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志軍是從基層報道組寫稿寫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他當(dāng)過邯鄲電臺臺長、總編,現(xiàn)任邯鄲記協(xié)主席,出過多部新聞專著,成就輝煌,在邯鄲、省、國家新聞界很有名氣。他看了我寫的小文《露水棗》寫了一段評論,深感榮幸。
? ? ? ? 評論原文:? ? “棗”這篇短文寫的有點意思。字不多,但傳遞的信息不少。從農(nóng)諺到打棗、吃棗的知識;從兒時的記憶、聽爺爺說,反映出“爺孫”間的情感和對老人的思念;退下來鄉(xiāng)村休閑的 悠哉心情和“打一個少一個”的“深秋”心境形成鮮明對比,躍然紙上。“打一桿少一個”形象寫照了“過一年少一年”自然規(guī)律。但更讓進入“深秋”的中老年人,珍惜并享受“深秋”的風(fēng)景。)
露水棗
? ? 過去有句老農(nóng)諺: “七月十五紅棗,八月十五穿棉襖”,是說七月十五棗就成熟了,八月十五天氣就涼了。棗的成熟期長一些,從開始著色到紅透,前前后后可有一個多月。開花坐果晚一些的棗,能頂?shù)剿担數(shù)铰淙~的時候。
? ? 我家院里有棵百年老棗樹,至今還枝繁葉茂,能結(jié)不少棗。我對露水棗的最早記憶,還是小時候爺爺對我說的。記得每年打棗的時候,爺爺都會說:“不要打的恁干凈,留著吃露水棗”。
? ? 好吃的露水棗,要到了中秋以后,天涼了,晝夜溫差大了,樹上的棗也完全熟透了,早晨起來,拿個長長的竹竿扒勾,摘下帶著露水、黑紫透紅的大棗咬一口,又脆又甜, 真像爺爺說的: “能舍王母娘娘的大蟠桃,不舍秋天的露水棗”。
? ? 過去人們種棗樹,不說品種,也不管理,只知道打棗的時候,有棗沒棗打三竿,這是先人們的老經(jīng)驗。就是不管樹上棗多、棗少,用打棗竿使勁兒敲、使勁兒打,不要怕把樹枝打折了,打斷老枝,來年再生新芽。打得越狠,來年結(jié)棗越多。
? ? 又是一年中秋到,我家的老棗樹上還掛著不少“黑紫老干”。住在家里,我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摘一把露水棗,慢慢嚼、慢慢嘗。
? ? 天氣漸漸變涼,帶著露水珠的大紅棗更脆、更甜。可惜,摘一個少一個,到了深秋,還能有幸吃上脆生生的露水棗,那才是吃稀罕兒!
? ? ? ? ? ? ? ? ? ? ? ? ?
2017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