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善于用直覺來做判斷,但很多時候直覺往往并不準確。
那為什么直覺會出問題?它錯在了哪里?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來說一說直覺判斷時很容易出現的兩個問題,它們分別是:
基礎比率忽視和信息質量誤判
字都認識,但放到一起可能就不一定知道它想說什么。所以,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不妨拿出10分鐘時間讀完下面的內容。
先來做一個測試:
李雷是某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問他研究生讀的可能是下列哪個專業?(注:李雷的挑選是在這所學校的研究生中隨機挑選的。)
1.工商管理
2.計算機工程
3.建筑工程
4.法學
5.社會科學
6.人文與教育
有人說條件太少,沒有什么依據怎么判斷?
好的,我現在再加入一個已知條件,即李雷讀研究生那年,這些專業的招生人數。
1.工商管理(招10人)
2.計算機工程(招2人)
3.建筑工程(招1人)
4.法學(招6人)
5.社會科學(招50人)
6.人文與教育(招60人)
這個時候有一個簡單且相對準確的判斷就出來了:哪個專業招的人多,他就越有可能讀哪個專業。
這就像你在上班高峰期的地鐵里,看到一個讀科學雜志的人,問這個人是上班族的可能性大還是一位科學家的可能性大是一個道理。
所以,從研究生專業的招生人數來看,李雷就讀 人文與教育 和 社會科學 專業的可能性最大,原因就是它的招生人數最多。
這里的招生人數、上班高峰期地鐵人群屬性就是我要說的 基礎比率。從概率角度上來講,這個 基礎比率 功能是:以更準確的方式反應事物的真實情況。
那 基礎比率忽視 呢?
很簡單,就是我們在做判斷時,總是容易忽略 基礎比率 的存在。
是這樣嗎?
如果不相信可以接著往下看。
還是以上面這個測試為例:
李雷是某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問他研究生讀的可能是下列哪個專業?(注:李雷的挑選是在這所學校的研究生中隨機挑選的。)
李雷的心理測試結果:創造力稍顯不足,但智商很高。性格上比較孤僻,但獨立思考和專注力很強。喜歡簡單且有規律的生活,自制力強。社交方面,對人比較冷淡,缺乏同情心,不愿主動與人接觸。
1.工商管理
2.計算機工程
3.建筑工程
4.法學
5.社會科學
6.人文與教育
這個時候,請你再來判斷一下李雷可能讀的專業是哪個?
很顯然,當我們看到“智商高”、“專注力”、“有規律”、“對人冷淡”這些描述以后,大部分人一定會聯想到“計算機工程”、“建筑工程”、“法學”等專業,也會覺得李雷讀這三個專業的可能性要遠大于其他專業。
但當我們這么認為的時候,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
計算機工程、建筑工程、法學總招生人數為9人。
社會科學、人文與教育總招生人數為110人。
這就是 基礎比率忽視 。
下面我們再來說 信息質量誤判 。這里我們先來觀察兩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大腦的合理性構建
下面是對張三和李四的性格描述:
張三:聰明——勤奮——沖動——愛挑剔——固執——嫉妒心強
李四:嫉妒心強——固執——愛挑剔——沖動——勤奮——聰明
看完以上描述后,我們可能會對這兩個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張三:一個聰明又勤奮的人,只不過時長有點沖動和固執。
李四:一個嫉妒心強的人,而且還固執。
你看,雖然用了相同的文字對他們的性格進行描述,但因為順序的不同,我們就產生了不一樣的感受。這個現象的背后就是 大腦的合理性構建 。
大腦的合理性構建:大腦思考和認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即我們的大腦在得到一定信息后,會不由自主的構建一個合理性的場景。
但這個合理性的場景可能僅適用于自己的大腦,而沒有考慮事實的真相。
第二個現象:眼睛的錯覺
看下面這幅圖,找出最高的那個背影。
很多人看完后,一定會覺得最遠的那個背影最高。這就是眼睛給大腦傳遞的第一手信息。大腦這個時候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相信眼睛的判斷,給出最遠那個背影最高的答案。
另外一種是,大腦對眼睛的判斷有所懷疑,于是拿起了尺子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三個背影是一樣高的。
從這個現象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大腦懶惰時,我們就很容易被眼睛看到的信息欺騙,而忽略真實情況,最終做出錯誤的判斷。
以上兩個現象要說明的是,我們的大腦極容易被先入為主的信息和眼睛看到的東西所誤導,這種現象就是 信息質量誤判 。
再回到李雷的例子中:
李雷是某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問他研究生讀的可能是下列哪個專業?(注:李雷的挑選是在這所學校的研究生中隨機挑選的。)
李雷的心理測試結果:創造力稍顯不足,但智商很高。性格上比較孤僻,但獨立思考和專注力很強。喜歡簡單且有規律的生活,自制力強。社交方面,對人比較冷淡,缺乏同情心,不愿主動與人接觸。
1.工商管理
2.計算機工程
3.建筑工程
4.法學
5.社會科學
6.人文與教育
“智商高”、“專注力”、“有規律”、“對人冷淡”這些對于李雷的性格描述,就讓我們不由自主的在大腦中構建了一個“合理”的李雷出來,而這個李雷最適合的專業就是計算機工程、建筑工程、法學。
這就是 信息質量誤判 的表現。
說完 基礎比率忽視 和 信息質量誤判 這兩個概念和表現,我們來為直覺判斷中的這兩個坑做個總結:
我們的直覺總是傾向于相信我們看到的,以及看到后在大腦中構建出的“合理性”,而忽略招生人數、地鐵人群屬性的存在。這就是 基礎比率忽視 和 信息質量誤判 造成的結果 。
所以,要想讓你的直覺判斷更準確,就一定不能忽視這兩個坑。
參考書籍《思考,快與慢》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