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艾蕓 ?
放學后的一天,當一個大城市里的孩子正在為辛苦學習各類興趣班而抱怨時,一個縣城的孩子正在自主完成自己的作業,而一個偏僻山村的孩子,也許正在仰望星空祈求獲得一本書......
同樣一個生命只因出生家境、環境的不同,所習所長亦不同,日后的人生軌跡及發展也就天壤之別了。
先賢們告訴我們,人人生而平等。而真正的平等在哪里?平等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又能為平等帶來多大的意義呢?
我們要的平等?
平等是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很難有一個標準化定義。但我們好似深深地明白不平等是什么。
小時候,有的人不需努力學習照樣上好學校,因為,有個有錢的爹;有的人必須寒窗十年方可能進入一個不錯的中學。成年后,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過五關斬六將,終于謀得一個心儀的工作機會,可到手的崗位,莫名的給了一個官二代;縮衣節食艱辛積攢多年,眼看購房首付攢齊了,可房價再次蹭蹭上漲,你又一次與房奴擦肩而過;你與某部門簽訂的合約,突然間就單方面變得無效了......所有這些事情面前,你以何種姿態來面對?而如果將位置對調,你又會以何種姿態面對?
無處不在的不平等,固然讓人痛心,但,止于這種不平等更讓人痛心:
平等的口號,我們喊了幾千年,從“天下大同”到民主、自由并列,但直至今日,平等似乎仍停留在均貧富的階段,我們的視線停留在財富、金錢以及名利上,我們過多專注在對成功的獎勵上,而對于人格、自由乃至權利的平等,以及思想的貧富、獲得成功的過程,我們都關注得太少。我們給平等附加了太多外在的物質條件,自覺無意識的讓這些外在條件成為評判能否與對方平等的標準,一旦自己占據了有力位置,那些曾經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平等,仍會變本加厲的轉移下去。
這是我們要的平等嗎?
平等是什么?
弟子問師傅:“眾生平等到底指的是什么?”師傅將弟子領到寺后的水塘,用手指著水塘里的魚蝦說:“看罷,這便是眾生平等。”
弟子道:“這池中魚蝦,有大,有小,有先生,有后生,這,怎么能算平等呢?”
師傅道:“這池中魚蝦繁多,可是無論大小,從生到死,他們所受用的水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平等。”
是的,平等不是物質上的均等,平等是給每一個人機會,這機會的均等不是使用特權,不是區別對待,是人人都可以靠自己獲得自己想要的,是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與角色。
白巖松在《白說》中回憶道:他最初做《東方之子》的時候,收到一個非常簡單的訓練,但遺憾的是,直到現在也不是所有媒體都已經做得很好的一件事——不允許主持人叫被采訪者“老師”。
最初他不能理解,后來理解了。
他告訴我們,主持人是替觀眾去采訪,如果你把每一個被采訪者都稱為老師,就等于把這種稱謂強加給了千千萬萬的受眾,這是不公平的。而不稱老師也并不代表不禮貌,真正的尊重是平等。
是的,尊重是人格的平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平等相待,不是仰視,更無須施舍。
時至今日,當我們行走在中國許多城市繁華路段時,我們仍然會碰上背著孩子的婦女抑或看似肢體有些殘缺的中年男子伸來乞討之手,眼神迷茫的望著你。
對此,我向來百分之百地拒絕,因為錢幫不了他們,只會害了他們,你的善行善意只會讓他們在乞憐的路上越行越遠!
但,正如白巖松所說,被人幫我不一定幸福,我幫助別人才是幸福。是的,給予比受予更幸福,人天生喜歡扮演施舍者的角色。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幫助他人讓社會的平等界限更廣一些呢?
我們可以擴大平等的定義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對贈與的金玉良言。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最多的還是某某企業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捐了多少錢,某某知名人士又捐助了幾個孩子多少錢.......
誠然,我們應該對于這些捐贈者投以敬佩的目光,畢竟他們比什么都不做的人士高尚了很多。然而,我想說,授魚易,授漁難。我們更期望更多授漁者,更期盼一份思想影響另一個靈魂的捐贈者,更渴求一個靈魂推動另一個靈魂前行的愛心者。
獵豹CEO傅盛日前談個人財富時談到,他認為,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知。
認知,是我們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過程,也是我們信息加工的過程,它是我們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其最核心的就是思維,也即思想。面對同樣一個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面,理解的層級,以及最終表達、行動的方向都有所不同,其結果和影響也就存在很大的差異。
臉譜創始人扎克伯格在哈佛2017畢業生典禮上說,一個國家不應該僅憑借GDP(國民生產總值)指標來衡量社會的進步,而應以每個人是否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和角色來評定。這存在的意義和自我角色定位是一個高階的認知層面的事物。
2017年全國兩會上,特勞特中國公司董事長鄧德隆認為: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激活了13億人的潛在生產力,國民的生產力得到大幅提升,接下來中國要下功夫調動13億人的心智資源,中國在全球就能獲得非常重要的地位。
打開人們的心智,這是發展中的中國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也是我們這一代人非常榮譽的一個機遇,正如扎克伯格所說“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擴大了平等的定義,這是這一代人的價值。”
改變源于身邊。甚至全球性的改變也是源自微小的事物——和我們一樣的人。在我們這一代,我們的努力能否擴大平等的定義,歸結于一點——你是否愿意開始,你是否愿意為創造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和角色而奉獻你的思想、時間與愛。
花一點時間,去幫助其他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值得去做的事。這不僅因為這樣做是正確的,更是因為當人們可以把夢想變為的現實時,我們每個人都會變得更加的美好。
平等遠不是是物質的均等、財富的均衡,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平等相待,是一種尊重、一種價值觀、是一種自由和權利,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人對人的一種態度 。而捐贈與慈善也不僅僅是物資、錢財的“硬慈善”贈與,現代社會的進步,人和人之間從不平等走向平等的過程,它更需要思想、智慧、陪伴以及愛等“軟慈善”的捐贈,它更需要一個思想影響一個靈魂、一個靈魂帶動另一個靈魂的躍動!
這是我的一個夢,也是千千萬萬人的夢,我們夢想:
因為你的存在,貧乏的土地不再有貧乏的思想;
因為你的存在,這個世界又多了一種新的可能;
因為你的存在,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價值與角色!
愿力量之源,保佑我們,幫助我們找到勇氣,讓每一個生命都成為一個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