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就不喜歡讀書的人,求求你們放過地鐵吧

旅行是有意義的,因為可以拍照發朋友圈;戀愛是有意義的,因為可以發牽手圖虐狗;看電影是有意義的,因為可以增進感情;讀書是沒意義的,因為這種事好像只能一個人做……好像也不能這么說。

有話好好說,能不能先放過地鐵?

2016年1月17日,一群少年占領了地鐵!他們在北京地鐵西直門站上車,在五道口站時他們紛紛拿出一本書閱讀,僅僅過了24分鐘,他們便散了,當然事后沒忘拍照留念這一偉大的讀書行動。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我們要從兩個方面看待這次“地鐵裝逼讀書”事件,從新聞效應上,現在我還能記掛著這件事,可見很成功。但從發起者的愿景的角度看,倡導大家讀書,因為影響力有限,作秀成分太濃,這事并不怎么成功。

歷史的車輪呼啦啦地又轉了十個月,“地鐵裝逼讀書”未能完成的歷史大業,交接給了新世相的手中,當然,還是沒能放過地鐵(交通工具)。

丟書才是正經事

今天早晨,一條“丟書大作戰”的新世相鏈接開始廣泛流傳,當然也上了微博熱搜榜,參襲俺家女神艾瑪-沃森在倫敦丟書,世相君也以閱讀之名,拍了一組很文藝范的圖片,找了一群明星開始了“丟書大作戰”,看這名字都是要寫入歷史書的節奏,沒想到我又見證了歷史。

艾瑪ins截圖

奇怪的是,為什么他們都放不過地鐵呢?北上廣那擁擠的地鐵真的適合翻閱書籍嗎?我心里陰暗地想,對于很多生活在城市叢林里不讀書的年輕人來說,除了坐地鐵來來回回的路上,看書就不能再讓別人看到了呢!不能裝逼看它作甚!策劃者準確地抓住了G點呢!

但另一個相對善良的我反駁說:活動策劃者,只是想讓大家珍惜所有空閑時間讀書。坐地鐵的時間,怎么能放過?

一個中立的我,這時說:大概是地鐵以及類似的交通工具,是一個焦慮眾生相的集中展示地。

活動策劃者都以一副天真衛道士的樣子,做著一個極端虛無假設:“這時代沒人讀書”、“地鐵里都是聊天玩游戲的”,無視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他們似乎也從來不知道讀書真的不是一個可以秀出來的姿態,也不知道在地鐵里帶幾本書多么不方便,更看不到有人在通過屏讀閱讀。天真的假設必須奔向一個極為不現實的作秀姿態:翻開紙質書認真地讀一本書才行。

這個焦慮遍地的中國,這種行動似乎想讓人相信這個世界還留給了世人喘息的機會,這個世界還應該有某種強加出來的詩意。

所以他們必須在公開的場合展開,以一種極端的姿態展現到新聞頭條。

當你們說著讀書時,到底是在說什么?

這里我也不能一廂情愿地以為策劃者的真的希望能帶動更多人讀書的初心有一定虛假的成分存在。“丟書大作戰”究竟有沒有引領閱讀風氣的可能?

這時我舉一反三地想到另外兩件事,發現它們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以讀書之名,卻“功夫在詩外".

去年,微信公眾號“烏托邦地圖集”的作者康夏表示自己要出國了,1741本書帶不走,遂以均價20一本的價格出售,但買書者不可挑書,由康夏自己選擇發給對方什么書。于是康夏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就收到3100多筆總計20萬的匯款。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很快有人在微博上曬出自己收到的書,尷尬的是,不少人收到了同一本書。質疑聲越來越多時,康夏不得不承認自己之后又買進了6000本便宜書發給讀者。一次那么“文藝青年”的事就變成了“一地雞毛”。

康夏賣書的核心當然也不是讀書,不然讀者不會連自己不能挑書這樣的無理條件都能接受。

是的,康夏這一段,是我無恥地引用了2016年10月19的自己寫的一篇文章的一些段落,在這篇文章里,我說了另外一件事。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有著多個一模一樣的賬號的“前書店主人”疑似謊稱書店倒閉,發布了多條情懷系的清倉鏈接,被文藝青年鼎力支持,下單紛紛,但經細心調查,這家微店其實是以并不低廉的價格販賣垃圾滯銷書。由此可見,讀書也不是這事的核心,而是很多人要寄托某種有關情懷的東西。

這種種奇葩讀書秀還給我這樣一個印象: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根本不會參與到這種活動中來。

參與者都像是不怎么讀書的人,什么書都能接受,他們買入了垃圾滯銷書,讓康夏隨便發幾本書即可,在新世相的活動里,更是隨機性地撿書讀了,而且看樣子都是常見的暢銷書。至于為什么他們如此熱衷于此類的盲目閱讀,大概也就和暴發戶特別喜歡收藏庸俗的藝術品是一個道理。

此時,已然心平氣和的我已經明白了 “丟”、明星才是這次活動的核心,同樣不是讀書,這當然不是需要文化盜火者的時代,書價已經不能更便宜,圖書館等場所都提供著相對完善的借閱服務,這些散亂到交通工具里的暢銷書,無非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情懷寄托處。拍照,發微博,讀書從未顯得如此膚淺和表面。

而這些丟下的書,如果沒有被按照新世相要求的方式參與漂流,而是被廢棄,被大媽收回家墊桌子,價值就更低了。

有個調查新聞,幾乎每年出來都能起到駭人聽聞的效果,盡管這么多年過去了,這篇新聞的標題、措辭似乎都沒怎么變過,那就是“韓國日本遠超中國人均閱讀量調查”。

圖片發自簡書App

究竟是怎么調查的不得而知,反正我這么愛讀書也沒被人調查過,說來令人感傷。這些調查數字成為了所有讀書活動的堅實的證據基礎,什么共讀群打卡,讀書漂流,無一例外有著類似的宣傳口徑:沒人讀書的年代,和書來個約會。

所有的這些關于讀書的活動,對參與者都很有意義,但這種意義不是通過真正讀書這個動作得來的,而是參與活動本身帶來的。

如果你讀書需要倡導,那不讀也罷

因為讀了,也解決不了你的問題

中國人不喜歡的讀書的問題,絕不是倡導可以解決的,大多數人在義務教育階段都被灌輸了一個牢固的認知:讀書是一件苦差事,學校教育將狹隘功利的讀書觀念和廣義上的讀書完全割裂開來。沖破這個認知的人,自己會尋找書籍提升自己,而更多人的則是把手在放在封面上不停地問自己讀書有什么用?不知道自己要讀什么,沒有私人的閱讀,只能跟著暢銷榜一起搖擺。而國民閱讀量調查本身就暴露著一種粗暴的內在邏輯:讀書多的國家就發達進步。結果只是人們拿起暢銷小品文,抒發虛假的理想主義,加深著對閱讀的誤解。

讀書,只能是一件私人的事,喜歡讀書的人,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激勵。

被暗暗認同的功利價值觀、文化圈糟糕的品味,和種種已然脫離讀書本身的讀書活動,無非都在加深著對讀書的誤解,淪為一次次對閱讀侮辱的作秀。

如果你真的覺得這時代沒救了,你大可以用手機閱讀,獲得自己的收獲,而不必擔心別人會認為你在聊天;也真的不用你辛苦到在地鐵上坐過站式地讀一本書給別人看,回家少看一集劇可能也就足夠了。

你相信讀書有用,就請從真正的讀書開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