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節奏如電石火花般迅猛,似乎永不間斷。
我們對廣度的熱愛超過了對深度的關注,只追熱點,不愿深度思考。
我們流連于事物的表象,作為吃過群眾,滿足淺嘗輒止的片刻歡愉。
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分秒必爭,卻吝于每天多花幾分鐘思考目標或方向。
韋恩穆勒在《安息日》中寫道:我們越是忙碌,越會高看自己,認為自己對他人來說不可或缺。我們無法陪伴親人朋友,不知疲倦,沒日沒夜,只管四處救火,不給自己留下喘息的時間。這就是現代社會的成功典型。 ????
《精力管理》提出了一條革命性理論,我們需要管理的是精力,而非時間。
時間永遠不夠用,再高效的時間管理也無法確保我們有足夠的精力處理每一件事。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才是高效表現的基礎。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消耗我們的精力,如果精力的多少、質量、集中程度和力度不恰當,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02
什么是精力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四個方面。例如泥今天參加一場長達4小時的會議,雖然會議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廢話,但是剛到下半場,你的注意力就急劇下降,連理解語句都變得非常困難。如果精力運用不恰當,一切事情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要做好精力管理,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幾個概念。
03
精力管理起源
精力管理的認知起始于對專業體育的案例研究。運動員是要求嚴苛的群體。他們并不滿足于激勵口號或者是漂亮的理論,他們需要可以量化,持久的解決方案。
專業運動員90%的時間都在訓練,為了在剩余的10%時間內取得結果。
他們的生活圍繞著增強、保持和恢復精力的主題,為短期的高強度競技做準備。
以實用為出發點,他們精確規劃的日常作息也為各方面的精力管理設定了嚴格的程序:吃飯睡覺、訓練休息,情緒控制,心理準備,保持專注,定期自查目標完成情況等。
然而大多數普通人從未接受類似的系統訓練,每天卻需要做到8~10小時的最佳表現。
04
精力管理的4個原則
原則一:全情投入需要調動四種獨立且相關聯的精力源: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
原則二:因為使用過度和使用不足都會削弱精力,必須不時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原則三:為了提高能力,我們必須突破自己的慣常極限,模仿運動員進行系統訓練。
原則四:積極的精力儀式習慣,即細致具體的精力管理辦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現的訣竅。
管理精力的三個步驟:目標-事實-行動
第一步:明確目標,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并在生活和工作中構建切合實際的愿景。
第二步:面對現實,收集可靠的數據,只管的衡量自己當下的能力,找出阻礙的罪魁禍首。
第三步:行動,用實際行動縮小“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之間的差距。
05
高效表現有節湊,勞逸結合的平衡
人需要順應消耗與恢復的節奏,運動與休息的交替進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表現。“張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維持機能和保持健康的關鍵。
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精力的消耗與恢復。如何才能做好精力的管理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生命的節奏
自然本身存在規律的擺動,在活躍和休息之間有節奏、波浪形的交替。人類也有內在的節奏。我們是波動世界內的波動個體,節奏性存在我們的基因中。
大腦在清醒的狀態下,存在“活動-休息”的一個周期,這個周期為90~120分鐘,即次晝夜節律。
也就是當我們開始工作的90~120分鐘之后,身體開始渴望休息和恢復,并發出一陣信號,比如打哈欠、伸懶腰、壓力增大、注意力無法集中等。這就是精力不足,需要恢復的信號。
(2)利用碎片時間見縫插針的休息
學習短跑運動員,把生活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階段,既滿足生理需求,又符合自然規律。壓力和恢復的平衡在任何效能至上的領域中都意義非凡。
你必須控制好自己的節奏,留出時間休息,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我們也應該有限度的索取。
(3)24小時社會
這個世界歡迎工作和活力,卻無視恢復和休息。
我們越是忙碌,越會高看自己,認為自己對他人來說不可或缺。我們無法陪伴親人朋友,不知疲倦,沒日沒夜,只管四處救火,不給自己留下喘息的時間。這就是現代社會的成功典型。
我們必須學會自己停下,強迫自己在固定的時間內離開跑道,停止處理信息,把工作目標轉向精力恢復。
然而狂熱不停的工作節奏實際上有可能令人上癮。我們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長時間運轉,會漸漸失去換擋減速的能力。當需求增多時,我們會本能的逼迫自己。慢慢地,我們開始抗拒本能幫助我們高效運作的事物——停頓、休息和自我恢復。
(4)超出極限與定期休整的平衡
我們培養情感、思維和意志能力的方法與體力相同,必須系統性的將自己置于超出關心常極限的壓力當中,并在過后得到充分恢復。
由此得到:
在練習精力管理的時候,我認為,跟時間管理是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通過時間的量化顯示,來判斷精力的消耗和補充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