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意識到:全員所有制會導致漁船的經濟價值蕩然無存時,會反思這一制度,尋求改革。人們希望保留集體所有制和私有制的優點,既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又保證公平。于是,大家選拔、培養德才兼備的人管理漁船,這艘漁船就從全員所有制變為“政府所有制”。
一、可以預測的上船人數
在以下情況下,有多少人可以上船,是可以預測的:
- 集體所有制下:船上的人盯住平均產量,要求自己的收益不下降,一旦超過這個平衡點,收益就下降,只讓三個人上船;
- 私有制下:船主盯著邊際收入和邊際成本,確保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漁船經濟價值最大,最多5個人上船;
- 全員所有制下:每個人都可以上船,人們盯住的仍然是平均產量,船上的平均產量要與在岸上打魚的數量相等,人們才會上船,否則就放棄上船,最多8個人上船。
以上3個制度,目標單一,上船的人數可預測,答案確定,都有一個“均衡點”。
- 集體所有制:平均收益不下降
- 私有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
- 全員所有制:船上的平均收益不比岸上的低
二、政府所有制下,無法預測上船人數
政府所有制下,目標多元:
- 平均產量不下降?
- 平均產量不低于岸上收入?
- 邊際產量=邊際成本?
- 就業率?
- 打魚以外的其他目標?
- 出海游玩?
- ……
政府官員希望達到最大化的指標不確定。
阿爾欽對前面三種所有制進行了細致分析,但對政府所有制,他說:
“不知道,不能預測,我不知道政府官員到底想要最大化什么東西。”
私人的目標簡單、明了、直接,現實生活中,社會里的人們目標是多元化的,這恰恰是政府存在的理由。政府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平衡?不知道。無法確定各個目標之間的組合與權重是什么。
- 商業銀行:盈利是目的,很明確
- 國有銀行:目標多元,無法確定到底追求哪個
- 賺錢
- 睦鄰友好
- 扶貧
- 地區和諧
- ……
課后思考
現實生活中,四種所有制并存,各有優劣,沒有一個完全取代哪一個之說。原因是什么?
——在相對微觀的環境里,人們的有些目標是明確的、單一的,根據這個目標,人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采用最適宜的所有制。各個微觀環境不同、人們的單一目標不同,就會設計和選擇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各種微觀的群體匯聚成社會,形成相對宏觀的環境,這個時候,如何協調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就需要政府。所以,四種所有制,沒有絕對的優劣,要看環境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