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節課,我要給大家講得是“能力三核”,這是一個講能力的傳統模型,從前,我們常常會從重要程度上給學生這樣的排序:最易得的是知識,然后是技能,最難的是才干。
不過我要問,真的是這樣嗎?
知識變重要了,得到知識的方法變簡單了
知識,已經發展到無與倫比重要的位置。
如果說2016年有什么標志意義,我想說,它是網絡課程學習元年,身邊一票人從開始接觸網課,到花錢給自己屯一堆聽都聽不過來的網課,只用了不到一年。
如果你說,我從來沒有在網上關注過任何一個人的課程,我只能跟你說,你OUT了。
去年,我還在帶著大家學習怎么選擇合適自己的網課,今年,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面對“屯課”一族的知識焦慮,我該怎么辦?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將來都是要當物理老師的,以前,你只能在初中學初中物理,在高中學高中物理,然后頂多再請個家教或上個補習班,現在呢?你在“喜馬拉雅”上一搜,出來一堆教物理的,各個教的比你有意思,還直接講量子物理。你說我不想聽,我想看真人,那你在“跟誰學”一搜,方圓一公里內,一堆名師等著教你,還是專屬一對一服務,那你能保證以后中學教師這個職業,不被替代嗎?
以這樣的思想推論,你怎么知道你學不好經濟學,你怎么知道你學不好心理學,就看你想學不想學!
學習越來越變成一個跨界化的行為。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很多人干得活不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么專業,反正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我們給這樣的人一個專屬稱謂,叫做“知道分子”,他們凡事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一些。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就像你在物理學院、而他在數信學院,在高校里,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可普通老百姓的想法其實是這樣的:我能不能用業余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干經濟學,我就想了解一下。
技術的快速發展,把老百姓茶余飯后的奢望變成了現實。
我手機主頁有一個APP叫“得到”,我今年已經從上面買了兩節課了。“得到”上有一節課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是北京大學薛兆豐教授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 10 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別怕你聽不懂,因為薛老師錄課的時候,他們會讓一個姑娘坐在他對面,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游,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么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發現了嗎?這個時代的人的很多學習是這樣完成的,如果你只懂物理,只能當個中學物理老師,這真的很可怕!
現代人的知識焦慮
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也有社會地位,有社會閱歷,為什么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他們不知道了嘛。不說受騙,只說生存,如果你是一個不會玩微信的老人,你的朋友圈勢必會縮小,因為你不知道別人的生活發生了什么啊!老人一般都是比較八卦的;其實他們一定是想知道更多的;如果你是一個不會網購的老人,你生活所花的成本一定高過別人,換句話說,一定金錢換來的物質滿足感減少了,老人一般都是比較節儉的。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比如曬美食,要求我們會使用高級的圖片處理工具,比如去旅游,要求我們會寫水平比較高的攻略;比如自己動手做個家具,可能要我們會設計……你說這些東西有用嗎?沒什么大用,可是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體驗這個過程,這就是這個時代,這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沒有知識你哪來什么體驗,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么多書,那么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
那么,該怎么解決知識焦慮這個問題呢?
我有這樣一個邏輯,叫做“識人——做事——目標——體系”學習法。
第一個關鍵詞“識人”。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于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信息網絡,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里面,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與其去浩如煙海的圖書館去碰,不如找個牛人去問,他們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如果你想做電商,有一種方法是跟馬云聊聊,還有一種方法是系統學習“電子商務專業”,你會選哪個?
第二個關鍵詞“做事”。
了解了某領域的知識,夠嗎?當然不夠,就像你知道了騎自行車的技術和會騎自行車,離得還很遠。
所以,不如把所學把上運用到做事上,去操作,去碰壁,去揣摩,當你忘記自行車技術,轉而關注周邊的風景的時候,你才算是真正會騎自行車。
第三個關鍵詞“目標”。
在《槽邊往事》里,和菜頭說了這么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干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干什么?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后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第四個關鍵詞“體系”。
一個個的目標,像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朵花,你必須會選擇、會配色,才能組成一束漂亮的花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體系”
我講生涯規劃課8年了,直到有一天,突然找到了“行動力”這個概念,突然就覺得通了,從匹配論到適應論再到建構論,那都是理論,理論背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積極行動”,習慣養成、知識管理、時間管理……這些碎片知識也自然連成了線,新的課程體系,就這樣誕生了。
我自己的寫作和閱讀,也自然和這樣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