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晨讀之書籍推薦:《落差:如何化解我們內心的失望》【法】米歇爾.勒朱瓦耶
這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目不暇接,每個人都有著莫名的緊迫感。
剛畢業的我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眼高手低的大學生常見就業問題,好的工作要求高達不上,要我的工作薪資低的讓我覺得自己白讀了大學。等工作后又有了更多的焦慮,不想被兩點一線的生活沖淡斗志,不想平庸的生活,所以我把每一天都安排的很滿為的是讓自己生活的更加充實,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提升利用好所有碎片時間學習。
因此在不久前我給自己定了100天計劃:早上學習30分鐘英語,看30分鐘書籍。工作中完成每一份工作,中午休息時閱讀專業書;晚飯后完成每日晨讀并寫好感悟,出去運動1小時,接著看專業書,并且在每一個空隙中和朋友微信交流或刷朋友圈。這些想法看似安排的都沒有錯,我也堅持了下來,但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察覺自己做事效率低下,回到家就想睡覺,看不進書、浪費時間,那時我充滿了壓力,因為這意味著目標無法完成,成為一紙空文,意味著我仍是個loser,做不到別人能完成的事,我改變不了我的現狀、我離財務自由的目標越來越遠。低落的情緒壓得我幾乎喘不過氣來。
我在這時候意識到:
“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敵人”。
為什么我們總認為忙碌代表收獲,實際上忙卻收獲甚少?
為什么我們每日努力學習新知識卻仍然到用的時候感覺自己腦中一片空白?
為什么我們用盡方法但工作效率仍無法提升?
歸根到底:我們陷入“盲目追求更多”的境地。而《精要主義》中給出了答案:出路就是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
但我們該如何破除這種焦慮帶來的心魔呢?今日晨讀中提到了三大解鎖秘訣。
Slow the pace of your life and give yourself some time for meditating .
放慢生活的腳步,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
1.放慢思考
智能手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可能,通過手機可以隨時隨地完成工作、學習、情感交流、購物和娛樂。但如果隨時在線會讓我們的大腦超載,在我們有意無意地放縱下,剝奪我們的休息時間,進而導致我們產生決策疲勞,降低創新能力。快節奏思考更容易讓人產生焦慮和抑郁,讓大腦慢下來。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大腦,讓它慢下來。
001每天閉目養神幾分鐘,暫時杜絕外界刺激,只專注自己的呼吸;
002看書時逐句閱讀,甚至可以放慢語速讀給別人聽;
003把原本15分鐘的步行路程,花20分鐘走完;
004最好每周抽出幾個小時,讓自己遠離手機和電腦,遠離新聞等時效性較強的信息。
請記住你不是太陽,地球離開你依舊轉動,短暫的離線是為了更好的投入和以旁觀者的視角統觀全局。
2.深度想象
當我們情緒低落時,嘗試想象自己曾經幸福的時刻,畫面越清晰越好,最好能想到各種細節:顏色、氣味、聲音、對話、表情等。
3.連通左右
左腦負責理性、運動、邏輯、細節,右腦負責情感、創造、視覺、整體,兩腦應均衡使用。
長期沉浸于一件事容易讓人沮喪、抑郁,定時改變活動,完成不同的任務,哪怕是發一會呆、小憩一會兒,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在活躍另一部分大腦,讓心情舒暢。
但要注意的是此處完成不同的任務并不是指多任務并行,多任務并行似乎能幫助我們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開車打電話,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危險性。多任務并行會使不同領域的任務相互抵觸或排斥,且大腦也無法及時儲存信息,導致處理任務效率低下或重復勞動。
而要解決此問題,不妨通過以下步驟:
001確認任務的輕重緩急并依次處理;
002將同類別的任務歸類并批量處理;
003盡量單一的處理任務,減少多任務并行和任務切換次數;
004最好盡量在每個任務之間增加單純的休息時間。
而此處的連通左右想必是更注重增加單純的休息時間,并不是浪費,而是為了之后的投入。
貪心和完美主義會讓人失去對事物的專注與耐心。我們無法改變環境時,不如嘗試改變自己,換一種心情去適應環境。在調整好心態之后,一次做好一件事,把事情完成而不是完美反而會給生活帶來更多樂趣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