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李若依,是在去年的新生報到那天。那天,是我剛調到這個學校的第三天,繁忙的開學工作讓我覺得有點兒心力交瘁,趁著新生還沒到齊的當兒坐在教室里發呆。
就在這時候,李若依走入了我的視線,一起來的還有她的爺爺、奶奶、爸爸、叔叔,唯獨沒有媽媽。辦理完所有手續,李若依爸爸把我叫到一旁,小聲和我交代了家里的情況。原來是他們夫妻因感情不和離婚了,若依平時都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看著這個剛剛六歲的女孩兒,衣服松松垮垮地掛在肩上,涼鞋后面的鞋帶兒被直接踩在了腳下,變成了一雙拖鞋,我若有所思。我也有一雙兒女,平日里從飲食起居讀書學習照顧著他們的生活,我想象不到一個孩子沒有了媽媽一個家庭沒有了女人是什么樣子。若依爸爸告訴我,他們兄弟三個常年在山東做生意,若依平時就托給了爺爺奶奶,現在進了寄宿制學校,學習生活往后就希望我多多管著他了。若依爸爸說話挺客氣,準備離開時若依開始哭,接著是旁若無人地嚎啕大哭,拉著爸爸的手不讓走。我一直哄不下的情況下,開始整理班級里其他事物,讓這對父女自己分別。
最后,在李若依撕心裂肺的嚎哭中,爸爸又是許諾又是批評地離開了。我接下了這個剛剛六歲的女孩兒,往后的日子里,每一次不如意的時候,她就會哭,哭著找爸爸,像一只迷路的小羊,無依無靠。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我總覺得自己有點過分了,她是個失去了母愛的孩子啊!可是,又不能無原則地驕縱她吧,畢竟學校不是家里,老師不是家長啊!
就這樣磕磕絆絆的一年走了過來,若依長大了不少,但依然和別的女孩兒有些不同。她們要么是乖乖的很聽話,努力學習,要么很獨立,早早地完成了從家庭到學校的適應,但若依不同。衣服依然不是很規矩,一樣的背帶褲她總穿出幾分邋遢,衣服很多,卻不知道什么天氣穿哪一件,總要生活老師一遍一遍地催她。不管什么樣的鞋子,她總能變成拖鞋,課桌里永遠是一大堆,桌面上桌底下到處都是作業本課本,每次調換座位,她總是最后一個收拾好自己的東西......
有一次,李若依生病,發燒燒到將近三十九度,我抱著她去醫務室,她口里一直叫著“爸爸,爸爸”,叫得我鼻頭酸酸的。在醫務室,她吐了我一身,卻迷迷糊糊地給我道歉,想起她平時的不聽話、倔強,又覺得這個孩子實在是可憐!爸爸一邊往學校趕,一邊打電話給我道謝,,其實我又怎能舍下這個讓人心疼的女孩兒呢?
二年級以來,李若依變了好多,不再那么倔強,不再我行我素。那天早上,我在領讀《媽媽睡了》那篇課文,教室里安靜極了,只能聽見孩子們飽含深情的讀書聲。這是一篇體現了孩子愛媽媽、媽媽更愛孩子的文章。接下來,我配了抒情的音樂,希望他們能通過朗讀把文本表達的情感理解透徹。李若依第一個舉起了手,她平時喜歡朗讀課文,也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溫馨的音樂舒緩地傳來,李若依開始動情地朗讀,我和孩子們一起沉浸在了濃濃的母子感情之中。讀到文章結尾,李若依聲音變得哽咽,但依然堅持讀完了課文,孩子們給了她最響亮的掌聲。讀完了,李若依呆呆地站在位置上,晶瑩的淚花在眼眶里打轉,卻始終沒有流下來。我走到她身旁,輕輕撫摸她的肩膀,示意她坐下。我叫起了別人,朗讀依然繼續下去,李若依卻再也沒有抬起頭來肩膀微微顫動著,顫動著,我沒有去打擾她。
下課后,別的孩子去喝水了,剩下李若依自己,我輕輕地走過去攬過她的肩,告訴她我們要去吃飯了。她抹了一把眼淚,朝我笑了笑,和我一起走向了餐廳。
每每看到這個依然獨立而有點兒倔強的女孩兒,我不止一次地想,那一汪眼淚,晶瑩透亮,猶如清冽的泉水,應該裝滿了對母愛的渴望吧!而她,堅強地擦干眼淚,朝我的莞爾一笑,和她七歲的年齡又是多么地不協調,折射了一個幼小的心靈對抗命運的獨特方式。面對這個剛滿七歲的女孩兒,我何以去談即將四十歲的人生?我何以抱怨工作的勞累生活的單調?那一刻,她的淚水晶瑩了我的心房,教我學會了堅強。