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和公木先生《毛澤東詩詞鑒賞》有一種特別直觀的感受。看著書簽一頁一頁的往前推。坐在椅子上卻發現腦袋里什么都沒留下。回頭重新翻讀一遍,才想起了一絲。忽然一連串的問題就此發生。我都讀了什么?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我理解了多少?花了老牛的勁兒讀書怎么到頭來讀懂的內容卻寥寥無幾呢?歲月不饒人的失落感就這樣以滑稽而直接的方式發生在而立之年的我身上。
不甘于此的我開始了網上查詢之路。各種方法層出不窮。大致瀏覽之后得出了這么幾個共性步驟。首先要從整體上初步了解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解讀。比如序言和結尾部分。同時也可以借助一些讀后感或者解讀之類的書籍從不同的側面強化理解。這是最快的讀數方法,可以用最少的時間做出最有效的事兒。做筆記也必不可少,讀一本書就是一個檢視閱讀的過程。用好標記批注,有助于了解文章的結構概念。最后就是你想在這本書里面得到什么東西,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那么讀書的側重點就一目了然了。
有了這些大致的了解之后。我嘗試改掉不喜歡在書上圈點標注的習慣。再來讀時雖然還是不能特別清晰的記住書中的內容。但是看著書中圈出的各種標注很快就能想起來自己讀了什么,這一頁主要介紹的是什么。這可能是目前階段最適合我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