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描述:
A說:我買的那只股票就是憑直覺買的,現在都快退市了。
B說:買股票我全憑直覺,而且事實證明我的直覺也非常準,比如我手上的買的“茅臺”。
C說:分析了這么多股票,發現盈利最好的卻是那支完全憑直覺買的股票。
D說:買股票,分析很重要,但直覺也很關鍵。
··· ···
以上四種說法都是關于直覺與股票投資關系的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比較片面,也不能說明憑直覺買股票的對錯。但這幾個場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 直覺在投資決策中起到的作用。
如果我們試圖去證明四種場景描述的對錯,其實只需要知道直覺是否靠譜就可以說明一切。所以,下面我們引入第二個問題:直覺靠譜嗎?
最近在看《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在書中的一些說法頗具代表性,在這里我整理了三點,來說明“直覺是否靠譜?”這個問題。
- 小數定律
- 均值回歸
- 基礎比率
第一:小數定律
小數定律是普遍性偏見的一種表現,即對事物的信任多于質疑。概念誰都會說,怎么讓人明白才是關鍵。所以,接著往下看。
來看三句話:
“在一次面向300名老年人的電話民意調查中,有60%的人支持總統。”
三家機構先后表示,已經開始布局A股票,大部分機構也開始關注這只股票。
“自從這個新總裁上任后,電影制片廠已經出了三部優秀的電影。”
從這三段話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三個結論:
- 老人們對總統很支持
- 大部分機構估計要開始購買A股票了
- 新總裁上任,電影廠就拍出了三部優秀電影
但這三個結論可信嗎?
先看前兩句話的關鍵詞:
300名老人、三家機構
請問:
300名老人 支持總統能說明 老人們 支持總統嗎?
三家機構能代表所有大部分機構嗎?
顯然,上面的問句是否定的,但我們卻總會不由自主的得出那樣的結論不是嗎?
再看第三句話的關鍵詞:
新總裁上任 和 三部優秀電影
請問: 新總裁上任 和 三部優秀電影 的拍攝有直接關系嗎?
顯然它們并不成直接關系,但當我們一定看到這樣的表述時,直覺往往不由自主的就會認為他們是有關系的。
這就像拋硬幣,如果連續五次都是正面,第六次出現反面的時候,直覺會不由自主的認為這跟前面的五次正面有關。但實際上,每次拋硬幣都是獨立事件,它與前面出現正面或者反面沒有任何關系。
這就像我們買股票,當我們看到或者聽到某只股票的利好消息,總會有購買的沖動,殊不知,這種沖動其實源于對利好消息的聯想,并不能說明這只股票潛力巨大。
再比如,當我們看某只股票持續上漲的K線圖,總會覺得它會繼續漲下去,殊不知每根K線的發生都是獨立事件,它并不能決定下一根K線的漲跌。
第二:均值回歸
《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曾在一次飛行教練訓練課程中提出,對良好表現的嘉獎比對錯誤的懲罰更有效時,一位飛行教練提出了質疑。
他說:“別告訴我嘉獎有用而懲罰沒用。因為很多飛行員在被他表揚之后普遍表現的很糟糕,而被他懲罰的反而進步很快。”
這個現象就是均值回歸的表現。下面我們用一幅圖來直觀的說明一下這個現象。
通過這幅圖,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
第一個:嘉獎是在表現超出平均水平的時候發生;而懲罰是在表現低于平均水平的時候才發生。被嘉獎后,飛行員多半表現的不如被嘉獎的那一次;被懲罰后,飛行員往往表現的都會超過被懲罰的那次。
第二個:無論是被嘉獎還是被懲罰,當飛行員表現非常好之后,隨之而來的會是表現一般;當飛行員表現極差之后,隨之而來的會是表現的提升。
這兩個信息要說明的就是表現的好壞是向 平均值回歸 的,這與是否被嘉獎或懲罰無關。下面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抑郁兒童喝了某種功能飲料,他們的情況在3個月內得到了很大改善。
這里提出一個疑問:喝功能飲料真的能使抑郁兒童的狀況發生改變嗎?我們再看另外一種說法。
抑郁兒童每天抱貓20分鐘,他們的情況在3個月內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從上面兩個例子來看,似乎 喝功能飲料 和 抱貓 都有利于改善情況。但這就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改善,飲料和抱貓對于抑郁情況改善根本原因在哪里?這個 無法被證實。
而另外一個測試結果則可以說明原因。抑郁兒童無論是否接受治療,都會表現出階段性的改善,即是否喝飲料、抱貓與抑郁的改善無關,而是 均值回歸在起作用 。
發現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拿來解釋股票市場的現象。沒有一只股票是只漲不跌,也沒有一只股票是只跌不漲,這背后可能與利好消息、機構買入、技術性阻力和支撐有關,但不可否認,這里面也有均值回歸的規律。
很多投資者并不愿承認這一點,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因果思維,很難理解超出因果思維以外的現象。書中有句話特別能體現 均值回歸 這一現象的重要意義:
回歸現象的意義不亞于發現萬有引力。
第三:基礎比率
關于基礎比率,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想讓直覺更準確,至少避開這兩個坑》有詳細講述過,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文章中提到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這里再說一下:
你在上班高峰期的地鐵里,看到一個讀科學雜志的人,問這個人是上班族的可能性大還是一位科學家的可能性大?
答案很明顯,一定是上班族的可能性大。因為大部分人的屬性決定了這個人是上班族的概率要比他是一個科學家大。
這個 基礎比率 的概念也可以放到股市中。即當大盤整體都在下跌時,我們一定很難找到或者很難相信某只股票能逆勢上行。當然也有人不信,但這種不信帶來的結果多半是折戟成沙,原因或許并不復雜,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他忽略了基礎比率的存在。
關于 “直覺是否靠譜?” 的三個原因已經說完,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
憑直覺買股票是否正確的關鍵點在于直覺本身是否靠譜? 。
我的觀點是:直覺本身并不靠譜。
為什么不靠譜?
理由有三個,分別是:小數定律 | 均值回歸 | 基礎比率。
在小數定律中,直覺常常會基于 極小的數據 或 難以辨別真偽的消息 來做決策,比如將K線上漲的獨立事件當作趨勢判斷的依據,或以股市中的小道消息進行股票買賣。
在均值回歸中,我們用兩個例子來證明 回歸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打破了直覺上的因果關系。這無疑會讓憑直覺交易股票的人感到驚訝,但這個規律確實存在,如果忽略這個規律,而獨信直覺上的因果,就會影響交易的最終結果。
關于基礎比率,因為直覺總是習慣 相信自己看到的 東西,比如地鐵上看科學雜志的人,就會聯想到科學家才看這類雜志,所以他是個科學家。
再比如,看到某只股票漲勢很兇,而且無論從技術面還是基本面上,都有理由支持它繼續上漲,于是大量買進。
而這些判斷多半是基于因果,基于直覺。但如果上述情的況背景是:那個看科學雜志的人在上班高峰期的地鐵里;那只漲勢很兇的股票所在的大盤正處在下行周期中。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直覺判斷中存在的 缺陷和不足,所以直覺并不靠譜,憑直覺買股票也不明智。
最后補充一句,本篇其實不光是想說直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想通過聊這個話題,讓一些股票投資者能覺察到自己在投資過程中可能會范的 直覺錯誤 。
參考書籍《思考,快與慢》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