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這種傳記書閱讀,已經許久以前,因在微信群看見書友推薦,描述了大概內容感覺還不錯便對其產生了興趣,經過四天晚上的閱讀終于讀完了,記錄下。
曾國藩一生的經歷是令人敬佩的,前面他輝煌的時刻就不一一贅述了,就從他開始走入低谷時講起吧。
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被解除兵權后,他的那些宿敵一個個喜形于色,大罵曾國藩是假道學、假忠義。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更讓曾國藩痛苦的是,此際正當太平軍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曾國藩要眼睜睜地看著建立功勛的良機溜走了。
他這回有點挺不住了,舉動大異常態,整日生悶氣,動不動就罵人。在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曾國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為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面對官場同僚,他確實常以圣賢自命,覺得別人都是小人。
曾國藩在家中致信各位好友,請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自己總結經驗教訓。
曾國藩閱讀好友來信,反復回憶既往,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點: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干、一味剛強。
曾國藩終于認識到,行事過于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
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被解除兵權,當然是人生大禍。然而禍是福之基,在災禍中不能自暴自棄,應該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四大缺點:
偏激,好名,也就是過于重視獲得好名聲;
喜歡公開批評談論別人的過惡;
做事有始無終;
待人接物過于怠慢。
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條:
做事平心靜氣,更多地考慮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場想問題;
更多地揄揚他人,表揚他人的長處;
做事有始有終,越到后來越慎重;
接人待物要更誠更敬。
曾國藩在這里把家居的兩年稱為“大悔大悟”之年,經過一年多的鄉居,曾國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天京內訌后,太平天國并沒有如咸豐預想那樣迅速崩潰。在胡林翼的多次奏請之下,咸豐帝令曾國藩重新出山,辦理浙江軍務。
這次出山,曾國藩的朋友們驚訝地發現,曾國藩變了,變得他們幾乎不認識了。
第一,他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啟程前,曾國藩首先以非常謙恭的語氣給各軍將領、各地大吏每人致信一封,到了長沙后,他先拜遍大小衙門,連小小的長沙縣衙他也親自造訪。
原來對那些無用的官樣文章,他不理不睬,現在則每信必復。
此前,他對人總是持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態。現在,他努力包容他人,設身處地地體諒他們的難處,交往時極盡拉攏撫慰之能事
第二,他對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諱,而是學會了打太極拳,不再事事硬頂。
第三,他不再慎于保舉,不但自己勇于保舉,甚至鼓勵部下不要有太多顧慮而放手保舉。
就這樣,曾國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變法”。待人接物,前后勢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