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可以歷經歲月滄桑、跨越地域隔閡而成為經典,而讀書,則可以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穿越巨人的喧囂,感受到生命的靈光。”
相信每個經歷過此種讀書的人都會有些深刻感受,當你迷茫,當你頹廢,當你失落時,都只有一種解決辦法就是讀書。讀書會讓你豁然開朗,讓你內心更加釋然堅定。
1.
《越讀》作者畢淑敏,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2015.12.1).書中收錄多名知名作者,學者、資深編輯、書評人的作品,從這一本書可以聽到他們暢談讀書之美、讀書之趣、讀書之法。
2.
《越讀》中收錄都是他們自我心靈剖析之作,雖然最初讀書初衷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對讀書之后感悟和震撼都是一樣的。就像畢淑敏說由讀而寫,則寫而讀列多的書,是一個散射溫暖光芒的圓形力道,它旋轉的引力召喚著我們,每個時刻敞開著,接納熱愛者的從容切入。
書中雖然都是各位收錄人的書的感悟,但是這些感悟中也從為什么要讀書,怎么讀書,讀什么書,讀那一類書都有涉及到,但卻不像現在的干貨類文章,直接列出一、二、三你該如何做,如果你怎么做就會收到什么收獲。
《越讀》中不僅有這本書的感悟,也有是對作者的觸動,也有是這本書的故事如何感動人。這本書就像一個書評的大雜燴。每一篇都是一篇書評。曾經我看鼴鼠的土豆說一篇書評要寫6000-8000,當時都驚訝了,這一篇書評還是一篇論文,但是讀了越讀,才發現這并沒有什么不可能。
其中有很多書我都沒有看過,有些書曾經看過,但是被我歸于不喜歡或看不懂之類。
書中魯迅先生一句話“三十歲以前的人不太容易讀懂我的作品”有些書曾經看不懂,當你過了三十年再看,也許看懂了,或者與之前感情悟不盡相同,因為讀書年經,時代,心境不現,對的感受也不再相同。
所以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充分擴大自己閱讀的廣度,當有一天你的閱歷心境達到時,你的閱讀深度才會隨之改變。
截止今天,還差13天就100天,我已經讀了28本書,這中間我也會有疑惑?我讀書真的有用嗎?真的由讀而寫了嗎?
《越讀》中周東江的“讀書何用”回答了我:“讀一本書不能管一輩子,甚至一天也了,能對你有多大收益也不知道,只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只有少數合聽知識被無形中,大部分則被遺忘(排泄)。因此,你需要一個過程:不停地享受閱讀快感,不停地汲取養分,不停地滋養靈魂。最重要的,讓你的思維在金字塔自由自在的不停攀爬,這,就夠了。”
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不停的去讀,先增加閱讀的廣度。
這里面還給你講了讀書方法,依次列出必讀、可讀、可讀可不讀的書名,定出相應的計劃。并及時檢查自己的執行情況。只有堅持和方法共同做下去,可能收獲到書中的自由。
王小波也說過:一個人僅有此生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而這詩意的世界就需要我們去書中尋找。
本書推薦給學習書評的人。和書中書評一比,感覺自己寫的書評就像一本書的兩句廣告語,還不是那種高收視的廣告語。值得深讀,并研究一下,別人的書評寫作。(但是書中很多深奧的書都沒看過,而且是那種自我感覺不會感興趣的書,所以自我讀起來很枯燥,只能好好研究一下他是怎么評論這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