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前是個庸人,30歲之后脫胎換骨…跟著學習如何寫日記
1.首先,要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日記要用恭楷(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都要細細地過一遍,
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對,哪句話說得不對,“痛自警醒”,記載下來,深刻反省)來寫,
因為這樣反映一種誠敬的心態。日記中規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2.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
幾就是細節,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通過每一個細節來改變自己,而不是在細節上輕輕滑過去。
一個細節上滑過,整個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寫日記時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動,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為,甚至要反思檢查自己大腦中轉過的每一個念頭。
既然自我完善,首先當然就要抓緊時間,不能再“閑游荒業”“閑談荒功”“溺情于奕”。
從十月二日起,曾國藩給自己規定了以下基本學習日程:
每日楷書寫日記,
每日讀史十頁,
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
這是必須完成的課程下限,除此之外,他還每日讀《易》,練習作文。
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曾國藩提高了學習效率。
他也通過這種方式,對自己的性格、脾氣進行反省。
①他在日記中把自己跟鄭小珊打架這件事記述了一遍,然后進行分析,這件事雖然兩個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導說,改過要從自己做起,而且改過要從速,意識到了馬上就要改。
所以他撂下筆,馬上就去向鄭小珊賠罪。鄭小珊也很感動,本來是倆人都有錯,結果曾國藩主動道歉,于是兩個人把酒言歡,盡釋前嫌。
②對于自己最愛犯的“言不由衷”“虛偽”“浮夸”,他在日記中也是高度警惕。
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謂巧令,孟子之所謂,其我之謂乎?……試思此求悅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說,
動不動就隨口夸人,這正是孔子所說的“巧令”,是小人行徑。
曾國藩反思,評論人夸獎人要慎重,這樣人家才會拿自己的話當回事。
“我誠能言必忠信,不欺人,
不妄語,積久人自知之。
不贊,人亦不怪。
茍有試而譽人,人且引以為重。
若日日譽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欺人自欺,滅忠信,
喪廉恥,皆在于此,切戒切戒!”
所以每次與人聊天后,他都要在日記中寫下聊了哪些內容,一犯“虛偽”之病就自我痛責,絕不輕輕放過。
至于戒“色”,他也動用了大量心理能量。
一旦自己動了色心,多看了哪個美婦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記下來,痛切自責一番。
不但多看他人妻妾不能容忍,甚至對于自己的夫妻恩愛,曾國藩也戰戰兢兢。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對“欲望”,特別是對“色”的恐懼是一個特別的底色。
中國人普遍認為,縱欲,特別是沉溺于“色”,是斫伐根本的危險之舉。
曾國藩身體一直不太好,所以認為自己有必要厲行節欲。
因此對于夫妻恩他也要求自己能省則省,能免就免。他下定決心“日日自苦”,通過每日勤學苦思,把精力耗盡,
“如種樹然,斧斤縱尋之后,牛羊無從而牧之;
如爇燈然,膏油欲盡之時,無使微風乘之”,
以求“不至佚而生淫”圣人標準實在是太超絕了。
它要求人每一分鐘都展開對自然本性的搏殺,那真是針針見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夠堅持下來非常艱難,但是曾國藩卻堅持下來了。
③為什么呢?因為倭仁給了曾國藩一個很好的建議。
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日記拿去讓朋友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個人做點評,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所以今天我們看影印出版的曾國藩的日記,有些地方就有朋友比如倭仁的批語。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曾國藩日記中說:“申正,赴何子貞飲約。座間太隨和,絕無嚴肅之意。酒后,觀人圍棋,幾欲攘臂代謀,屢懲屢忘,直不是人!”邊上有倭仁的批語:“我輩既知此學,便須努力向前,完養精神,將一切閑思維、閑應酬、閑言語掃除凈盡,專心一意,鉆進里面,安身立命,務要另換一個人出來,方是功夫進步,愿共勉之!”
3.曾國藩為什么把日記給朋友看呢?
因為外力遠遠大于內力。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極限的,自己監督自己都是有盲點的,不容易做到徹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過自己的朋友、老師監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隨它自己生長,可能長得彎彎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種在竹林里頭,周圍都是長得筆直的竹子,和它們一起爭陽光,它本身也就長直了。
所以曾國藩說這就是“師友夾持”。曾國藩把日記給朋友們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為坦誠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讓大家一起監督,這樣他就不好意思偷懶了。
曾國藩把這個習慣堅持了一生后來離開北京,在外帶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記定期抄寫,送回老家,給兄弟子侄們看。
一是為他們做一個榜樣,再一個是讓他們監督自己。
就這樣,通過記日記這種方式,曾國藩的氣質、習慣一天天地發生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