,消滅其他農民起義軍、擊潰元軍殘余勢力,建立明朝,統一中國。經過戰爭的屠殺,加之饑荒、瘟疫,全國人口銳減,很多地方大片土地、空無一人。為了盡快恢復生產,朱元璋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從人口相對稠密的晉南洪洞等地,向外移民。
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古槐樹,好幾個人圍著樹干才能抱一圈,樹葉遮云蔽日,樹枝上“野雀”(老鴰)搭的窩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政府官員貼出移民告示,并下了任務“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移民人員統一到大槐樹下辦理手續,登記并領取政府補助。然而,有誰會愿意背井離鄉、拋家別里呢?所以,這項政策起初無人響應。
官府著急了,這可是皇帝的圣旨,交不了差就得交命。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官府于是重新貼出告示,凡不愿移民的,統一到大愧樹下登記。這日,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拖家帶口、攜親帶友的,密密麻麻的老百姓都來到大槐樹下登記。大槐樹的外圍,是手執長矛、弓箭上弦的軍隊。隨著一聲令下,所有百姓用一根繩子串起來,就地啟程,強制移民。
大槐樹下哭聲震天、淚流成河。人們揪心斷腸,不忍離去,三步一轉身,五步一回頭,再回首,看一看大槐樹,再回首,望一望“野雀”窩。這一別,生死兩茫茫,這一別,后會再無期。記得我小時候,家里門前有一棵棗樹,一旦有“野雀”停在枝頭,我奶奶就說“野雀子哇(wà)哇哇,今天要來親人了”。這種民俗,或許與大槐樹移民有關。
很多年后,移民在外的人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對鞏固邊防、繁榮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們的思鄉之情,隨著歲月的流逝,卻更加濃郁。“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這一民謠,在全國各地祖輩相傳,家喻戶曉。
這里有必要說明三個概念,防止犯常識性錯誤,即:老鴰(guā)、烏鴉、喜雀。因讀音問題,網上很多資料把老鴰寫成老鸛(guàn),這是明顯性錯誤,鸛也是一種羽毛黑白相間的鳥雀,如《登鸛雀樓》提到的“鸛雀”,但它是水鳥,只生活在水邊。老鴰、烏鴉、喜雀是三種不同的鳥,互聯網上有一篇《“烏鴉、老鴰、喜鵲”辨》的文章(新浪網趙貴辰博客),詳細分辨了三種鳥的外觀特點、生活習性,確認老鴰又稱“野雀”,不是烏鴉,不是喜雀,喜歡在平原的樹上筑巢,叫聲“哇哇哇”(喜雀叫聲“喳喳喳”,烏鴉叫聲“啊啊啊”)。
根據《明史》、《明太祖實錄》等史料的記載,大槐樹移民的范圍極廣,涉及800多個姓氏,分布在18個省、500多個縣。如此分散的分布,如何認祖歸宗呢?傳說,只要同時符合以下三個特征,就是大槐樹移民。
第一,走路喜歡雙手背在后面。第二,上廁所叫“解手”。第三,雙腳小指頭的指甲分兩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當年大槐樹移民的時候,官兵怕他們逃跑,把大家雙手反綁在背后,連成一串,時間久了就形成這種背手走路的習慣。由于手被綁著,大小便的時候,就需要打報告“官爺,我要大小便,請解手”,喊的次數多了,就直接喊“官爺,我要解手”。有的人忍受不了長途跋涉,一有機會就逃跑,抓回來后,為防止再逃跑,官兵在他的雙腳小指指甲上劃一刀,作為記號,既不影響趕路,又不影響勞動。為了方便管理,每人雙腳小指甲上都劃一刀,傷好了就再劃一刀,作為大槐樹移民的記號,傷痕遺傳至今。
再說圪針溝移民。山西朔州馬邑縣圪針溝,是繼洪洞大槐樹之后的又一著名移民輸出地。《馬邑縣志》記載,煙墩村東北角有烽火墩,以狼煙報警,所以得名。煙墩村西南角有一條大溝,雜草叢生、圪針滿溝,故名圪針溝。
圪針溝移民的遷入地有三處:一是北京,北平為元朝故都,經過元末戰爭,幾乎成為一座空城。二是南京,淮河是元末農民起義的重要戰場,人口損失非常嚴重。三是忻州,公元1212年,蒙古軍曾攻占忻州進行屠城,1368年明朝大將徐達、常遇春追擊元丞相至忻州。傳說常遇春見人就殺,不留活口。為了把人殺盡,他故意在路上擺放一些財寶,如果有人來撿,說明還有活口,就繼續屠殺。當時忻州已十室九空,人煙稀少。
從語言習慣上看,劉家畔村也常使用“圪”發音,如“圪針”(利刺)、“圪梁”(陡坡)、“圪辣”(寬縫)、“圪塔”(聊天)、“屹顫”(撒嬌)、“屹楚”(委屈)、“圪拋”(罵人)等,煙囪也叫“煙洞”。保德方言與朔州方言相比,相同的地方非常多,如稱麻雀為“雀兒”,啃骨頭為“捆骨頭”。互聯網有一段朔州方言版“大話西游”,和保德方言基本相同:“耐會兒有個女女,個躺在囊面前,囊寧是沒朝理她,等到知道再沒谷別的女女,才想起她也不賴,要是老天能再給囊一次機會,囊會跟那谷女女說:你跟囊個混個混挖”。保德縣東關鎮有一個村莊名叫“大煙墩村”,從名字上看,或許與圪針溝移民有關。
大槐樹和圪針溝這兩支移民隊伍,都包含不少劉姓人口。劉家畔的劉姓源于其中哪一支,不好下定論。是否必然屬于其中的一支,也不好下定論,因為黃河是華夏母親河,黃河兩岸的人類文明史源遠流長。即使是保德州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宋朝。《保德州志》記載,宋淳化四年(993年),保德從岢嵐州分出,駐扎定羌軍,宋景德二年(1005年)改為保德軍(意即“民保于城,城保于德”),景德四年(1007年)正式設立保德州。劉家畔的劉姓或許是定羌軍的后代,也存在可能性。如果一定要說出源頭,不如用概率表示,那么,大槐樹的可能占30%,圪針溝的可能占30%,定羌軍的可能占10%,其他可能占10%。
七 帝胄皇親
從全國范圍看,各種資料普遍認為,劉姓有三個出處,分別是:
一、出自祁姓,為堯帝“伊祁放勛”之后。約公元前2220年,堯最小的兒子源明公被封劉國,以封地為姓,源明公史稱劉源明,成為祁姓劉氏的始祖。
二、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之后。公元前559年,東周周定王賜封其弟姬季子于劉邑,建立起姬姓的劉子國,以封地為姓,姬季子史稱劉康公,為姬姓劉氏的始祖。
三、出自外姓,改姓,或賜姓劉。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解除后,西漢與匈奴和親,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于是姓劉。此外,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姓劉。
第三支為外姓,在此不論。第二支由于繼承周王室的血脈,一度掌握東周王朝實權,顯赫一時,期間經歷了劉康公->劉定公->劉獻公->劉文公->劉恒公。劉恒公時期,劉氏家族在王室斗爭中失利,家族衰落,領地劉子國也被王室滅掉。之后,這支活躍于春秋時期130多年的姬姓劉氏在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
第一支出現最早,為現存正統劉姓的源頭。民國石印本《劉氏族譜》記載:從盤古開天地以來,劉氏先祖經過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到了堯。
堯有九個兒子,但他沒有將王位繼續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禪讓給舜,舜又禪讓給禹。堯的第九個兒子,叫源明公,因治水有功,被禹分封到劉國,源明公這一支從此姓劉。劉源明生一子叫劉永河,以長子為世系的圖譜是:劉源明->劉永河->劉濟樂->劉歲紀->劉正坤->劉長歷->劉德堯->劉仁宏->劉廷光->劉爵南->劉行矩->劉復旺->劉茂清->劉孔陽->劉日永->劉德榮->劉聚義->劉累(摘自百度百科“劉淵明”詞條)。
劉源明傳到第十八代,出了一個奇人叫劉累。歷史上有“孔甲養龍”的典故與他有關,見于《左傳》等史料。
劉的繁體是“劉”,拆開是“卯金刀”,在還沒有發明刀劍的時候,劉是唯一最有殺傷力的武器。劉作為名詞使用,是指形狀像巨斧一樣的兵器,如“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書·顧命》),作為動詞使用,指殺戮,如“咸劉商王紂,執矢惡臣百人”(《逸周書·世俘》)。
傳說,堯帝的后代中有一人天生異稟,出生時雙手握拳,三年后雙手張開,掌紋上呈現“劉纍”兩個字,簡體字即劉累,“累”在古代指繩子,家人認為是吉象,于是以此給他命名。他出生后向高人學得養“龍”的方法。有一天,天降一雄一雌兩條龍于朝廷之上,群臣大驚,夏王孔甲命劉累御此二龍。劉累勇敢上前,一手執劉,一手執繩,果然將兩龍馴服。夏王孔甲大喜,封他為“御龍氏”。七年后,一條雌龍死。劉累把龍肉做成美食獻給孔甲。孔甲認為味道鮮美,還要再吃。劉累擔心孔甲怪罪,只好潛逃。他逃到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避禍,在那里開荒漁獵、繁衍子孫,他的后人都姓劉。如今,河南省魯山縣仍有劉累墓遺跡。
因為劉累御龍的傳說,所以很多地方的劉氏族譜以劉累為始祖,有斷章取義之嫌。
劉源明傳到第七十五代,出了一個影響中國歷史的偉人劉邦,他不僅創建了漢朝,而且創造了漢族,建立了開天辟地的豐功偉業。劉邦稱帝后,為鞏固政權,避免重蹈秦朝覆轍,逐一鏟除異姓諸侯王,封自家人為王,形成了劉家天下的格局。從此,“張王李趙遍地劉”,劉姓遍布五湖四海。2018年1月,互聯網巨頭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公開尋祖,經尋本溯源,他很可能就是漢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后裔。
劉家畔村的劉姓,是否出自劉淵明、劉累、劉邦這一支?再從遺傳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從遺傳基因來說,相貌即使有母系基因的改良,但父親相貌的主要特征通常會穩定地世代相傳,尤其是鼻子、眼睛、下巴等是顯性遺傳,極大可能遺傳父親。《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隆準而龍顏,美須髯”,說明劉邦高鼻梁、胡子很漂亮。《后漢書·光武帝紀上》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說明劉秀也是高鼻梁、胡子很漂亮。既然西漢和東漢兩個劉姓開國皇帝都具備這樣的特征,那么正統的劉姓后裔是否仍然保留著這些特征呢。在我的印象里,劉家畔村的劉姓男子,都有這兩個特征。當然,遺傳學存在概率,沒有必然性,權且作為參考。綜合來看,劉家畔村的劉姓,極有可能出自劉淵明這一支。
據互聯網報道,目前全國劉姓人口達7000萬,全世界劉姓人口達9000萬。每一名劉姓兒女,都是華夏民族的一員,身體里都流淌著祖先的血液,都是祖輩歷經千辛萬苦才播種下的一粒種子,理應立于天地之間,仰不愧于祖宗,俯不虧于后代,不負芳華、建功立業、興我中華。
最后,引用一首《天下一劉》(作者劉書彰)共勉。
高祖定漢已千秋,
華夏子孫一脈劉!
卯金刀,字體秀,
劉姓兒女滿神州。
數典不忘祖,
有方才遠游;
心存漢社稷,
足跡踏全球。
不論出身和成就,
不圖享樂不懼憂,
人生何處不相遇,
走遍天下咱姓劉!
作者:劉培富
2018年2月18日作于中國上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