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是“擁有”少于“需要”的一種感覺。我們常說物以稀為貴,但是何物為稀,對于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這里所說的稀缺,強調一種感覺。而感覺具有極大的主觀性。對于白天上班,晚上加班的程序員來說,時間就是稀缺之物;對于每日為房租水電費發愁的月光族來說,金錢就是稀缺之物;對于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的異鄉人來說,親密關系就是稀缺之物。因此,每個人都必然會體會到“稀缺的感覺”,無論是具象的金錢、食物,還是抽象的時間、感情,稀缺會幻化成各種模樣隱藏在你我周圍。稀缺不是窮人的專利,稀缺思維也不是針對窮人,實際上,無論哪個階層,都無法避免會陷入某種稀缺。
然而稀缺就一定不好嗎?我們不能單純從好與不好來斷定,它在一定范圍內有它的優勢,但是超出了范圍必定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稀缺之利: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受,每當截止日期之前,就拋開一切要完成工作,專注到可以忽略吃飯上廁所,效率之高令自己都驚奇;你或許也有這樣的體驗,當手里可支配的金錢所剩無幾時,最后的一塊錢甚至能掰成好幾半兒花,你深諳每一毛錢的價值,一分一厘也能發揮它的用處。這就是稀缺帶給我們的專注紅利。當時間、金錢或其他什么東西非常稀有時,這一東西的價值能夠被完全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利用效率。
稀缺之弊: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房租馬上要交了,工資還沒發,于是用信用卡先支付;十天之后信用卡又要還款,剛發到手的工資馬上就轉給了銀行,接下來又有別的支出,于是,你不停的拆西墻補東墻,想著從哪里還能挪用幾百塊錢補上這邊的漏洞。如此循環往復,你大部分時間和心力都用來琢磨騰挪之道,以至于分內的工作無法保質保量的完成。當然,以上是極端的例子,只要中間任何一環有所改善,也許你就不會陷入惡性循環的漩渦。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是莫名其妙的就陷入這樣的怪圈中了。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還在稀缺上,因為我們的大腦被稀缺所俘獲,產生了管窺心態。即由于當下的事情急需解決,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解決當下問題上,沒有多余的精力再去想更長遠的方式。好像是被圈入一根狹窄的管子里,只看得到管中的景象,忽視了周圍的一切。我們試想,明天就要交作業了,你今天晚上才發現沒有寫,怎么辦,當然是放下手頭的一切事物先完成明天要交的作業啊。當你做作業時,就像進入了眼中只有作業的管子,其他事物都被拋在腦后。比如你原本是想做出些創新的,可是時間緊迫。能夠做完就不錯了,還管得著什么質量上乘,內容新奇嗎?管窺心態使我們只盯著眼前的任務,發散思維被限制,長遠思考被截斷。
那么,稀缺有利有弊,如何把握呢?
對自己,凡事留有余閑,(余閑,就是我們在擁有豐富資源,不存在稀缺心態時的產物)因為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余閑。那么在計劃時主動留有余閑,就可以很好地跳出稀缺。當然,你應該注意到是“計劃時”,即使沒有詳細的計劃,在考慮某件事情時也務必在心里多想想,給該事件留一點余地。例如,你平時日用花銷是1000元,那么當工資發到手時,最好多留200以備不時之需。這多出來的200元,會讓你在遇到突發事件(朋友結婚,參加活動)時在心理上游刃有余。
對他人,制造稀缺感。比如你是一位教師,那么給學生布置任務時,務必注明截止日期,為了更好促進學生完成任務,在他們有能力完成的時間內再縮短一天。要知道,時間的緊迫能使得學生們高度關注該任務,并積極完成。很多商家就深諳此道,售樓小姐給我打電話時,措辭中總是帶有如下詞語“某號樓只有兩套了,優惠就到今天下午”。實際上,究竟還剩幾套我們并不清楚,對方所說也并非實情,但是這樣的說辭會給消費者明顯的緊迫感,如果你真的需要買房,也許電話結束就會光顧售樓處。要是想不被商家牽著鼻子走,最好的方法依舊是“余閑”,即不要等到迫切需要了才去買。提前打算,時間上的富足會為我們剩下很大一筆。
總結:稀缺會帶來專注紅利;也會誘發管窺心態。
利用稀缺的特點,可以有意的制造稀缺以獲利;或是提前規劃,留足余閑,跳出稀缺漩渦。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