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對的人來的晚一點吧,那些路上的感情,就當做是一種經歷成長吧,雖然,并沒有走到盡頭,但至少讓你的生活變得多彩了,不是嗎?”
那有人說了,靠,你說的容易,當陰差陽錯地認真過,投入過,而最終沒有走的一起,你真的會那么坦然嗎?
其實說這話的人只是在心疼他所付出的成本。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這可以用沉沒成本來解釋。舉幾個例子,1.買了音樂會的門票(投入了一件事),結果那天下大雨(這件事發生了變化),你覺得票都買了,不去可惜了(老子/娘我花了那么多時間,精力,資金,不能就這么拜拜了,我要爭取到。),結果給淋感冒了(你經歷了新的痛苦)。其實,買票的錢早已經花了,已經變成了沉沒成本,理性的決策是不受它的影響,根據現在的情況做決定(事情有了新的狀況,現在去不會有好的結果的,不需要再花費時間了);2.做理綜卷子大題時,做到半截,發現自己想錯了,誒呀,心中的草泥馬開始奔騰,這時候,想做下一道題,可是自己又不舍得放棄,覺得自己已經花了那么長時間了,我一定要死磕下去。原先做題花的時間已經是沉沒了的成本,理性的決策應該是跳過去做下一道題。生活中,我們還是經常會受到自己所投入的沉沒的成本的影響。
愛情不是一場買賣,計算成本與收益。它更多的是給,而不是得。而計算成本和收益的只是把愛當做了無限制的索取和占有。
沒有人能夠抓住一個人的心,也沒有人可以令另一個人不變心。
想要抓住一個人的心,或不愿另一個人變心,丟掉的不只是安全感,還有自己。
那個人算什么,我又該怎么安排TA在我心中的位置。就當TA是暫時移民美國,只圖賺錢,不花錢,不買不動產,不交稅,吸美國人血的華人吧。
像這樣的人,歸根結底是因為TA沒有想要了解你的欲望,對你不感冒,沒有打算跟你一塊過,沒有想要在你這里落根。所以,當考慮到自身利益的時候,必然離開。那我們又何必傷心呢?學學人家美國是怎么做的,直接通過《排華法案》。
應該慶幸,那人離開,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去找到那個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