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共享單車”這個詞在2017年迅速火起來。從春季開始,酷奇、永安行、哈羅、ofo、e單車等共享單車在我居住的城市先后投放,它們漂亮的顏色不僅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靚麗,低碳環保隨騎隨行的特點更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讓人們多了一種休閑運動方式。
現在共享單車隨處可見,小時候自行車可是個稀罕物件兒,在上世紀70年代,它還曾作為結婚娶親的必要條件(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之一光鮮的在那個時代閃亮了很長時間。
擁有一輛自行車,那可是全家人的驕傲!沒有門路的家庭是很難買到的,那時候人們對自行車的保養,絕對比現在人們對家庭轎車的保養有過之而無不及——車把套上毛線織的套,車座套上大絨的棉套,每次騎完都擦得明光锃亮,擦完擺在一個干凈的地方,寶貝似的。現在呢?卻變成了隨處可見掃碼便可騎走的交通工具了。
02.
記憶中家里的第一輛自行車已經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了,只記得高大粗笨,油漆都脫落了,小時候覺得它好沉,自己都推不動它。
在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輛自行車實在不好騎了,鏈子老了,車圈也不行了,于是父母商量著買了一輛燕山牌自行車。
這輛自行車樣子比第一輛好看,車身也輕便了許多,大梁結構的框架看上去很結實,梯形的車梯子穩穩地支著車身。
記得當時父親把這輛自行車騎到單位時,引得一眾同事前看后觀。這個按按車鈴響不響,那個蹲下來看看車輻條粗不粗,還有個年輕的小伙子干脆把車子倒過來放好,轉一轉前后轱轆走不走正!
恰巧那天父親穿了一件那時流行的深藍色兩兜制服。天哪,在父親的同事看來我家中彩發財了似的(還好,那時沒有各種彩票),嘖嘖稱好。我在一旁看著,甩著小辮子蹦來蹦去,心里也特別高興。
從此父親用它馱著我上學放學,我坐在大梁上,任風兒把我的頭發吹亂,高興時按響車鈴,讓鈴聲響一路,心里可美了!
03.
上高中的時候家里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什么牌子的忘了。但是樣子比燕山牌自行車好看,也更輕便了。但仍然帶大梁。
記得當時我跟父親磨了半天,要買不帶大梁的,父親也不同意,說那樣的車子不結實,說你不騎的時候你哥哥們還騎呢。我只得作罷。于是有一輛不帶大梁的女式自行車成了我的一個夢想。
買了這輛自行車以后,哥哥姐姐可羨慕我了:“爸媽還是喜歡你呀,我們都沒騎過新自行車呢!”是啊,那個年代,家里的自行車都是大人用,騎壞了經過修修補補后才給子女們騎,有誰家無緣無故就給孩子買一輛新自行車了啊。
90年代開始流行變速自行車,看著一個個上班下班騎著變速自行車的行人穿行在大街上,感覺真潮!
于是攢了錢去買,商場里的營業員介紹著各種功能的變速自行車,什么8速的、10速的……上坡用哪個速度的,下坡用哪個速度的、平地騎行用哪個速度的……感覺這變速自行車真是個好玩意。
真正買到手里,確實新鮮了一陣子,一會用這個速度,一會用那個速度,后來,就只用一個速度了。
是啊,常用的電器呀、交通工具類呀,除了主要功能,那些輔助功能雖然設置了很多,其實經常用到的又有幾種呢?
04.
后來我和丈夫個買了實用簡單的自行車,這時候的自行車已經不像小時候講究多結實,人們早已經不考慮什么大梁不大梁了,輕便好看才是首選。
記得丈夫買了一輛綠色自行車,我買了一輛黑紅色自行車,這兩輛自行車陪我們走過了很長的歲月,騎得也精心,每次都擦的干干凈凈,減輕去了很多步行之勞。
除了上班穿梭在上下班的路上,雙休日就騎著它們走遍大街小巷,光陰就這樣在自行車輪中緩緩駛過。
再后來,我的那輛自行車,蒙塵站在樓下,后來兒子學自行車派上了用場,24的,好上。
于是一個暑假,在我的陪同下,在兒子大呼小叫的興奮中,學會了騎自行車。
雖然學會了騎自行車,但他騎自行車的機會太少了,這倒讓他很想騎自行車,不過與我們小時候想騎自行車的心情已經不一樣了。
我們那一代,騎自行車是向往、興奮,他們這一代呢?是玩,是運動、是休閑。
以后,自行車逐漸退出了快節奏的生活,逐漸被其它交通工具代替,但那些曾經在時間里行駛過的自行車以及由它們記載的一幅幅生活片段,卻駛不出腦海,成了歲月中的不可忘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