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由愛德華茲威克執導的《激情歲月》中,飾演劇中二兒子特里斯坦的布拉德布皮特留著一頭金色的長發,在一望無垠的草地上,縱身躍上馬背,一點點消失在原野的深處,如此激情洋溢的一幕深深吸引著我的目光。在遼闊的大草原,有許多奇妙的生命、有美麗的夜空、也有令人驚奇的大自然景象,它的美與神奇會令人對它流連忘返。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這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一段,描寫的是在蒼茫廣大的草原上,一陣風吹過,野草低伏下去到處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有草原,一定就會有牧場和放牧牛羊群的牧民,牧民們的生活只有在電影電視中才能看到,卻沒有親身體驗過, 而李娟的《羊道-春牧場》給我們帶來了真實的牧場生活是什么樣兒的。
李娟,著名的散文女作家,是茅盾文學獎新人獎得主。1979年出生于新疆,出版散文集有《羊道》三部曲、《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九篇雪》、《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冬牧場》及數部繁體字版散文集。曾獲“人民文學獎”、“上海文學獎”、“花地文學獎”、“天山文藝獎”、“朱自清散文獎”等。2017年她將五年前出版的《羊道》三部曲(《春牧場》、《深山夏牧場》、《前山夏牧場》),在原版的基礎上經過重新審閱、修改、剔除之前文字與語法上的大量錯漏,重新梳理敘述上的混亂、毫無耐心與拖沓的節奏、贅復的情節,通過她的修改與調整于2017年7月份由中信出版集團負責再次出版發行,并以親筆信的形式作為再版的序言,同時傳遞著作者對10年前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扎克拜媽媽一家的思念之情。這就是拿在我手上的這本羊道三部曲之一的《春牧場》。
李娟是中國四個非常重要的作者之一,她的文字代表著獨有的地方特色。不同于其它的散文寫作家,她只是將生活變成了文字,她把自己經歷過的日子寫進了作品中,也將閱讀作品的讀者帶進了她的生活中。李娟曾在阿勒泰山區跟著媽媽、外婆有過一段與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生活經歷,這為她日后的創作帶來了獨有的素材,一個曾在大風大雨的土地上跋涉過的人,她帶給我們的是渾然天成、得天獨厚的真實生活體驗。她的文字帶給讀者一種純粹的感覺,既干凈又溫暖,既自然又真實;
牧場的生活是單調、重復毫無新意的;牧場的生活是那樣的簡樸、貧窮與艱難;但經過李娟的描繪,它卻變得富有極強的生命力,它生機勃勃的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羊群是如此的花哨與合諧;扛冰是如此的辛苦與有趣;她卻將看似流水賬的日常生活,寫出了感動與共鳴,她重視一切身邊的人事物。淺棕色羊媽媽幸福地哺乳一只黑白花的小羊羔;每天都在新鮮馕的光芒照耀下耐心地啃食著黯淡平凡的舊馕;在沒有氈房的情況下,七、八個人一起擠在僅僅兩米半寬的木榻中,卻是那么的熱鬧與幸福。
春牧場的所在地是光禿禿的戈壁丘陵地帶,一棵樹也不長,甚至一小叢灌木也沒有,燃料也只有牛糞干后可以用來取火,春牧場與冬牧場,在日子上寬裕許多,在溫度上暖和幾分,也省去了扛冰取水的工作,但仍是屬于緊巴巴的季節。在荒茫茫的大地戈壁,燒柴火煮飯是一件非常體面的事,從五里外爺爺家河邊折的柳條成了胡安和沙吾列的玩具。
通過作者李娟真誠樸實的文字表達方式,讓我們對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具體形象的了解。從李娟的文字中,我們看到了那名懂事乖巧、聰明善良、勇敢堅強的女孩子是如何在困難、艱苦的環境中,將日子過的幸福、充實與溫暖。她用鮮活生動的文字將原本無聊、單調的牧民生活寫活了、寫神了,雖然他們的生活承受著環境條件帶來的寒冷、饑餓、悲苦,但是他們樂觀、堅強、豁達、勇敢。21世紀的今天,盡管出行有汽車、火車、動車、高鐵與飛機,但那種在馬背上馳騁縱橫的感覺,卻只有大草原上的牧民才能享受到,也許會有人說他們是苦中作樂,但是我從李娟的文字中感覺到,他們非常享受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可以近距離的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活力。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陳二灰(來自豆瓣)
來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2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