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97年,山西太原府保德州。
“大人,皇上手諭!”
保德州知州唐文德正準備吹燈睡覺,忽聽府外一陣急促的馬蹄聲,他連忙披了件棉襖,出門去看。
手諭:大清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康熙皇帝第三次親征噶爾丹,大軍已從北京出發(fā),途經(jīng)大同、朔州、寧武、岢嵐、河曲,預(yù)計二月二十七日到達保德州,二月二十九日從保德州渡過黃河,從府谷繼續(xù)往寧夏進軍。
看到皇上手諭,唐文德雙手顫抖,一時間,又驚又怕,又喜又愁。
他掐指一算,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大禹治水經(jīng)過保德、秦始皇巡狩經(jīng)過保德、西漢薄太后賞花經(jīng)過保德,再沒有了,現(xiàn)在當朝天子真的要來保德,而且是前后停留三天時間。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事,這可如何是好。干得好,這是立功受獎的好機會,干不好,這就是殺頭的事。
窗外白雪皚皚,屋里油燈悠悠。唐大人睡意全無,他連夜召集會議,研究接待方案。經(jīng)過大家反復(fù)討論,最終拿出一套計劃縝密的接待安排:
一、在年延村(今屬腰莊鄉(xiāng))增設(shè)一路驛站,作為腰站,安排驛馬20匹。這樣,保德州的驛站就有3個,分別是正站東關(guān)30匹馬、腰站鐵匠鋪20匹馬、腰站年延村20匹馬。
二、年延村作為第一站,二月二十七到;鐵匠鋪作為第二站,二月二十八到;東關(guān)作為第三站,二月二十九到。在東關(guān)沙河口官渡上船過黃河,在府谷劉家川渡口下船,確保無縫對接圣上從河曲來、往府谷去的時間和地點。
三、迎接圣上的地點選在第二站鐵匠鋪,出于四點考慮:其一,年延村雖然是前站,但位置偏僻,只適合臨時歇腳,不適合接待。其二,鐵匠鋪道路平坦、寬闊,方便迎接,不能陣勢太小,否則有失禮儀。其三,圣上勤勉好學,一定喜歡有才學的年輕人,鐵匠鋪有一科舉考生,可以安排住他家里。其四,黃河鯉魚是保德州的招牌,在鐵匠鋪安排一個現(xiàn)場打魚的節(jié)目,圣上一定喜歡。
四、圣上帶兵過境,安全問題不需多慮。
作出如此詳細的安排,唐大人終于松了一口氣。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唐大人組織人員反復(fù)彩排,不允許有絲毫差錯,凡是準備不充分的,一律嚴肅問責。
一切準備就緒,按計劃進行。沒想到,黃河打魚節(jié)目彩排時出了意外。原來,二月二十二才過大寒,此刻鐵匠鋪的黃河冰凍三尺,根本無法打魚。聽到這個消息,唐知州倒吸了一口冷氣。
石花魚、大油棗是保德州最好的特產(chǎn)。大油棗不逢季節(jié),石花魚再不爭氣,那就完蛋了。正在焦急之際,有人舉薦,劉家畔村的劉登強是遠近聞名的打魚奇人,距離鐵匠鋪也不遠,或許他有辦法。隨即,劉登強進見唐大人,報告了自己的想法,唐知州大喜,就這么定了!
二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時年43歲)一行如期從河曲縣李家溝村來到保德州年延村,在年延村附近行宮休息,康熙皇帝當晚住過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行宮墕村,在年延村隔壁。
驛卒來報:圣上的隨從有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時年25歲)、鴻瀘寺(掌管禮制的官),經(jīng)過李家溝和年延村時,一路爬坡過溝,又遇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圣上身體很勞累,心情很糟糕。
為了讓皇上開心一點,唐大人馬上調(diào)整接待安排,增加了兩個節(jié)目:一是安排梨園戲班,讓圣上放松一下。二是安排祭河之禮,讓鴻瀘寺表現(xiàn)一下。
康熙皇帝在年延村,看到民生凋敝、一片蕭條,心里很難受,加上奔波勞頓,人困馬乏,心情很不爽。
二月二十八日,天蒙蒙亮,康熙皇帝就啟程,上午來到鐵匠鋪村。
這時,知州唐文德率全州所有六十歲以上的退休老干部、讀書人,約數(shù)百人在鐵匠鋪迎接。看到這么大的陣勢,康熙很吃驚,聽唐知州逐一介紹,康熙十分高興,心想終于看到正能量了。
一進房間,康知州繼續(xù)介紹,這是本村正在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陳士宣,特別愛學習,是個棟梁之才。剛坐下來,事先準備好的保德州特產(chǎn)馮家川油棗、海紅果、麻葉子、麻花子、炒倭瓜子、炒葵花子、麻糖等都進貢了上來,梨園戲班閃亮登場。康熙和皇長子邊吃邊看、有說有笑,十分開心。
中午用餐的時候,炕上鋪著羊毛氈子,氈子上擺著一個四四方方的紅油漆桌子,桌子上擺滿玲瑯滿目的菜肴,有:紅燒石花鯉魚、豬肉粉條燴菜、燉羊肉、羊頭肉、豬頭肉、油碰圪泡兒、炒山野件件、煎山野、洋蔓菁、涼拌綠豆豆芽、涼拌黃豆豆芽、胡麻油涼拌腌苦菜、豬皮涼凍兒、碗托、灌腸、涼粉、涼皮、茨粉、油糕粉湯、白面疙瘩、白面條子、羊雜碎、莜面、扁食等。康熙盤腿坐在最里頭,邊吃邊說:這個魚做的不錯,朕一路旱路走來,第一次吃這么好吃的魚。
見皇帝很開心,唐知州繼續(xù)說,這是本地野產(chǎn)的石花鯉魚,是黃河鯉魚的絕品,僅產(chǎn)于保德州黃河上游的天橋子、劉家畔一帶,其他都方都見不到。劉家畔村離這里很近,那里有一個神通的打魚能人,本事十分了得,皇上要不要去體驗一下黃河打魚的樂趣?康熙一聽,馬上應(yīng)允,并要求皇長子胤禔也一起去看看。
中午飯剛吃完,康熙皇帝只帶了幾個貼身護衛(wèi),在知州唐文德的陪同下,迫不及待地來到劉家畔村。
大清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697年1月25日),萬里晴空、春寒料峭,中國歷史上一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大清帝國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此刻,矗立在保德州劉家畔村黃河內(nèi)河“里壕”岸上,極目遠眺,只見連綿不絕的群山望不到邊,一條大河橫貫而過,不見大浪濤濤,只見冰封千里。他不禁感嘆江山如畫、山河壯麗,歲月易老、人生如夢。
這時,知州唐文德上前一步,畢恭畢敬地作揖道:“皇上,船已備好”,“走,上船!” 康熙皇帝轉(zhuǎn)身踏上一支小船。轉(zhuǎn)眼功夫,皇長子胤禔已經(jīng)手捧兩尾活蹦亂跳的石花鯉魚。康熙皇帝喜出望外,不禁對掌舵的漁夫刮目相看,問道:“朕聽說你是本地劉家畔村人氏,可否愿意為朝廷效力?”,劉登強一驚,不知皇上要給他安排什么差事,慌亂回答:“草民世代耕種漁獵,不懂文韜武略,恐怕難以為皇上分憂”。康熙皇帝又道:“這個不難,朕賜你黃馬褂一件,你可自由出入京城,命你每年運送石花魚到御膳坊”。劉登強又是一驚,趕緊回應(yīng)“草民遵旨”。
自那以后,黃馬褂成為劉家畔村劉姓人家的傳家寶。劉登強和他的子孫們世代謹遵康熙皇帝的圣旨,每年向朝廷進貢石花鯉魚,一直到清朝滅亡。受賜黃馬褂時,劉登強約41歲,兩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有了黃馬褂,多了一份壓力,也多了一份希望。此后,就算天災(zāi)人禍,就算有再大的困難,有黃馬褂庇護,沒有過不去的坎。因此,劉登強一脈至今在劉家畔村得以繁衍350多年,家族昌盛,常盛不衰。遺憾的是,民國年間,有一個南方人假傳圣旨,把黃馬褂騙走,至今已不知去向。
清朝滅亡后,今人發(fā)現(xiàn)康熙當年寫給心腹太監(jiān)的一份親筆信,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年打魚的情景:
“二十八日,到保德州,黃河邊上,朕乘小船打魚,河內(nèi)全是石花魚,其味鮮美,書不能盡。”
二月二十九日,雞叫時分,在隨行鴻瀘寺的主持下,康熙皇帝率大軍在鐵匠鋪村舉行盛大的祭河之禮。上午9時,禮畢,離開鐵匠鋪,來到東關(guān)站的沙河口官渡。
即將離別保德州,康熙皇帝心生感慨,作詩一首《保德州渡黃河》:
入塞河聲壯,朝宗勢拱環(huán)。
劃疆分晉野,隔岸是秦山。
城郭巔崖里,旌旄浩渺間。
橫流渡舟楫,前路指蕭關(guān)。
隨后,渡過黃河。
知州唐文德精心準備、周密安排的接待方案,是否博得了康熙皇帝的滿意呢?《保德州志》記載:
唐文德,字敬亭,江南宣城蔭生。康熙三十二年任。至三十六年,圣駕西巡,行幸保德,駐蹕三日。公調(diào)度得宜,上心甚喜。賜御書一幅,公懸于大堂公座上。后升戶部員外郎,現(xiàn)任浙江金華府知府。
三十六年二月,圣駕西巡,臨幸太原府屬:岢嵐、河曲、保德三州縣地方,奉旨照大同府,一體蠲免現(xiàn)年錢糧。
唐文德因調(diào)度得當、接待有功,得到康熙皇帝御賜書法作品一幅,后來被提拔為浙江金華府知府,保德州當年賦稅全免。
康熙皇帝親臨保德州,是保德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史學研究,本著去偽存真的原則,在此,有必要就幾個問題作專門考證:
一、康熙皇帝渡黃河的地點在哪?
《保德村莊》記載“傳說康熙皇帝西征葛爾丹時路過馮家川,正是棗子成熟的季節(jié),命太監(jiān)摘來幾顆品嘗,稱贊真乃油棗也”。互聯(lián)網(wǎng)上多個版本,描述康熙皇帝離開保德時在馮家川渡過黃河,在馮家川品嘗油棗后,還留下“一窮二白保德州,唯有鯉魚大油棗”的詩句。
首先,時間上不符,康熙來時是農(nóng)歷二月,與紅棗成熟的季節(jié)相差很遠。其次,康熙帶著大軍,為節(jié)省時間,防止意外,路線都提前規(guī)劃好了,不設(shè)驛站一般是不會停留的。馮家川地處三個驛站以南,用百度地圖測距,馮家川距離最近的東關(guān)站仍有40多公里。年延村距鐵匠鋪16公里,鐵匠鋪距劉家畔6公里,鐵匠鋪距東關(guān)5公里。所以,馮家川距離太遠,途徑和觀光的可能性都很小。
“馮家川”與“劉家川”相似,可能是劉家川被誤傳成馮家川。府谷縣城舊稱“西關(guān)”,府谷西關(guān)(河西)與保德東關(guān)(河東)隔河相望,西關(guān)劉家川渡口對岸恰好是東關(guān)沙河口官渡。《保德州志》記載:
“自沙河口起,一直往東鐵匠鋪,陸路十里。自鐵匠鋪至年延,陸路二十里”。
不僅里程數(shù)吻合,而且有力印證了這條路線的正確性。再次,康熙文采極高,不太可能寫如此打油詩。
另一說,康熙皇帝在保德留下“山高露石頭,黃河向西流,富貴無三輩,清官也難留”的打油詩,同樣不可信。例如《府谷縣志》記載,康熙從保德渡過黃河后,作詩一首《曉寒念將士》:
長河凍結(jié)朔風攢,帶甲橫戈未即安。
每見霜華侵曉月,最憐將士不勝寒。
二、唐文德迎接康熙皇帝的地點在哪?
《保德州志》記載: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上出京,自大同由河保一路至寧夏,親督師征噶爾丹。二十八日,臨幸保德。知州唐文德,率合州紳衿耆老迎鑾于郭家灘五里鋪。是日,車駕由東門入城,駐蹕于生員陳士宣家。
地點標明為“郭家灘五里鋪”。但郭家灘并不設(shè)驛站,而且“五里鋪”已無此地名。
從地名上看,“五里鋪”歸屬于鐵匠鋪更適合。鐵匠鋪的歷史文化比郭家灘要悠久、豐富的多。相傳,大唐女將樊梨花奉命西征途經(jīng)此地,發(fā)現(xiàn)此地煤、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打造兵器,于是派鐵匠在此鍛造兵器,為前線供應(yīng),后來形成鐵匠鋪村。而郭家灘是黃河千年沖刷形成的一個灘涂。
康熙皇帝領(lǐng)兵而來,劍鋒直指叛軍葛爾丹,看到這里居然有可以鍛造兵器的能工巧匠,心里一定很高興。所以,從歷史文化和接待規(guī)矩上看,鐵匠鋪的可能性更大。
三、康熙皇帝乘船打魚的地點在哪?
《保德州志》(康熙版、乾隆版記載相同)接著前一段,繼續(xù)記載:
二十九日,上御龍船,由鐵匠鋪同皇長子臨河捕魚,隨獲金色鯉二尾。知州唐文德又進活魚,上命收。并進梨園,允令供奉。初一日黎明,命兵部同鴻臚寺祭河,巳刻啟行。賜陳士宣白金十兩,知州唐文德御書一幅。由南關(guān)出,至康家灘渡河,合州官民送至河濱。兒童爭挽上船,上大悅,各踢銀有差,少頃過河,結(jié)營府谷。士庶猶贍仰御幄,踴躍高呼,稱亙古未有云。
然而,《府谷縣志》(乾隆版)原文記載: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丁亥,上統(tǒng)六師啟行。庚戌,上自保德州渡黃河,駐蹕府谷城。辛亥,上仍駐蹕府谷縣城南。三月壬子朔,駕駐蹕府谷縣城南。
綜合來看,《保德州志》的記載有明顯錯誤:第一,時間錯誤。康熙寫給心腹太監(jiān)的17封信,時間記錄很具體。當時,康熙還帶著掌管禮制的鴻瀘寺,不可能犯記錯日期的低級錯誤。而且,在《府谷縣志》得到印證,康熙皇帝三月初一已經(jīng)在府谷。所以,《保德州志》“二月二十九日捕魚、三月初一祭河,之后渡河”的時間記錄是錯誤的。第二,雖然康家灘和東關(guān)白沙河渡口距離很近,但作為權(quán)威的地方州志,“至康家灘渡河”的說法也不準確、不規(guī)范。
關(guān)于打魚的地點為何推斷為劉家畔村,有天氣、行程、人文等多方面原因:
黃河之水,在流經(jīng)河曲縣時彎彎曲曲繞了很多個S形,河曲的地名就是這么來的,“河”就是黃河,“曲”就是彎曲。黃河水從河曲自北向南流到保德,第一站直奔天橋村,第二站在劉家畔村打了一個彎。經(jīng)過上游幾道彎的過濾,劉家畔村的黃河水特別清澈,水里營養(yǎng)物質(zhì)特別多,是得天獨厚的養(yǎng)魚寶地。這里還野產(chǎn)一種附著于石畔上的“石花”草,是魚蝦水產(chǎn)的主要食物。《山西中藥志》記載,石花具有“清膈熱,利小便,化痰消癭,補血明目,益腎增髓”的功效。所以,天橋子、劉家畔產(chǎn)的鯉魚,是黃河鯉魚中的絕品,又稱“石花鯉魚”。石花鯉魚的產(chǎn)地僅限于這一狹小的區(qū)域,產(chǎn)量很少,其特點是赤眼、金鱗、十片大甲,脊梁上橫貫一道十分顯眼的紅線。
每年冬天,黃河冰封,陽春三月,開河打魚。魚兒在水下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休眠,不吃不動,凈化了五臟,與平時相比,肉質(zhì)更鮮嫩,味道極鮮美,民間有流傳“開河魚,賽人參,包治百病,延年益壽”的說法。
康熙皇帝明確說他在黃河里捕的是“石花魚”,如果是鐵匠鋪所產(chǎn),并非純正石花魚。而且,當時黃河表面被冰覆蓋,小船又怎么可能在黃河冰面上打魚?
稱奇的是,劉家畔村的黃河畔上,即使是數(shù)九寒天,滴水成冰,在蕭瑟的北方寒冬里,仍然有水草嫩綠如盛夏。這是因為,潺潺流水源源不斷地從黃河邊上的石畔里流出,這些如溫泉般的流水,滋養(yǎng)了逆季節(jié)生長的水草,匯成一條條被當?shù)卮迕穹Q為“里壕”的內(nèi)河。這一奇觀,讓康熙皇帝在冰封的黃河上打魚成為現(xiàn)實。
近年,劉家畔村的黃河內(nèi)河(村民稱為“黃巖下的里壕”)已改造為養(yǎng)魚場,雖不見曾經(jīng)的“里壕”,但地理地貌依舊。
當然,天橋村也是石花魚的產(chǎn)地,但與劉家畔相比,距離鐵匠鋪驛站更遠,沒有特殊理由,不太可能舍近求遠。
四、御賜黃馬褂是否確有其事?
2008年,山西出版集團三晉出版社發(fā)行的《定羌雜識》一書,其中一篇《康熙帝路居保德史實》,明確記載“劉家畔村民因之而得到過黃馬褂獎勵”。但是,《保德州志》無記載,黃馬褂本身又被人騙走,現(xiàn)在只留下似是而非的傳說。我小時候也經(jīng)常聽村里人提起這件事,心里充滿好奇。
那么,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獲得御賜黃馬褂,對哪些人可以御賜黃馬褂,康熙皇帝曾經(jīng)御賜過幾個黃馬褂?在這一思路導(dǎo)引下,經(jīng)查詢相關(guān)資料,穿黃馬褂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宮里的侍衛(wèi),穿黃馬褂代表皇帝的尊嚴,黃馬褂類似于他們的工作服。另一種則是功勛卓著的官員,要么是戰(zhàn)功赫赫,要么有其他的特殊貢獻。
《康熙和托克托》(人民網(wǎng)轉(zhuǎn)《呼和浩特晚報》2014.4)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
康熙親征葛爾丹時兩次經(jīng)過托克托,都是在托克托天氣寒冷的時候。有一次,正值黃河流凌,黃河里冰塊相撞、險象環(huán)生,船夫們揮汗如雨、奮力劃船,康熙看到這樣的場面十分感動,命人取來黃馬褂和銀子賞給船工,一名姓黃的員工得到黃馬褂賞賜。之后黃馬褂一直被黃家人像寶貝一樣珍藏著。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黃家人擔心家里的黃馬褂有所閃失,便將其藏在了一座叫廣寧寺的寺院里,后來寺院發(fā)生火災(zāi),黃馬褂未能幸免。
這一記載,說明康熙皇帝遠征葛爾丹時是帶了很多黃馬褂的,目的就是要隨時獎勵有功之人,以獎罰分明、激勵士氣。雖然黃馬褂不輕易獎勵,但畢竟是戰(zhàn)時,特殊時期用特殊政策,符合慣例。所以,劉家畔黃馬褂一事,真實性很大。
五、保德貢棗是否確有其事?
保德油棗以馮家川產(chǎn)最有名,富含黃酮、鈣、富硒,具有抗癌、抗衰老、排毒、養(yǎng)顏等效果。
近年,馮家川根據(jù)康熙途經(jīng)德州的歷史,打造“康熙棗園”項目(人民網(wǎng)山西頻道《保德“康熙棗園”:小紅棗做成大文章》2014.11)。康熙皇帝果真吃過馮家川的油棗嗎?
當時是農(nóng)歷二月,新鮮的棗儲藏不了太久的。我小時候,家里也有不少棗樹,通常的做法是,中秋節(jié)前后,找?guī)讉€空罐子洗干凈,把新鮮的棗放進去,澆上白酒,蓋緊蓋子,再用黃泥密封,第二年春天的時候拿出來吃,色香味俱在,叫做“醉棗”。
康熙皇帝到保德,地方官匯報工作、進貢本地特產(chǎn)是必不可少的。馮家川油棗作為保德州特產(chǎn),唐知州在匯報工作時有必要重點介紹一番,進貢特產(chǎn)時也是首選。所以,康熙皇帝雖然不曾經(jīng)過馮家川,但肯定吃過馮家川油棗。康熙寫給心腹太監(jiān)的17封信第三封中透露了一些信息。原文如下:
二十七日到碾塢村(年延村)。五十六里皆高山大嶺,連亙不斷。朕從未走過這樣不好山。若不是地方民一聞朕來,爭先收拾,萬萬走不得。頭一日下雪,風括(刮)的在道旁一堆一堆堆起來,推車的,走道的,甚得便宜。營前一里之地,又得一小河,水清味佳。此二日,凡隨侍官員、軍民,無不睹其事。朕說不過偶爾如此,不足為奇。二十八日,到保德州,黃河邊上,朕乘小船打魚,河內(nèi)全是石花魚,其味鮮美,書不能盡。吃食皆有,惟白面最好。此皆細事,書報不曾寫得,惟叫里邊知道。特諭。二月二十八日
可見,康熙專門為黃河石花魚點贊“其味鮮美,書不能盡”,另一句“吃食皆有”也說明康熙皇帝吃過馮家川油棗。
保德貢魚、貢棗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