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迷
圖 | Nathan Douglas Yoder
對買基金的人來說,基金經理有多重要?
真金白銀投出去,換來的是盈利還是虧損,就看基金經理的能力如何。
于是,很多不會選基的新手迷信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人家管理哪只買哪只,結果發現——
明星也不靠譜吶......
就像上周發的80后“一哥”任澤松持倉踩雷的預警文,后臺有不少朋友問我怎么避免明星經理也會踩雷的風險?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
擔心基金經理踩雷,就買指數基金吧。
指數基金是被動投資,跟蹤某個標的指數,比如我們常見的中證500就是在扣除了滬深300指數樣本股后,將剩余股票按照日均總市值由高到低進行排名,選取排名在前500名的股票組成的樣本空間,算法有些復雜,只要記住是中證500代表中小盤的就好。
同理,還有反映大盤的滬深300,反映上海證券市場的上證50、上證180、上證380,綜合反映滬深證券市場的中證100、中證500等。
關于指數基金,最大牌的背書就是巴菲特了。
只要是寫指數基金的文章,都少不了這么一個段子:
“有很多投資者問巴菲特,普通人該投資什么好呢?
對此,巴菲特只有一個建議:指數基金。”
前段時間剛剛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又一次表揚了指數基金。能被股市、投資大師、頂尖富豪一遍遍不厭其煩在公開場合安利的投資品種,還是值得去研究一下的。
投資就是投未來,拿時間、眼光來和不確定的風險作斗爭。
影響一只股票價格的要素有其內在價值、行業前景、市場熱點、政策變動、投資者偏好……等等,這其中任何一項,都能稱之為“風險”。
風險是可以度量的,但是,要準確度量影響一只股票估值的全部風險要素,是很困難的。
這時,指數基金的應對不確定性的強大能力就顯現了出來:指數基金的背后是一堆股票的組合,因為樣本足夠分散,可以把個股可能引起的不確定風險最小化,因為標的足夠多,基金經理的主觀操作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住了。
想要盈利,就要再加上定投這個應對不確定性的大殺器,因為下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還要跌多久。我們普通投資者無法去判斷和預測什么是好的時候,什么是壞的時候,所以干脆通過定投的方式來平滑高點和低點之間的差異,最后收獲好的收益。
不過指數基金這么多,幾百只,不能閉著眼瞎買,除了上面說過的滬深300指數、上證50指數、中證500指數、創業板指數外,還有按行業來分的指數比如能源、消費等。
我自己定投了兩只:上證紅利和H股指數。
上證紅利指數(場內510880)挑選的是在上證所上市的現金股息率高、分紅比較穩定、具有一定規模及流動性的50只股票作為樣本,以反映上海證券市場高紅利股票的整體狀況和走勢。它的特點就是高分紅。
其他的紅利基金還有
中證紅利:場內:無, 場外:100032
深證紅利:場內:159905,場外:481012
標普紅利:場內:501029,場外:501029
H股指數(場內510900,場外100031),是以香港股票市場中的33家上市股票為成份股樣本,以其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平均股價指數,它是反映香港股市價格趨勢最有影響的一種股價指數。
就目前來看,定投的這兩只的表現還是挺不錯的。
有更好的品種嗎?評論區求共享。
坐標帝都,跟外面那些妖艷賤貨不一樣的80后美帝商科海龜女;
關注我,帶你領閱金錢世界的美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